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叫周天紫薇大帝,憑什么不讓我改?"24歲的湖南小伙"朱雀玄武敕令"第四次申請改名被拒,引發(fā)全網熱議。當特立獨行的姓名撞上公序良俗的紅線,我們究竟該如何平衡個性表達與社會規(guī)范?
改名狂魔的奇幻漂流
這個出生于2000年的小伙,原本有個普通名字"朱云飛"。但從2024年5月開始,他先后改名為"朱雀玄武""朱雀玄武敕令",直到最近申請"周天紫薇大帝"被拒,又改為"朱咸寧"。這種對名字的執(zhí)著追求,讓人想起金庸筆下癡迷武學的周伯通。
當地公安機關的拒絕理由很明確:根據《民法典》,姓名變更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周天紫薇大帝"這類帶有宗教色彩和帝王意象的名字,容易引發(fā)公眾誤解。這并非個例,此前"北雁云依""趙C"等特殊姓名都曾引發(fā)爭議。
法律劃定的姓名邊界
我國法律明確保障公民姓名權,但同時也設置了必要限制。《民法典》第1012條規(guī)定,變更姓名"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1015條則對姓氏選擇作出規(guī)范,原則上應隨父姓或母姓。
這些規(guī)定背后是深刻的社會考量。姓名不僅是個人標識,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就像建筑需要符合城市規(guī)劃,姓名也需要遵循文化傳統(tǒng)。當"王者榮耀"可以登記而"北雁云依"被拒,體現的正是這種文化邏輯。
個性與秩序的永恒博弈
年輕人追求獨特姓名,本質是對自我認同的探索。但社會運轉需要基本秩序,就像交通需要紅綠燈。公序良俗不是束縛個性的枷鎖,而是保障多元共存的基石。
回看那些引發(fā)爭議的姓名案例,往往都存在兩個特征:要么突破姓氏傳統(tǒng),要么使用非常用字。這些嘗試雖然創(chuàng)新,但可能增加社會識別成本,甚至影響個人發(fā)展。正如一位戶籍民警所說:"特殊姓名可能讓孩子未來處處碰壁。"
姓名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也是伴隨一生的社會符號。在個性張揚的時代,我們既要尊重取名自由,也要謹記姓名承載的社會功能。畢竟,真正讓人記住的從來不是名字的奇特,而是名字背后的那個人。你的名字有什么特別故事?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熱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