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4月28日電(記者謝佼)“秋天望你你沒有來,我在高山打石巖,只見白云寫封信,打穿石巖我就過來。”28日,72歲全國勞動模范、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回族農民陳錫洪把這首山歌,帶到了北京。
同行的人說,攀峰打石巖,他帶著鄉親奮斗攀頂,“穿石”而來!
他哈哈一笑,想不到能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榮譽表彰。“回去還是要繼續種地養殖”。
年輕時的陳錫洪有一個遠大的志向:帶領鄉親們富起來。這個夢想,他一直在追逐。
金川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1990年,他從成都平原販運雞苗回阿壩州養殖。當時,交通困難,一次大堵車,一車雞苗折騰死大半。
越是美好的未來,越需要付出艱辛努力。
“要是能在高原孵化雞苗就好了!”陳錫洪的這個轉念,讓他花費上萬元買回孵化設備,結果,不適應高原條件,老本賠個精光。
面對挫折,他又一次湊齊錢,走出大山,遠赴安徽等地訪名師、學技術、找設備。1994年,他第二次搭起養殖場,當年出孵率仍不到50%。
有人搖頭說,這是“異想天開”;有人好心勸他別再投入,改行。倔強的陳錫洪一頭鉆進雞圈,非要打穿這道“石巖”不可!“一定要干出來”!
通過細致對比,問題找到了——金川晝夜溫差太大。陳錫洪和廠商一起攻關,花費兩年時間摸索出適合高原河谷的室內恒溫孵化技術,孵化率提高到80%。
在川西北高原,這可是破天荒的大事!當地人說,老陳要發大財了!
各縣干部群眾來取經,陳錫洪這樣承諾:“高海拔地區銷售雞苗送上門,免費傳授養殖技術,永不關手機!”
這份承諾,一兌現就是30余年。
紅原、若爾蓋、阿壩、丹巴、小金……川西北高原的很多養殖戶成了他的朋友。遇上棘手問題,養殖戶隨時打電話向他求援,他的“絕招”替大家挽回不少損失。
幸福源自勞動,夢想連接現實。
近5年,他累計養殖成雞1.5萬余只,產出雞蛋90余萬枚,孵化、銷售雞苗25萬余只。他的雞苗育足日期、做好防疫,寧可自己吃虧,絕不坑養殖戶,僅此一項,就帶動阿壩州鄉親養殖增收800余萬元。
如今陳錫洪已年過七旬,大兒子想讓他到成都安度晚年,他心里慌著:“有句老話,80歲老漢都要轉田坎,我是農民,我享了福那誰去送雞苗?”
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他相信,每個人出一份力,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美好的未來就能更近一步。
什么是勞模?陳錫洪說,勞模是一種精神,“我背雖佝僂,但奮斗不能止,勞動成就夢想!”(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