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杰群)日前,“國際青年舞蹈影像沙龍”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2屆大學生電影節期間舉辦。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2屆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執行副主任委員肖向榮在致辭中說,舞蹈影像自1927年影像技術與舞蹈首次碰撞后,歷經百年演進,在AI等新技術沖擊下,正面臨“碳基生命藝術與硅基技術”的關系重構。他說,舞蹈作為“稍縱即逝的身體藝術”與影像“無限復制的技術”結合,需反思媒介與鏡頭的本質關聯,推動跨學科對話。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2屆大學生電影節國際青年舞蹈影像單元專家評委會主席劉春提到,本屆參賽作品題材多元,涵蓋傳統文化、社會現實、AI技術等,紀錄片單元尤為突出,關注殘障舞者、非遺傳承人等邊緣群體,展現舞蹈作為生命力象征的社會價值。
北京舞蹈學院創意學院黨總支書記、院長張云峰分享了學院在跨學科教育中的實踐經驗。他說,技術革命推動舞蹈影像從“記錄工具”進化為“再造時空的藝術”,未來需深化與北師大等高校的合作,構建“以舞為核、跨界共生”的人才培養體系,催生具有中國美學特質的時代佳作。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副所長孫承健表示,在舞蹈影像中,需平衡技術中介與身體體驗,避免陷入技術異化,讓技術真正服務于藝術表達,拓展身體與影像的互動維度。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舞蹈編導汪圓清分享即興創作與跨界合作經驗,提到在水下、廢墟等特殊場域的拍攝中,需保持對現場的敏感度,借助機緣巧合激發創作靈感,同時注重與技術團隊的默契配合,在有限條件下實現藝術突破。
本次活動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員會、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2屆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科技融合創新中心承辦。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