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得到App的《決策算法100講》順利完更了。
這是一段難忘的經歷,也是我最近最好的決策之一。
去年春天,我在微信上和脫不花提了一下該主題的想法,便約了隨后的見面。
在得到公司的會議室,從寒暄到切入主題、商定方向,以及安排團隊,定時間表,一共花了一個小時。然后開干。
所謂好的決策,就是做對的事情,和對的人,在對的地方。假如以上皆對,很少有什么廢話,大家各司其職,專注于把事情做好。
好的決策往往是自動化的,又或者是如我般學奧德修斯將自己捆縛在桅桿之上。
寫專欄相當于“提前承諾”,一旦開弓,就沒有回頭箭。
我自己從來就不是寫作愛好者,而是思考愛好者。我的數碼筆記本里有成千上萬條“有趣的想法”,但只有極少能轉化為文字。
對我這種沒有自制力的業余寫手,主動找到得到這類專業的公司“束手就擒”,然后借助于他們的“鞭策”來完成一項任務,是個不錯的選擇。在《決策算法100講》里,我會和你分享很多懶人、拖延癥患者、強迫癥患者、完美主義者等人類做決策的技巧。
《決策算法100講》大約有近五十萬字,再加上我對“決策”這個主題的交叉學科的貪婪表達,整個生產過程并不容易,包含著哲學、數學、物理、生物、決策理論、行為經濟學、復雜理論......等領域的耀眼智慧。
我無法想象,如果沒有得到的張永新老師的幫助,這一工作該如何完成。
他對認知和決策等領域有廣泛的研究,所以總能知道天馬行空的我想要表達什么,并用編輯的專業精神督促我在最后一刻交稿。
對于我試圖構建一個系統的決策框架的執念,他也能靈活地用更實際的框架來落地。
永新還經常挑戰我的觀點,每次都能讓我在“自鳴得意”的思考上走得更深。
相信這門課可以幫助到許多人,真希望我更早一些懂得這些原則和方法。
決策的重要原則之一是:
放棄做錯的事情,去做正確的事情,任何時候都是最佳時機。
完成《決策算法》的過程是艱難的,但對我而言是一個最佳時機。
希望這門課也帶給你一個最佳時機:
關于如何選擇更好的人生。
決策終極之戰
《打一場你必定勝利的戰爭》
你好,我是老喻,歡迎來到決策算法課。
一
莎朗快80歲了,依然精神矍鑠,每周都去健身。她住在我家右邊,是一位退休教授。
有次在她家漂亮的后花園喝茶,得知莎朗于1980年前后從美國搬來這所加拿大的大學,任職于心理學實驗室,我就問她:“丹尼爾·卡尼曼曾經是你的同事,是嗎?”
莎朗有些意外地望著我,點了點頭。
卡尼曼和他的搭檔特沃斯基,一直是我喜歡的學者。在前半生,卡尼曼活在特沃斯基的陰影下。他的人生最低潮,正是在我居住的這所加拿大的大學工作,而當時特沃斯基則受聘于美國最好的大學。很巧的是,莎朗就是卡尼曼當年的同事。
特沃斯基不幸早逝,卡尼曼拿到了諾貝爾獎。活得久的人似乎成了贏家,卡尼曼憑借兩個人共同的成果,享受了人世間可以給予一個讀書人的最高成就。
最近知道的最觸動人心的一件事,是去年離世的丹尼爾·卡尼曼,竟然是主動選擇的安樂死,并且當時他是完全健康、各方面狀況都還不錯的。
一個人可以如此從容地面對生死,一個研究極其“高級”、抽象的理論的知識分子可以如此徹底地知行合一,一個以理性著稱的思考者可以如此平靜地離經叛道,我從中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力量,一種類似于蘇格拉底之死的光芒。
卡尼曼本可以活更久,但他選擇了去死。這符合他的“峰終理論”——人們對一段經歷的記憶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
高峰時刻(無論是正向還是負向)和結束時刻的體驗。
所以,他決定在一切都很美好時離開。他的決定是非常私人的,為了避免在“安樂死”這一敏感話題上造成誤導,他叮囑后人在一年之后的今天,才公開這件事情。
不管怎樣,當一個讀書人可以用生命去踐行自己的理論,他是偉大而自由的。
在過去近半年的時間里,感謝你陪伴我完成了《決策算法》這100講的內容。卡尼曼的人生最后一個決策提醒了我:
我所講的東西,是自己完全相信的嗎?
認真想過之后,我可以很真誠地回答:決策算法的內容,是我認為特別有價值、特別有意義、對人生特別有幫助的智慧,是我希望年輕時的自己以及我的孩子們能夠早點兒領悟的知識。
進而,我再問:我在決策算法中講的東西,自己在現實中都踐行了嗎?
很慚愧,我還有很多欠缺。事實上,課程中很多關于決策的反面案例,都來自我的切膚之痛。
這意味著,我不僅在與你分享關于人生的最好禮物,還因為這分享,讓我自己有機會不斷地反思和進步,朝著“知行合一”的目標不斷靠近。
卡尼曼的故事提醒我,這世間的真智慧,從來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知行合一的生命踐行,用每一次選擇,去塑造一個更好的自己。
這,也許就是我們學習決策的終極意義所在。
二
卡尼曼曾經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你只需要去經歷就好,不用去評判,不用去衡量,不用去計較得失。如果大家都能想象一種不再自我打分的生活,那也許會是一種更好的人生。”
這句話揭示了我們決策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我們太在意外部評價,甚至不斷對自己進行過度評判。
每一個決定背后,總有一個自我評分系統在運作,“這個決定值幾分?”“別人會怎么看?”這種不斷自我評判的習慣,實際上成了我們最大的枷鎖。
我們總是說考慮他人的感受很重要,這當然沒錯。但有時,“考慮別人”只是我們逃避做出真實選擇的借口。
正如特沃斯基所言:“改造世界有時比證明你曾改造了世界更容易。”
我們常常陷入一種錯覺,以為自己的選擇應該得到外界的認可和贊賞,卻忘了決策的本質是為自己負責。
然而,即使我們只為自己做決策,依然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不是單一的自我,而是分裂的存在。每個人本質上都有兩個自我,而這兩個自我常常互相沖突。一個是當下的自我,想喝那杯奶茶;另一個是未來的自我,將會后悔今天的放縱。
美國記者A.J.雅各布在《追尋健康》中指出:
“要做出健康的決定,關鍵在于尊重未來的自我,就像對待朋友或愛人那樣。”
這是一個美麗的比喻,但實踐起來卻異常困難。為什么?因為我們的“第一系統”——那個自動化、直覺性的思維系統——實在太過強大。
所以,放棄自我評判的第一步,是承認這種內在沖突的存在。不是否認它,不是與它斗爭,而是學會與它共處,理解它,尊重它。只有接受了內心的復雜性,我們才能真正開始為自己做決策,而不是為了討好他人或某個虛幻的標準。
這是一條通向真正自由的道路,雖然充滿挑戰,卻值得我們終身探索。
面對卡尼曼的忠告,我們或許可以嘗試在某些時刻,有意識地放下對結果的執念,專注于決策的過程本身。如同孩子玩耍般投入,不預設對錯,只是體驗不同的選擇帶來的可能性。
也許跳出決策得失之外,更能令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
三
我們剛剛承認了面對自身是多么不易,也理解了強大的第一系統對我們決策的深遠影響。
那么,面對內心的沖突與外界的壓力,我們該如何才能撥開迷霧,找到正確的方向?
答案并不是去挑戰那些看似強大無比的對手,而是轉變思路,去打一場你從一開始就注定會贏的戰爭。
“先勝而后求戰”是《孫子兵法》的重要理念,意指在開戰前,智者已經計算好了勝負。這一古老智慧同樣適用于我們的人生決策。
所謂智慧的決策者,不是去挑戰自己難以贏得的戰場,而是謹慎選擇那些勝算更大的戰場——去魚多的地方捕魚,做正期望值的事情,做成功概率更大的事情。
也許你會問:怎么會有人生中必定能贏的戰爭?
有。那就是:與昨天的自己比較,讓今天的自己變得更好一點兒。
這個看似簡單的目標,實際上是決策中最值得追求的方向。因為在這場戰爭中,你不需要打敗任何人,只需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進步一點點。
但令人驚訝的是,實現這一點并非通過知識的累積,也不是通過盲目的努力,而是通過每天做出的那些微小而正確的選擇。
想一想,今天你做了什么艱難但正確的選擇?是拒絕了那塊誘人的蛋糕,還是在疲憊時依然完成了承諾的工作?是選擇了誠實面對困境,而非逃避現實?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正是塑造更好的自己的基石。
最近這兩年,在經歷了一些人生的磨礪之后,我學會了問自己:
今天晚上的我,比早上醒來的自己,有沒有稍微變好一點兒?
在這場與自己的較量中,我們不需要逆襲,不需要秘訣,只需要把那些細微但堅定的選擇,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正如復利效應在財富增長中的魔力,這些日常選擇也會在人格塑造中產生驚人的復利效果。
所以,不要去打那些你無法掌控的戰爭,而是專注于那個確定能贏的戰場——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超越一點點。
這才是決策的終極智慧。事實上,最厲害的投資者、競技者、生存者、生活大師,幾乎都是基于這個秘密,而做出了偉大的決策。
而一旦你做到了這一點,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就會接踵而來。這正是決策的魔力所在。
四
那么,在日復一日的自我進步中,我們是否有一個可循的路徑,來打贏那場“必定勝利的戰爭”呢?
《財富的起源》中,作者提出了一個財富創造進化公式:
變異(differentiate)、選擇(select)、放大(amplify)。
這一公式揭示了財富創造背后的底層邏輯,而令人驚嘆的是,它同樣適用于個人成長的旅程。
首先是“變異”。
自然界的物種通過基因變異實現多樣性,而人類社會中的每個個體,一出生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你的基因組合、成長環境、教育背景、人生經歷,都讓你與眾不同。
正如指紋無法復制,你的特質組合也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種獨特性不是你需要刻意追求的,而是你與生俱來就擁有的禮物。
許多人窮盡一生追求與他人相同,殊不知最珍貴的恰恰是那些讓你與眾不同的特質。真正的智慧不是模仿別人的成功,而是發現自己獨特的價值。
其次是“選擇”。
變異創造了可能性,而選擇則決定了方向。
在自然界,環境選擇適應的個體;
在人生中,我們通過不斷嘗試和反思,逐漸發現自己的核心優勢。
這些選擇不僅來自于你的主動決定,也來自環境對你的反饋。
當你做某事時感到時間流逝變慢,當你投入某個領域時感到無比專注,當你面對某種挑戰時總能找到創新解決方案——這些都是環境在告訴你:“這里是你的天賦所在。”
而當我們遭遇痛苦、經受損失時,應該將其視為“被環境選擇”。這種“被選擇”其實是幫助我們意識到,什么才是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最不能失去的東西。
尼采說,殺不死你的讓你更強大。這句話也許不對,殺不死你的原因,要么純粹因為運氣,要么是因為:剩下的原本是你最強大的東西。 所以,并非殺不死你的讓你更強大,而是“殺”像一把奧卡姆剃刀,幫助你舍棄掉那些并非你的真正優勢的東西。
最后是“放大”。
發現了自己的優勢后,下一步是有意識地強化和放大它。自然界通過繁殖放大優勢基因,而個人則通過刻意練習和持續投入放大自己的核心能力。這種放大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在每次迭代中加入思考和調整,讓自己的優勢變得更加獨特和不可替代。
大自然的底層算法是:變異—選擇—復制。 而人生的底層算法則是:獨特—發現—放大。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對應“變異”;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對應“選擇”;
每個人的一生都為某個使命(或被命運驅使)而放大自我,對應“復制”。
這就是個人進化的三步公式。當你理解并應用這一公式,你將不再迷茫于人生的方向,不再困惑于無數的選擇。你會清晰地知道:我的獨特之處在哪里?我應該選擇什么?我需要放大什么?
那么,如何將這個個人進化的公式付諸實踐呢?
首先,擁抱并探索你的獨特性,記錄下你的興趣、擅長的技能以及讓你感到充滿熱情的事情。
其次,積極進行嘗試,并留意環境的反饋,無論是成功帶來的成就感,還是失敗帶來的反思,都是指引你發現核心優勢的信號。然后選擇那些與你的優勢和熱情相符的領域。
第三,進行大規模的自我復制。時間、精力、資金、互聯網、AI,都可以成為復制你自己的杠桿。
五
你我皆凡人,我們想要的,無非是生活富足,心靈豐盛,過一種自由自在、可以對不喜歡的人和事情說不的日子。
但這并不容易。
在一次訪談中,主持人問我:普通人如何實現暴富?
我回答:這需要一場“意外”。
沒錯,不管是爆發式的成長,還是發大財,都需要意外。
意外意味著機遇,意味著指數式的增長,更意味著你做出了一個了不起的決策,抓住了這個“意外”。
其實,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已經是宇宙之間最大的意外之一。
你能夠送給這個世界最棒的禮物,就是你自己。
好好善待這份禮物,每天睡前花一分鐘,問自己三個問題:
1、今天我做了哪些選擇,讓我更靠近真實的自己?
2、明天我將面臨什么選擇?其中哪個選擇最能放大我的獨特優勢?
3、一周后的我,會感謝今天的哪個決定?
在這一百講的旅程中,我們探索了很多決策技巧和思維模型。但請記住,最好的決策不是來自完美的分析,而是來自不斷練習的直覺。
正如大師彈鋼琴不需要想每個音符,優秀的決策者也不需要在每個選擇前算來算去。
卡尼曼說:系統二(理性)不過是個配角,卻總誤將自己當成主角。事實上,人類大腦的系統一(感性)影響力更大,它就像是一個秘密作家,很多選擇和判斷都是它的作品。
所以,真正的高手是持續不斷地將自己的系統二,轉化為系統一,讓自己成為內在理性與感性和諧共存的整體。當反復思考的決策變成自然而然的直覺,當深度分析變成瞬間判斷,你就真正掌握了決策的藝術。
感謝你陪我走完這一百講的旅程。
人生就是一場我們用自己永遠不會重現的時光來下注的決策。
在未來的日子里,當你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請記住吉卜林那首著名的《如果》中的智慧:
“如果你能在周圍人都失去理智的時候保持冷靜……
如果你能等待,并且不因等待而感到疲倦……
如果你能思考并且不把思考當成目標……
如果你能在所有人都懷疑你的時候相信自己……
你的一切,就是這個大地,萬物都在你之中。”
以下是《決策算法100講》完整目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