這是新世相Live活動邀請
你或許還記得前陣子我們分享過一個故事:
一個叫@宵夜 的女孩,畢業四年半時間,經歷五次失業,其中三次是被裁員。
她是 985 高校的研究生,大廠方興未艾時,她去互聯網公司實習,為了轉正每天追著領導問,“能不能再派給我點別的活兒?”然后失敗了,輸給了履歷更漂亮的人。
后來教培行業紅火,她一頭扎進去,滿心期待地規劃自己的路,然后碰上“雙減”,被裁了,路又斷掉。
幾次起落,她陷入一種無措。她說自己有一種“脫軌”的失控感。
認真工作生活,找路,縱身跳入時代的奔走。然后呢?列車轟隆開過,她發覺自己“趕不上趟”。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趕不上趟”。
沒趕上考研的好時候,沒趕上就業市場的火熱,沒趕上股市高點,沒趕上行業藍海。不是不努力,但好像總在逆風。
尤其是 00 后一代,我常刷到他們的自嘲,說自己“吃盡黑利”,“成長在經濟上行里,成熟在時代的陣痛里”。
見過千禧年的昂揚,見過飛速的發展,見過技術更迭編織出的無數擁有生機的綺夢,然后驚覺自己生活在一種跟時代的“時差”中,“沒趕上趟”。
所以失措,焦慮,在夜里睡不著覺。總覺得時間不夠,得再緊迫些,才能改出一份能過初篩的簡歷,多答對一道題,在同輩競爭的浪潮里中多游出一厘米。
生活被浸泡在“不確定”里,人會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知如何安頓自己的身心。
我想,一些更為開敞的閱歷和態度中或許有答案。
于是,我們邀請到作家、學者余世存,和紀錄片導演周軼君,想跟你一起聊聊:
時代面前,我們都是“趕不上趟”的人,怎么辦?
在不確定性中感到慌亂,我們該如何穩住自己、安頓自身?
5 月 10 日 15:00 - 17:00,我們會在北京鼓樓西劇場進行這場對談,歡迎掃描海報二維碼免費報名,期待與你在線下相見。
我們也會同步直播這場對談,如果你無法抵達現場,歡迎點擊直播預約,我們一起尋找安頓自我的方法。
2012 年,余世存曾在一次演講中分享過他對當時社會的洞察:
“(我)遇到不少80后、90后,剛走上社會的年輕人,也都在說自己的生活被耽誤掉了。 他們說他們把自己抵押給了銀行,抵押給了老板,不得不為巨大的生存壓力疲于奔命。”
“我看到更多的年輕人,在不可知的時代命運面前讓步或者說投降。”
這個洞察指向一個事實:
其實每一代人都覺得自己“趕不上趟”。每一代人都覺得自己的人生“被耽誤了”。
這是一種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存在“悠久”的集體情緒。也正因如此,它釋放了一個稍稍能寬慰人的訊號:
“趕不上趟”不是你的錯。當你感覺自己“掉隊”時,首先應該識別,這不是你的問題。
你不必因此再疊加一份對時間的焦慮。
而個體該如何消化這種漫長的集體情緒,余世存和周軼君提供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案——
余世存不斷“向內”,叩問自己的心。
他每天都要“站樁”,這是他保留多年的生活習慣,工作再忙也不會丟棄。
有時在自家后院,有時在叢林之中。他靠近一棵棵樹,閉著眼進入心流,創造一個跟自我獨處和對話的時空。
他在《時間之書》中寫過一句話,很出圈,安慰過很多在時代面前“掉隊”的人:
“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在三四月做的事,在七八月自有答案。”
平整土地、栽種、澆灌、等待收獲,像對待植物一樣對待自己的心。
余世存還試圖拉長時間的維度,建立屬于自己的時空觀。從歷史、家族史、個人史,以及節氣這種跟廣博的自然息息相關的古老節律中,尋找安放自我的辦法。
他提出過一種嘗試,把自我的覺知放置在更開闊的時間軸之上來對抗失措:
“我們年復一年地奮斗,如果能夠把覺知投入到節氣時間中去,而不只是被畢業季、開學季、上班高峰時間、假期等裹挾綁架,我們的生命狀態會更有意義。”
這是余世存給出的答案。“趕不上趟”怎么辦?人生焦灼的出口,要往自己內心深處走。
而周軼君則是去往另一個方向。
不停“向外”,通過探索世界、探索邊界的方式,去解答社會文化和個體身上附著的問題。
她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戰地記者。23 年前,她去戰火不斷的加沙駐站。她“向外”,穿越了國界線,看到時代在世界各地寫下的各樣答案。
后來她當了媽媽,她說,“成為母親后,教育幾乎成為我天天都想著的一件事。”
有人找她拍紀錄片,由她來決定主題,她立刻定下來拍“教育”,抓了一張餐巾紙就寫下目標拍攝國家。
她走訪 5 個國家拍了《他鄉的童年》,試圖解開自己內心深處的教育困惑。她說:
“不是光談教育政策或者具體的教育方法,而是希望探索每個國家的教育與它的歷史、文化、社會現狀如何息息相關。”
向內和向外,兩個截然相反的方向,但或許能成為同一個命題的解法——讓你在發覺自己“趕不上趟”、慌張失措時,穩住自己,安頓自身。
又或者,它們至少提供了一點信心:
時代面前掉隊了,情緒上有掙脫不開的困頓,但你眼前還是有路可以選。
你總歸不是束手無策。
最近幾年很流行一種生活方式:像一株“植物”一樣生活。
尤其低能量時,要把自己置身在更廣闊的自然中,建立自己如同“植物節律”一般的時間秩序,不要焦慮地燥進。
《第一人稱復數》中,周軼君跟作家陳丹燕的一段對話,體現了這種“植物規”在感覺自己被時代甩開時的重要性:
“那個時候看到花是非常治愈的。全世界飛機場都停了,全都亂了,但是不要緊,在該開花的時候它是開的。然后你來看它,你來得晚了它肯定要謝掉,它不能等你,但是你知道它還會再開的。”
“就告訴你有一種不變的規律還在。你可能不相信很多事情,但是你可以相信它。”
時代面前“趕不上趟”時,我們常常把自己退化成低欲望、低期待的草木。
如今,我們重新學習當草木,在自然的節律里,讓自己找回生長的恒態。
想再次向你發出邀請。
5 月 10 日 15:00 - 17:00,我們會在北京鼓樓西劇場進行對談,歡迎掃描海報二維碼免費報名,如果你在北京,期待與你相見。
活動地點:北京·鼓樓西劇場
活動時間:5 月 10 日 15:00 - 17:00
我們也會同步直播這場對談。如果你無法到達現場,點擊直播預約,就不會錯過了。
時代面前,我們都是“趕不上趟”的人,但我們可以留一點時間種植自己。
晚禱時刻
“一代又一代的人沒解決中國人自己的焦慮,
但我覺得作為個體,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
只有立足于自己的時空觀,
才能夠消解掉這些大大小小的焦慮。”
——余世存
重新學習成為草木,
重新開始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