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10年圖片編輯后,“80后”謝兵兵發起成立了攝影社區“環行地”,截至目前,聚集在這里的攝影愛好者已超過3900位,他則以網名“一萬兄”活躍在這個攝影社群中。
近期,環行的人——“環行地”攝影社區影像年展亮相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這是“環行地”攝影社區首次舉辦線下展覽。展覽共展出392張攝影作品,參展者達200余人,通過“關于一萬兄”“朋友圈里的攝影展”“生活就像一個環”“環行的人”“地里的人”“照說不誤”“景川”七個部分,以靜態影像、訪談片段、創作手記、社群互動記錄等多元形式,將一個攝影社區生態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展廳現場
“一萬兄”的故事
“一萬兄”留著長發,在腦后扎了根辮子,符合不少人對文藝青年的想象。這次展覽從他的個人經歷起始,展現了“環行地”社群參與者的諸多攝影作品。
2000年,“一萬兄”隨父母來到上海,2008年輟學打工。因為學歷不高,他先后從事過服務員、保安、銷售、工人等職業。直到后來,他購買了一臺索尼a200,才發覺自己對攝影存在莫大的興趣。2012年,“一萬兄”經過多輪面試后,進入網易LOFTER工作,成為圖片編輯;后又輾轉到一閃APP工作,仍舊是圖片編輯崗位。“2021年我服務的攝影平臺結束了,失業后,我成為一名全職爸爸,專職運營了兩年‘環行地’的公眾號,2023年又在知識星球上創辦了這個社群。”4月28日,記者在市群藝館見到他時,“一萬兄”特地叮囑,“不要把環行地的‘行’字寫錯了,它不是靜止的圓,而是永遠在前行。”
展廳現場
運營“環行地”后,“一萬兄”又做回了老本行,他每天堅持在社群中梳理攝影愛好者們的投稿,推薦作品,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創作邏輯,帶動攝影愛好者欣賞、討論和思考。他不太迷信當下社交媒體上流行的“算法推薦”機制,堅持用自己的審美與攝影眼光進行“編輯推薦”,“這個社區的理念,從來不限制風格、拍攝器材、拍攝方式,也不看重專業與否,只要內容足夠打動人就可以。”
“環行地”即“沿環行走,無始無終”。他建立了一個名為“#環”的標簽,征集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以“環”為元素的影像。展覽專門辟出一個板塊——“生活就像一個環”,用于展示這些作品。其中,有無數小蝌蚪圍繞的水里的花環,有水面上泛起的一圈圈漣漪,有遮住了人臉的一串串氣球,也有公園圓形拱門里看見的世界或是倒地的紅綠燈。回到展覽開篇,是“一萬兄”用手機、相機記錄的兒子景川的童年;而在展覽最后一個板塊,則以景川稚嫩的攝影作品結尾,這也是一個“環”。
展廳現場
“對于這么多純粹享受拍照的朋友,我總喜歡親切地稱他們為‘地里的人’。”“一萬兄”笑言。這些“地里的人”中,有青春懵懂的學生,有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有兼顧家庭與事業的中年人,也有退休的年長者,他們在社區里共同探討攝影帶給自己的美妙體驗。
發現“環行的人”
走進“環行地”攝影展,就像是走進了這群攝影愛好者的“自留地”。相飛田的作品《童年的夏日》,拍攝到了藍天下,一群叼著狗尾巴草的孩子那無拘無束的童年。Florakihi的《鳥患》,拍到了爺爺從紗網解救一只正在掙扎的麻雀的情景,手上還沾滿了麻雀在掙扎中脫落的毛。wish亞亞的作品《一封來自1998年,我寫給媽媽的信》,則記錄了泛黃的信紙字跡,上面還殘留著那時候對媽媽的不解。
《童年的夏日》,攝影相飛田
東方明珠映在窗玻璃上成為一個剪影;一根電線桿從一片紅瓦老房子穿越而過,遠處,陸家嘴天際線矗立在燈火闌珊處;從一張墻紙的破洞里可以窺見陸家嘴的高樓大廈……這些大都會的攝影作品都來自上海土生土長的攝影師徐昕。“我的很多場景都和曬臺有關,小時候,外婆家住在蘇州河邊上的慎余里,是弄堂中最高的一棟房子,所以曬臺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意象,有一段時間,我想通過鏡頭去尋找小時候那些類似的場景。”徐昕說,城市的變遷就像新陳代謝,自然而然,他也著迷于大城市中新與舊的對比。
徐昕作品
攝影師sun在展覽中用“去做個‘業余’攝影師”作為自我介紹的標題,這也是所有“地里的人”的信念。他以“一萬兄”為主角,拍攝過一張照片《樹上的男爵》。枝繁葉茂的大樹上,“一萬兄”站在樹上微笑著望下來,陽光灑在枝葉上,為大樹鍍上了一層飄忽不定的暖色。這也是走進展廳后,觀眾看到的第一幅攝影作品。在sun看來,攝影是純粹的,就像“環行地”的理念,“出于熱愛而做的事情,稱之為‘業余’。”
《樹上的男爵》,攝影 sun
“我們想讓大家知道,一萬兄如何因為一臺相機改變了自己,怎么從攝影師變成資深的圖片編輯,進而開始運營一個社群。這個社群更像是一個生活的樹洞,一個棲息地。”這個攝影社區也是市群藝館策展人陸寅蘭的攝影啟蒙地之一,“我們希望,觀眾不僅能看見照片,更能看見照片背后的人——那些在循環往復的拍攝中,不斷重新發現世界,也重新發現自己的‘環行的人’”。
本次展覽由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與“環行地”攝影社區聯合主辦,將持續至6月2日。
原標題:《這一社群聚集近4000名攝影愛好者,“環行地”首次線下攝影展亮相市群藝館》
欄目主編:施晨露 圖片來源:除標注外,均賴鑫琳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張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