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醫生會主動打電話提醒我就診!”近日,福州孫女士(化名)接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婦科醫生的電話時,既驚訝又感動。
原來她在體檢中被發現腹部有一個3公分以上的婦科腫瘤,但因工作繁忙遲遲未就診。這個及時的電話提醒,正是協和醫院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主動協助醫生挖掘病例的一個縮影。
過去是患者找醫生,現在是AI幫醫生匹配患者。通過人工智能模型,幫助各科室篩選出非本科室就診,但符合本科室的患者,甚至罕見病患者,實現對患者的主動觸達式服務。讓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路,這得益于協和醫院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技術,與浙江大學計算機創新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在近期展開的深度合作。
為了輔助醫生優化診療方案,為患者提供更高效、精準的醫療服務,今天上午,協和醫院與研究院攜手共建了“醫學AI大模型聯合應用實驗室”,協和醫院陳椿院長與研究院姚暢教授一同為實驗室揭牌。
強強聯合,開啟智慧醫療新征程
陳椿院長表示,“近年來,協和醫院率先將AI應用于早期肺癌精準診療、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等場景,而此次聯合實驗室的成立,標志著我們向’智慧醫療‘邁出了更具戰略意義的一步!。”
接下來,實驗室將圍繞三個方面開展合作:
一是臨床診療革新:針對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等高發領域,開發智能化輔助決策系統,推動精準醫療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跨越。
二是科研協同創新:依托協和醫院省級研究所和質控中心,以及浙大科研平臺,探索AI在各前沿領域的應用,力爭產出原創性成果。
三是服務模式升級:通過智能化的患者管理、遠程會診和個性化健康干預,讓優質醫療資源惠及更多基層群眾。
現狀剖析,人工智能的挑戰與潛力
啟動儀式上,姚暢教授圍繞《AI大模型如何破局智慧醫療》,從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的發展,到與智慧醫院業務的深度融合應用,以啟真醫學大模型融合頂尖醫學知識與臨床經驗為例,介紹其已在疾病診斷、路徑優化等領域展現了突破性潛力。
姚暢教授表示,目前通用的人工智能模型,如Deepseek雖具備一定能力,但多為對話機器人,在醫療場景的適配中存在局限性。它更多只能滿足醫生日常辦公需求,在患者服務、醫生業務流程及醫院管理等方面,未能充分發揮價值。
過去20年,人工智能在醫療影像等領域雖有應用,但真正實現輔助診斷等功能的醫院并不多,關鍵原因在于技術與業務流程未能深入融合。
接下來,通過醫工交叉合作,實驗室將把協和醫院豐富的臨床數據、專家經驗與浙大的算法優勢深度融合,打造覆蓋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全流程的AI醫療生態。
“此次聯合實驗室的核心目標是實現‘醫工融合’。讓醫生了解計算機的能力邊界,讓計算機專業人員理解臨床醫生日常遇到的困惑與痛點。雙方共同探討,打造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姚暢說。
協和醫院副院長葉欽勇表示:“協和醫院作為國家綜合類區域醫療中心,擁有豐富的臨床資源與科研平臺,雙方合作將推動AI技術在影像識別、病理分析、個性化治療等場景的落地,為患者提供更高效、精準的醫療服務,期待‘AI大模型聯合應用實驗室’結出豐碩成果,為我國智慧醫療發展樹立標桿。”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林穎
通訊員:蘇萍、鄭峰
編輯:菲菲
審核:黃美輝、劉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