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中日友好醫院醫生肖某在手術過程中離開麻醉病人40分鐘,并且私生活混亂,與數名醫生、護士有染的瓜讓人大跌眼鏡。目前中日友好醫院方面已經確認,肖某違反生活紀律和醫德醫風問題屬實。
沒想到這件事背后,更為炸裂的是與肖某有染的一位董小姐的學歷:她從美國社區大學轉學到哥倫比亞巴納德學院,本科學的是經濟,卻通過協和醫學院的“4+4”項目,非醫學本科畢業后只花了4年時間,就拿到了醫學博士學位,并進入頂尖醫院當了醫生。讓普通人驚呼:學醫不是要花十幾年嗎?居然還有這種操作!?
這個“4+4”項目就是面向全球高水平大學招收非醫學專業的優秀本科畢業生接受醫學教育,學制4年,畢業后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從協和官網的信息上看,這個“4+4”項目已經招收了4屆學生,2018年那屆要求學生本科必須畢業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之后逐年放寬,到了董小姐這一屆,就連她所就讀的哥倫比亞附屬的“巴納德學院”都被納入進來了,而且還取消了對績點或者排名的硬性要求。
這是為什么?相信大家心里都有判斷。這個制度本來是好的,但就偏偏成了讓某些人鉆空子的契機。這讓普通人家出身,本科5年+碩士博士3-7年+規培3年,還未必能進三甲醫院的醫學生情何以堪?
面對類似的事情,我們一定要認清一個現實:那種普通人只要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就能找個好工作,改變命運跨越階級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然而非常可悲的是,現在很多家長不了解信息,又沒能力幫孩子鋪路,卻自以為是地非要去教育孩子好好讀書,結果就是孩子浪費了十幾年的時間,不能去讓探索自己的天賦興趣,折斷了飛翔的翅膀,換來的卻是一張沒用的文憑。
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我覺得“學習好”就像是一個詛咒
其實很多成績好的孩子,在家里都沒有得到真正的愛和關心,因為成績是最大的事,成績沒問題,這個孩子就沒問題,所以他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其他困境,往往都被忽略了。
因為我學習好,所以家里認為我就是個好學生,其他各方面都好,只要進個好學校,將來國家就能“發給”你一個好工作,所以我長大以后,才藝不行,社會經驗沒有,不懂財務知識,不懂人情世故,幸虧一直保留了亂讀書和寫作這點愛好,現在才勉強有口飯吃。我覺得我比起很多原來成績不如我的人,在心智和能力方面差太多了。
如果一個孩子整個青春期都被逼著學習,沒能探索出一點點自己的天賦,那就真的太恐怖了。
有一些固有的想法,是應該改改了:
1、可能很多家長在給孩子選擇志愿的時候還要去參考張雪峰的意見,其實當張雪峰打破了一些信息差之后,很多事情就不再是秘密。什么專業好?比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相關專業,計算機編程,新能源等等,還有文科選擇漢語言文學、法學方便將來考公上岸。這些信息,地球人都知道了,也就意味著這些專業會非常的卷,到時候跟你孩子一起競爭的都是一些特別優秀的孩子,如果在這方面沒有特別強大的興趣和毅力,都要慎重選擇。
2、最重要的不是選什么專業,而是盡早了解孩子喜歡什么,適合什么,教育的目的,是讓一個人找到自己最喜歡且最擅長的那件事,而不是隨大流去學什么。別把專業這件事看得太重,就把上大學當作一個可以低成本在一個城市居住4年的機會,大學教什么不重要,要學會自我培養。
3、除非堅定地走醫學、科研的路,否則進了大學就更不要苦讀書,而是要盡早接觸真實的社會,如果方向錯了盡快調整。有些網紅已經讓自己的孩子開始嘗試在網絡上賺錢了,但大批自以為是的家長還在因為害怕耽誤學習而不讓孩子過多接觸網絡,從一開始就輸了。嘗試跑通自己興趣變現的閉環,哪怕跑幾單外賣,都比乖乖悶在學校里讀書強。
4、最好學點藝術,培養審美。能被AI取代的就是一些確定性強的工作,比如機械地計算、按格式寫公文等等,可是現在做自媒體,很多人都在教你當機器,要先找一個賽道,然后模仿爆款,其實AI時代,一個真實有趣的人才是稀缺的,如果你在藝術審美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能做出獨特的作品,那么整個人都是發光的,一個只會死讀書的人,他的產品、工作成果往往毫無藝術感,毫無附加價值。
不要去干涉孩子的成長,不要破壞他的興趣,一個人如果能認識自己,保有活力,找到一個熱愛且能賺錢的事情,再投入精力把這件事做到擅長,才是妥妥的人生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