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學術(shù)的璀璨星河中,北大與新文化運動的光芒常被視為主流,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南高)的史學群體卻被長期隱沒于歷史長河。
大學問新書《昌明國粹:柳詒徵及其弟子之學術(shù)》首次將目光投向這片被遺忘的學術(shù)沃土,以柳詒徵為核心,鉤沉其與張其昀、陳訓慈、繆鳳林、鄭鶴聲等弟子的治史實踐,揭開一段“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學術(shù)史詩。
全書以“史地通軌”為鑰,還原南高學派如何在五四新文化浪潮中逆流而上,既堅守傳統(tǒng)禮教文化的精髓,又融匯西方哲學、地理學與史學方法。作者區(qū)志堅以二十年深耕,將南高學者的手札、信件、文章、著作化作鮮活敘事,讓讀者得以觸摸那個時代學人的熱忱與堅守。從柳詒徵在《學衡》發(fā)刊詞中的殷殷囑托,到弟子們輾轉(zhuǎn)各地仍以刊物維系學術(shù)血脈,南高史學的興衰恰似一部知識分子的精神史詩,為民國學術(shù)補上了一塊缺失的拼圖。
王汎森在序中推薦說:柳詒徵出身傳統(tǒng)經(jīng)學,他借著對中國文化史及歷史事件的研究,表明自己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深切愛護,倡導歷史撰述要肩負起重建傳統(tǒng)文化、禮教倫理的責任,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中國傳統(tǒng)社會文化受到西方的沖擊,他以一個時代見證人的身份教寫中國文化史,尤具意義。
以史為刃,堅守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
文 | 王汎森
近代中國的新史學,在晚清已有其濫觴,以20世紀初梁啟超掀起“史界革命”、倡議“新史學”為里程碑事件。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以后,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鎮(zhèn),北大及中央研究院主導的“以科學整理國故”運動,被視為“新史學”的代表;而持反對論調(diào)的學者,則被視為“保守”派,他們在史學界的地位,亦往往為時代所遺忘。
但是歷史是一個多層勢力競合的過程,當新派史學盛行之時,也有一些不同的史學主張存在。其中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在民國初年一度與北大并稱,有“北大南高”之譽,但南高史學系教授柳詒徵(1880—1956)及英文系教員吳宓、梅光迪等人,因反對北大師生胡適、顧頡剛等人的言論,而被人忽略,便是明顯的一例。
柳詒徵及其學生張其昀、繆鳳林、陳訓慈、鄭鶴聲等人,在史地研究方面,尤其是在歷史地理學、中國文化史、歷史教育及中國史學史方面,均各有其獨特的成就,且在史學研究日趨專業(yè)化的過程中,擔當了重要角色。
區(qū)書主旨是研究以柳詒徵為首的南高史學工作者,探討他們在史學研究方面的成就和特色;借此也可見民國初年的史學研究,自史地合一至史地分途,各自獨立發(fā)展,從而展示這批南高師生自八方聚集至分道揚鑣的歷程。
柳詒徵出身傳統(tǒng)經(jīng)學,他借著對中國文化史及歷史事件的研究,表明自己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深切愛護,倡導歷史撰述要肩負起重建傳統(tǒng)文化、禮教倫理的責任。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中國傳統(tǒng)社會文化受到西方的沖擊,他以一個時代見證人的身份教寫中國文化史,尤具意義。
區(qū)書深入地闡發(fā)了南高史學的特點。
第一,南高師生受師范教育的影響,注意借史地研究推動道德教化及保存?zhèn)鹘y(tǒng)文化,從宏觀及致用的角度研究史學,努力推動史地學研究及歷史地理教育學的發(fā)展,同時也重視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有異于北大派“窄而深”的治史觀念及方法。
第二,南高史地部師生以學術(shù)研究的眼光,來建構(gòu)和解釋中國過去歷史文化的特色,在“發(fā)揚中國固有之文化”之余,亦冀“昌明世界最新之學術(shù)”,他們推崇中國文化,但并不一定排斥西學。雖然南高史學者注意史學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以致其史學研究未能朝向?qū)I(yè)發(fā)展;然而,史地部學生由追隨柳詒徵治傳統(tǒng)史地學,漸轉(zhuǎn)向史、地二學分途,及兼治中外史學,由此也可見近代史、地學科步向?qū)I(yè)分科發(fā)展的歷程。
第三,對于南高史地部師生創(chuàng)辦的學術(shù)組織及出版物,柳詒徵擔起了領(lǐng)導者的角色。
1921年南高文史地部成立的史地研究會,及1930年中大史學系成立的中國史學會,均以柳氏為指導員;而這些學會的出版物《史地學報》《史學雜志》,也由柳氏任編輯或指導。柳氏更為這些刊物撰寫序言或發(fā)刊詞,樹立南高史學“史地通軌”的研究方法及借史學保存文化的研究方向。柳氏雖于1925年離開南高,但得學生張其昀的幫助,以東南大學史學系名義出版《史地學報》,并以東大史學系作為整理文稿的地方,使南高史學不因1925年的東大學潮而中斷,柳氏始終是維系南高史學的中心人物。
第四,秉持重視歷史“通則”但又兼及“獨造”的文化史觀。
柳詒徵在《中國文化史》一書中所提出的通史觀念,一方面求人類進化的通則,另一方面求民族“獨造之真”。柳氏在該書的“緒論”中指出,歷史本是研究因果的學問,人事不能有因而無果,亦不能有果而無因,而研究歷史,應(yīng)在于“綜合人類過去時代復雜之事實,推求其因果而為之解析,以詔示來茲”。世界人類有“共同之軌轍”,也有“特殊之蛻變”,我們應(yīng)明白世界各國共同的“軌轍”,以“觀其通”,同時,也要知道個別地區(qū)的文化特色。
第五,主張學習西方的經(jīng)典及中國經(jīng)典文化,以中國傳統(tǒng)道德為主,吸收西方學問,主要要吸收西方真正的經(jīng)典道德文化。
受美國白璧德思想的影響(“Irving Babbit in China”),柳詒徵希望在中國建立一種“新古典”文化。在史學研究方面,柳詒徵也受日本東洋史學的影響,繆鳳林、陳訓慈、向達也提倡西方的蘭克、魯濱孫等人的作品,陳訓慈即曾說,“西洋古史之再造,以及古文明之發(fā)見,多賴掘地事業(yè)之發(fā)達。吾國一二出土之物,……已大有助于歷史”,可見他們對于當時新興的考古事業(yè)并不采取排斥的態(tài)度。
區(qū)志堅用力很勤,廣泛羅掘各種資料。
首先是利用1921年至1931年由柳詒徵及其學生張其昀、陳訓慈、繆鳳林、鄭鶴聲等一起出版的學術(shù)期刊,如《學衡》(1922—1933年)、《史地學報》(1921—1926年)、《史學與地學》(1926—1928年)及《史學雜志》(1929—1931年),通過疏理這些刊物的內(nèi)容,以見南高史學的發(fā)展及其觀點。
本書又利用了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數(shù)據(jù),如《1915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職員一覽表》《1919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職員一覽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章程》等;以及相關(guān)的校史數(shù)據(jù),如南京大學圖書館藏《南高文史地部第一級會紀念刊》,臺北“國史館”藏《兩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地理歷史選科學生履歷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畢業(yè)生一覽表》;還有1949年后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南京大學校史資料選輯》,南京大學校史編寫組編《南京大學史(1902—1992)》,朱斐編《東南大學史》,朱一雄編《東南大學校史研究》等。以上數(shù)據(jù)包括南高、東大史學系的課程、教職員及學生名單,借著南高史學部、東大及中大史學系開設(shè)的科目,得見課程與南高史學發(fā)展的關(guān)系。
學界探討柳詒徵的史學思想及治史方法,主要根據(jù)柳氏的《中國文化史》和《國史要義》,區(qū)書更運用了南京圖書館館藏柳詒徵所撰《東亞各國史》等著作,這本書至今尚未為學界所注意。
在研究繆鳳林的治史特色時,他除了引用繆氏編著的《中國通史綱要》及《中國通史要略》,還參閱了臺灣省圖館內(nèi)羅剛紀念館收藏的《中國禮俗史》一文,以探討繆氏的禮學思想。論及陳訓慈的治史情況時,除了引錄陳氏以“陳叔諒”為名出版的《近世歐洲革命史》《世界大戰(zhàn)史》,更運用南京圖書館藏本陳訓慈所著《西洋通史》等,以見陳氏兼治中外史學的特色。論述張其昀治史地學的特色,多取材自張氏所編的地理教科書。至于鄭鶴聲的治史方法,除了參閱鄭氏編著的《中國史部目錄學》及《中國近世史》二書,也引用了上海青年會圖書館所藏鄭氏編著的《中國歷史教學法》。
我與區(qū)志堅教授認識超過二十年,從壯歲起,至今兩鬢飛霜,其間討論、切磋,時而有之。他多年致力于南高史學的研究,書成之后問序于我,爰采擷他書中的若干重點以為序。
王汎森
于南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