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圖文并茂的史料介紹,又有細致貼心的參觀導引,掃掃上面的二維碼還能觀看和收聽同學們自主錄制的導覽微視頻、微音頻……這份凝聚學生思政研學收獲的導覽手冊即將擺放在上海潛艇展覽館內,供游客取用。這是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附屬中山學校的學生在“實景式”黃浦濱江思政研學課程學習中以“社會筆記”形式呈現的項目化作業成果。
4月28日,在黃浦濱江思政研學課程微展示活動中,教師將課堂移至“長城191”號潛水艇里,以“行研思創”思政研學教學流程引導學生在艙室中、設備旁模擬演繹科研人員攻關場景,沉浸式感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生動詮釋“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
黃浦區教育學院附屬中山學校位于濱江之畔,在三年前的少代會上,同學們提了一項建議,希望“不只在教室里講愛國,還能走出去,去觸摸那些為國家拼搏的人留下的痕跡。”學生的需求,啟發了學校以實景研學的方式開展思政教育。
中山學校依托黃浦濱江豐富的紅色資源,聯建12家在地社會教育場館,打造“思政×研學”教育聯名款,構建課程序列化目標體系,創新“四步12法”實景教學模式,設計“社會筆記” 項目化作業,形成了“濱江鏈”校館協同育人機制。
同學們的心愿也由此成真了,一份嶄新的地圖嶄新亮相——黃教院附中世博濱江思政研學課程正式啟動。《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三山會館、半淞園新民學會會議處遺址、南市發電廠舊址、世博會博物館、“遠望1號”測量船、國際乒聯博物館和中國乒乓球博物館等十余處場館串成了一條研學“世博鏈”。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開展系列思政研學活動,進一步感受家國情懷,開展小課題探究。
“今天我們來上第十六課《鋼鐵長城》。這節課有些特別——我們的課堂搬進了‘長城191號’潛水艇里的現場。有沒有同學知道,這艘潛艇原先是在哪里服役的呢?”這是一堂與眾不同的思政課。學生王鉦霖說:“我猜,是在我國南海地區,因為這里貼著“守衛南海”的標語。
“同學們看到這個潛水艇有什么感受,他的外形是怎么樣的?潛水艇的內部,海軍的工作環境又是怎么樣的?我國的海防事業已經得到了很大的進步。到了現在,為什么我們仍然非常重視潛水艇的研發呢?如何才能守住祖先留給我們的海洋國土,最便捷的方式是什么……”下到潛水艇內部,學生紛紛表示悶熱、空間狹窄。
外形龐大的潛水艇內部空間竟是如此狹小?老師通過環節設計與提問,結合物理知識讓同學們了解了潛水艇的浮潛原理,在課堂中及時化解了學生的疑惑。學生親身進入潛艇,更能體會到潛艇兵的艱辛。當爬出潛水艇,站在樓梯上,看著腳下的潛艇,同學們已然有了全新的感悟與體驗。
在現場,學生還通過思政研學形成的“社會筆記”項目化作業成果成為了亮點。在社校雙方的共育指導下,學生以行走筆記、探究筆記、演繹筆記、創造筆記等四種形態,呈現了思政研學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既有還原潛艇科研故事的情景劇、多語種講述濱江紅色歷史的微音頻,也有融合AI技術設計的潛艇導覽圖、創意文創產品等。學生以多樣成果展現了學習收獲,更以此投入到了“城市微更新”項目中。其中,本年度“聽中山學子說濱江故事”音頻大賽涌現出141份優秀作品,方言、英語等多元表達形式讓紅色文化煥發新活力。
據了解,這幾年,孩子們走出學校,在乒乓球博物館、龍華烈士陵園、“遠望1號”這些課外的思政大課堂里學黨史、筑夢想,黃教院附屬中山學校正積極打造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線上與線下相互融通鏈接的多維立體教學空間,讓思政與歷史呼應互動,與現實緊密結合,讓思政教學具有了更強的感染力和針對性。
原標題:《在長城191號潛水艇里觸摸歷史痕跡,黃浦濱江研學鏈讓思政課走進少年的心》
欄目主編:徐瑞哲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龔潔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