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一個概括的話,可以用三個詞來描述新時代的教師形象:硬脊梁、鐵肩膀、真本領。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 成尚榮
原國家督學、江蘇省教科院研究員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就“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筑牢教育強國根基”專列一章,在強調推動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培養培訓全過程、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的同時,對教師專業素質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一要求為深入弘揚教育家精神指明了方向,為教師專業素質能力提升開辟了新領域和新賽道。
提高教師專業素質能力是弘揚教育家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教育家精神是一個整體性結構,要以精神為引領,帶動教師高素質專業化的全面發展。教育家精神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也不是一個概念,而是具有豐富內涵的命題。教育家精神需要教師專業能力的支撐,教育家不是一個只說“大詞”的人,他們不僅有遠大志向,進行宏大敘事,而且要將弘道追求融入日常教學工作,體現在學科育人的具體行動中,有微觀的切入和突破。弘揚教育家精神重在教師教育教學的實踐,教師要成為“用詞來做事”的人。“用詞做事”,美國學者布魯姆的這一理念啟發我們,教師應當成為有理想、有專業本領的行動主義者。專業素質能力的提升讓弘揚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工程更具有專業性、科學規律性,也更具有學科育人的能力和智慧。
如果做一個概括的話,可以用三個詞來描述新時代的教師形象:硬脊梁、鐵肩膀、真本領。硬脊梁之“硬”,當然包含真本領,有真本領的人,脊梁才有底氣和實力真正硬起來;鐵肩膀之“鐵”,當然也包含真本領,有真本領的人,肩膀才能切實扛起社會之責和強國之任。因此,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應成為優秀教師的必備條件和標志。
教育家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我們要永遠記住馬相伯,他提出教育教學要為學生“開門示徑”:打開大門指一條路,讓學生自己去走,在探究中發現,在發現中學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他稱自己“是一只狗,只會叫,要叫醒中國”。他要通過教育教學首先把學生叫醒,讓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增強本領——空洞的叫醒是蒼白和無力的。我們要永遠記住呂鳳子,他創辦學校,將其定名為“正則”,校訓就是“愛與美”。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之美轉化成學生成長的素養要求,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審美愉悅。我們要永遠記住陶行知,他強調教學做合一,以做為中心。他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關于四顆糖果的故事,折射了他的生活教育理念;每日四問,映射了他“讓尊重先于愛”的理念,鼓勵學生學會自我追問、自覺反思和自主改進。我們要永遠記住葉圣陶,他的“不教之教”思想,四個字大道至簡,充滿思想張力。可以判斷,人工智能時代,“不教之教”將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新的價值……無論馬相伯還是呂鳳子,無論陶行知還是葉圣陶,教育家都在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都為新時代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奠定了重要基礎。專業化是教育家的重要標識,像教育家那樣做教師,就應該像教育家那樣鍛造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教師要做課程教學改革深化的研究者和探索者。在熟知課程方案、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教師要進一步準確把握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促進全面發展,育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堅持素養導向,面向未來;增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基本原則是指導思想的凝練,把握了基本原則就把握了課改的指導思想,把握了育人的方向。基本原則也是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需要我們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基本原則還提示了方法,指明了路徑。
教師要像教育家那樣凝練并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學主張,在自然狀態和實踐中形成教學風格。風格最鮮明、最具本質的特征是獨特性,而獨特性的深處是思想的獨特性。風格是在與學生積極互動中長出來的,是為學生發展服務的。風格是眾多合唱聲中領唱者的旋律,領唱者提升合唱隊的水平,但不能離開合唱隊。主張的凝練,風格的自然生長,讓教師專業發展走向了高境界。
教師要像教育家那樣加強學科建設。盡管中小學的學科建設重在學科教學,但學科本身,亦即學科的學術素養卻是學科教學的底層邏輯和重要支撐。教師要在學科建設中更新學科知識,提高學科素養,增強學科能力,努力成為學科教學的領軍教師。特別要注重學科的整合,深入探索跨學科教學,打開學科邊界,打開眼界、胸襟,增強綜合素養,培育與發展創新素養,和學生一起做有創造力的人。
教師要像教育家那樣在課堂磨煉成長。于漪老師說,教育家是在課堂里站立起來的,是從課堂里走出來的。課堂不僅是學生成長的地方,也是教師成長最具活力的基地,只有上好每堂課,才能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只有教師對課堂有真切的認知,受到啟迪、得到鼓舞,學生才會熱愛學習、堅定學習志向。一個能上好每堂課的教師,才能體會到教育家精神的魅力,獲得永遠前行的動力,才能滿懷信心地走在教育家精神的橋梁上。
老師們,提升學科素養、學科能力的要求如此清晰地擺在我們眼前,我們千萬別忽略、輕慢學科教學,一定要加強學科建設,付出更多的努力,爭取成為學科領軍教師,讓教育家精神照亮我們的教育生活。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