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蹲馬步、舉獅頭,高舉、站肩、飛躍轉體……每周末,肇慶電力醒獅團的訓練場館內燈火通明,鑼鼓聲此起彼伏。一班少年在教練的指導下,學習各種肇慶醒獅表演技藝。少年們汗水揮灑,苦練技藝,肇慶醒獅這一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肇慶醒獅傳承人梁廣焯在指導學生練習醒獅技藝。肇慶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潘粵華 攝
融入群眾文化生活
“醒獅在肇慶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肇慶電力醒獅團教練梁廣焯師從肇慶醒獅第四代主要傳承人譚來長,是肇慶醒獅傳承人之一。他告訴記者,我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廣府文化沉淀,為醒獅的傳承提供了肥沃土壤。他說:“從明清至今,肇慶的廟會和民間慶典都有醒獅表演,寓意驅邪避災、祈求好運。醒獅逐漸融入了肇慶人民的文化生活,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
中國傳統舞獅藝術主要流派有南獅和北獅,肇慶醒獅屬于南獅。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表演藝術,肇慶醒獅具有獨特的核心要素和主要的表演特征。“醒獅表演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獅頭和獅身。”梁廣焯一邊介紹,一邊向記者展示醒獅獅頭。只見獅頭由竹木等材料制成,眼睛大而有神,有著鮮艷的鬃毛和大嘴巴,憨態可掬,富有靈性。
“獅身由人扮演。獅頭和獅身的表演者相互配合,通過高難度的動作模擬獅子的奔跑、跳躍、休憩等動作。”梁廣焯說,肇慶醒獅靈動逼真、活潑機敏。表演者通過精湛技藝,讓醒獅如一只真獅子般展示在人們眼前。
醒獅表演時,伴隨著激昂的鼓聲、鑼聲等傳統音樂。表演者通常身著紅色、金色等傳統的艷麗服飾。梁廣焯介紹:“醒獅表演還常常與觀眾互動。表演者通過獅子的動作與觀眾交流。整個表演充滿喜慶和活力,通過象征性的動作和表情表現出獅子的威武和靈動,傳遞祝福、繁榮和好運的寓意。”
數百年傳承迸發新活力
醒獅文化在我市廣泛傳承。在數百年傳承中,肇慶醒獅在與時代的碰撞中不斷迸發出新的活力。
梁廣焯介紹,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肇慶經濟提升,文化復興,醒獅隊開始活躍,主要以村落或公社的醒獅隊為主。上世紀90年代至2000年,舞獅文化繁榮,獅隊林立,館口眾多,樁陣眼花繚亂,并在比賽中出現獅王爭霸潮。這個時期,肇慶電力醒獅團團長、總教練譚來長帶領隊伍走出肇慶,在國內外大型龍獅比賽中頻頻奪冠,肇慶醒獅在國際舞臺上大放光芒。
“到了21世紀,隨著社會發展和文化融合,肇慶醒獅從民間演出逐漸演變為專業的表演藝術,不僅在本地各種節慶中頻繁出現,而且在國內外的文化交流活動中頻頻亮相,為肇慶的文化傳承和推廣做出了積極貢獻。”梁廣焯告訴記者,目前,僅在端州區就有4個國際級裁判、3個國家裁判,“肇慶的醒獅文化發展已經達到一定高度。”
肇慶醒獅走向世界
說到肇慶醒獅,不得不提到被國家授予“南獅大師”稱號的傳奇人物譚來長。入行以來,譚來長便不遺余力地推廣舞獅運動,讓其規范化和科學化,廣收徒弟,不僅有中國弟子,還有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盧森堡、毛里求斯等國的“洋弟子”。譚來長另一徒弟譚展飛也帶領醒獅團隊出訪美國、馬來西亞、南非、印度尼西亞等地,使舞獅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活動邁出國門,走向世界。
“我的師父譚來長一直有參與撰寫國際舞龍舞獅競賽規則、裁判法,并設計出世界通用的高樁南獅規定套路樁陣,為世界各地舉辦比賽制定器材標準與評分標準,帶領南獅文化走向世界各地,走向發展高峰。”梁廣焯還說,受國際龍獅運動聯合會、中國龍獅運動協會、廣東省龍獅運動協會的委托,譚來長帶領肇慶電力醒獅團編寫、攝制國際高樁舞獅規定套路、中國舞獅教學、傳統南獅競賽項目等示范教學片,在中國醒獅文化的全球傳播和發揚中貢獻了肇慶力量。
近年來,我市大力傳承和發揚醒獅傳統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醒獅少年”。廣東理工學院大三學生羅銘燊、大二學生李志樺便是其中一員。他們是肇慶電力醒獅團隊員,每周末都會來到肇慶電力醒獅團場館訓練。
“小時候,村里每到喜慶節日都會有醒獅表演,我從那時起就對醒獅產生了濃厚興趣。”在羅銘燊看來,醒獅文化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作為年輕人有責任接過傳承的棒子,將其發揚光大。李志樺則說,學醒獅技藝還能強身健體、鍛煉意志,增進團隊協作精神,“學習醒獅大大提升了我的個人綜合素質。”兩人都覺得,雖然訓練很累,但能學到本領、傳承文化,認為“很值得”。
來源:肇慶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潘粵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