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抗戰時期哪支部隊最讓人刮目相看?
新四軍第七師,必須榜上有名。
這支部隊,有多厲害?一句話概括:打得贏仗,掙得了錢,養得活自己,還能支援別人。
抗戰末期,他們年均上繳中央4400萬法幣,能養活20個國民黨甲級師,還順帶攢下了接近50萬兩黃金的家底。
但你知道嗎?第七師剛成立的時候,窮得叮當響。伙食一天五分錢都發不起,子彈一發一發省著用。能有今天這個家業?真的是用血汗、智慧、命,一點一點拼出來的。
一窮二白,命懸一線
故事得從1937年說起。抗戰爆發后,原來南方留下來的紅軍游擊隊們改編成了新四軍。大家都知道,北方的八路軍打得風生水起,可南方這幫兄弟,可是頂著蔣介石的白眼和冷槍過日子的。
皖南事變,一夜之間,新四軍元氣大傷。張鼎丞、曾希圣帶著從皖南突圍出來的殘部,在蘇皖邊界的小地方重新整隊。
這就是新四軍第七師的雛形。
剛起步,啥也沒有。2000多人,槍湊一堆也沒幾條能用的,糧食缺,鹽巴更缺,兵們餓著肚子打仗。
張鼎丞自己回憶過:“那時候,連一根針一尺布都是寶貝,子彈比命還金貴。”
換句話說,第七師,真就是從貧瘠的土地上、從死人堆里,一寸寸地掙出來的。
窮咋辦?光靠打是打不活的。
這時候,兩位關鍵人物登場了:蔡輝和葉進明。
這倆人是中央特地派來的,專門干經濟工作的高手。
到了第七師,他們一琢磨:咱們腳下是江南魚米之鄉啊,鹽鐵之地,天生的生意場!別看打仗,老百姓還得吃飯穿衣,市場總在。咱們搞經濟,搞貿易,養活部隊,反打敵人!
這想法一出,張鼎丞眼睛一亮,當場拍板:“行!干!”
從此,第七師走上了一條別人沒走過的路——一邊打仗,一邊做生意。
鹽米布匹,貿易戰線拉開
第一個搞起來的,就是糧食貿易。
蔡輝布置下去:
——一邊斷敵占區的糧道,抬高糧價;——一邊從根據地放糧,吸引上海、南京的大商賈進來交易。
結果,很快,湯家溝成了淪陷區和根據地之間最大的黑市。一天千條船進出,熱鬧得跟集市一樣。
想想,槍炮聲中,千船來往,這是什么氣象?
真的是在刀尖上起舞。
慢慢地,靠著糧食換鹽、布匹、五金,新四軍第七師的軍需物資,越來越齊全。
甚至,士兵們能穿上成套的新軍裝,還能領到香煙——在那個年月,能發香煙的部隊,少得可憐!
更絕的是,第七師還跟日偽“做生意”。
乍一聽,是不是覺得有點不對勁?和敵人交易?
可你細想——戰爭里,啥是最重要的?資源啊!
當時,蕪湖偽維持會長汪子棟和日本顧問楠木重椿,急著買糧。
新四軍摸清情況后,立馬設了個局:讓他們花高價買糧,然后截斷他們的供應鏈,掌控貿易大權。
結果,第七師不光用過剩的山貨換來了食鹽、布匹、醫藥,還搞到了軍用炸藥、雷管、機床……
甚至,高級印鈔紙都到手了。
這些東西,打仗要,建國更要!
這一步,真的是神來之筆。
從吃飽到發家:銀行、貨幣、工業一條龍
有了貿易,有了資源,第七師并沒有滿足于小打小鬧。
很快,他們成立了皖江貿易總局,秘密發行“大江幣”,在根據地推行金融體系。
開始,老百姓還拿著國民黨的法幣買賣。
但隨著“大江幣”流通順暢,誰還認國民黨的錢?
一句話:
在第七師地盤上,咱自己的幣,才是真金白銀!
同時,第七師還搞起了輕工業:印刷、制鹽、織布、釀酒……小工廠一批批建起來。
兵工廠也有了,子彈自己造,武器自己修。
到了1944年,第七師的軍隊不僅吃穿無憂,還有錢發工資——每個戰士每月能領10塊錢,還有幾條香煙。
伙食?全是大米飯。真真正正實現了“大米自由”!
你想想,在全國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的時候,能吃飽穿暖,已經是奇跡了。還能攢錢?能打仗?簡直神跡。
最讓人佩服的是,第七師不僅自己富,還拿出大把錢去支援其他兄弟部隊。
1942年底到1945年春,短短兩年半時間,第七師支援第五師的現款就高達5300萬元。
1944—1945年,第七師向中央上繳的錢款也高達4400萬元,折合黃金20多萬兩。
要知道,當時一個國民黨甲級師一年的經費也不過200萬元。
第七師光是上繳的,就夠養活20個甲級師!
而且,七師師部還上繳了近50萬兩黃金的資產。
這種規模,連蔣介石都要眼紅。
這才有了后人一句感嘆:“富七師,甲全軍。”
不是吹出來的,是硬生生干出來的。
可是,別只看到光鮮。第七師的“富裕”,背后是多少血與火、多少咬牙堅持?
貿易的船隊,常被日軍封鎖掃蕩;
根據地的商鋪,動不動就被敵偽勒索;搞地下銀行的人,一旦暴露,輕則拷打,重則一槍斃命。
每一筆生意、每一船貨物,都伴隨著生死考驗。
他們用命,換來了這一切。
張鼎丞后來在回憶時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我們的富裕,是背著靈牌走過來的。”
這不是一句煽情的話。是真的。
抗戰勝利后,新四軍撤編,第七師的輝煌也畫上了句號。
但他們用血汗攢下的50萬兩黃金、健全的根據地體系,為后來華東地區解放戰爭的勝利,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基石。
所以今天再回頭看第七師的故事,你會發現:
這不是一群“只會打仗”的士兵,這是一群最懂生存、最懂建設、最懂人民需求的真正的戰士。
他們在最黑暗的歲月里,點起了一盞希望的燈火。
這盞燈,直到今天,還在照亮我們的腳下之路。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傳》
胡喬木主編,《新四軍軍史》
陳鐵健,《皖江抗戰實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