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2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丹萍)如何用科技賦能,讓文物“活”起來?今日下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文物保護領域代表與記者交流。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副部長、副研究員宋淑霞介紹,敦煌研究院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開展文物數字化工程,近年來,著力推出“文化+科技”的傳播業態,推出了很多參與體驗型項目,比如“飛天”專題游覽線路,“尋境敦煌—數字沉浸式體驗展”等。
“飛天”專題游覽線路挑選了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不同時代有飛天的洞窟,在莫高窟打造了一個虛擬孿生世界。游客參觀結束后,在窟外可以拿著手機終端和洞窟里的飛天形象、九色鹿形象進行合影留念,真正實現了“窟內文物窟外看”。
“尋境敦煌—數字沉浸式體驗展”選取了莫高窟的第285號洞窟,這個洞窟的室內空間非常小,是一個不開放洞窟。敦煌研究院基于學術研究成果和數字資源,VR、三維建模等技術,按照11的比例完全復刻了洞窟。游客在展館里面戴上VR眼鏡,就可以零距離360度探索洞窟的每一個細節,甚至和壁畫中的人物故事發生互動。
見面會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丹萍/攝
吐魯番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負責人、副研究員王龍先后參與了全國第三次和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他表示,科技創新為“四普”帶來很多質的飛躍。“‘三普’時,我們大部分是通過實地踏查,用腳步丈量的方式進行普查。‘四普’引入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通過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圖的分析,對山區一些古代墓葬包括坎兒井的形態進行圖像識別,對遺址特征進行準確標識,甚至能夠標識出相互的關系、分布狀態。”文物普查員可以利用標識圖制定比較完備的調查計劃,有的放矢地尋找調查的目標,這大大提高了文物普查的效率,進一步提升了文物普查的范圍和覆蓋率。
在科技助力文物保護方面,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等可以進行實時數據監測,幫助工作人員第一時間掌握文物的變化,也為后來的珍貴性保護工程提供基礎的數據。“就像給文物做體檢一樣,拿著數據說話,更直觀的能夠了解文物修復的每一個階段。”王龍說。
“科技賦能幫我們解決了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遺產利用的難題。”王龍說,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科技手段,讓更多千年的文化遺產以更多的形式、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現在人民群眾當中;另一方面也能夠通過數字化的手段,讓更多的人體會到千年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