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白
2025年最熱門的賽道是什么?人形機器人一定能排進前三名。
自從宇樹機器人登上春晚舞臺,今年關于人形機器人的關注度就直線攀升。特別是亦莊機器人馬拉松的舉辦,更是把這一關注度推向了最高峰。海外市場對機器人的關注度也不輸國內,比如在特斯拉 2025 年第一季度更新報告中,該公司首次向外界展示了Optimus人形機器人試生產線。
機器人這個曾被視作科幻代名詞的領域,在2025年突然站上了技術創新與資本追捧的風口浪尖。不過,人們驚嘆于技術進步的同時,“泡沫論”的質疑聲浪也開始出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金沙江創投的董事長朱嘯虎關于人形機器人的言論。
在訪談中,朱嘯虎表示:“具身智能現在特別火,同時我覺得商業路徑還是不清,尤其是人形機器人。我經常開玩笑說,現在是個人形機器人就會翻跟頭,但商業化在哪里?”朱嘯虎說,“我們正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公司”“機器人共識集中但商業化不明”。
朱嘯虎的表達戳中了很多人的心聲。在此之后,也有許多投資人表達了對人形機器人賽道的懷疑。獵豹移動董事長傅盛在其視頻中表示,人形機器人可能未必是最優技術商業化路線。
一面是領軍公司開始All in投入,另一面是資本方開始陷入技術懷疑論。如今擺在所有人面前的問題是:人形機器人的2025年,到底是泡沫的最后狂歡,還是一個關鍵轉折點的到來?
答案一直是清晰的。站在經濟長周期的視角來看,歷史經驗已經告訴我們,技術革命的浪潮中,適度的泡沫恰是推動文明進程的特殊催化劑。
人形機器人今天所引發的一系列爭議,本質上是對技術成熟度的認知分歧。反對者指出,當前產品在運動控制、環境感知、能源效率等核心指標上,仍與實用化存在代際差距,甚至人形可能都不是必需。
人形的具體技術路線到底對不對,相信未來市場和資本會通過用腳投票來自發進行選擇。但如果我們認為偉大不能被計劃,創新源自涌現,那么在大規模的優勝劣汰過程中,泡沫其實是必然事件。
若我們把視線拉長至工業革命的歷史維度,就會發現每個顛覆性技術誕生早期都伴隨著泡沫的發生,但泡沫也可能是為新的事物誕生而做準備——17世紀荷蘭郁金香泡沫消散后,留下了現代金融體系的雛形;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時,全球光纖網絡卻也借由那一輪熱潮而形成。今天涌入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技術投資,客觀上也是在為下一輪真正的變革打下基礎。
在這一過程中,如果說有什么真正需要提出警示的,那就是市場之外的錢不應當去挑選勝利者,而是需要保持克制和謹慎。
當然,回到中短期來看,朱嘯虎的焦慮也是可以理解的。站在投資人視角看,投資回報率當然是最為重要的標準。歷史經驗表明,半導體、互聯網等顛覆性技術的早期階段,泡沫中的“試錯成本”往往由資本方來承擔。但這恰恰是風險投資的本來含義。客觀上來說,朱嘯虎們潑出的“冷水”,也會倒逼行業區分“偽需求”與“真痛點”,推動行業重新思考技術路線的可行性。
當前人形機器人賽道的融資熱潮與估值泡沫并存,這與AI芯片初創期的“燒錢競賽”非常類似,其本質是技術成熟曲線前的“風險投資”——失敗者的退出為成功者騰挪空間,而泡沫本身成為篩選真正技術壁壘的“壓力測試”。
從歷史經驗來看,當大模型與具身智能共振,當硬件成本隨著規模效應下降,具身智能或許真能如智能手機般重構社會生產方式,而最終幸存者的突破將重塑產業格局。
回到技術革命推動經濟增長的視角,當資本泡沫退去時,真正留存于世的不僅是幾個明星企業或產品,而是被徹底改造的制造業體系、重新定義的人機關系以及適應智能時代的社會治理框架。
今天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積累的協作算法、倫理框架、柔性制造技術,哪怕最后證明是錯的,相信也一定會為未來人機共生提供有價值的借鑒和參考。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不妨對泡沫多一點耐心。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布者【陳白】所有。本App為發布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
陳白
原經濟觀察報商業評論主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