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看《甄嬛傳》桐花臺這一段,我覺得甄嬛是真的想替果郡王喝下毒酒的。
她是真沒料到,果郡王會換了酒自己喝下。
有不少人認為后期的甄嬛已經(jīng)黑化,她就是在故意算計果郡王保自己。
時隔13年,再看這一段,我發(fā)現(xiàn),這個說法,對,也不對。
我們先看看當時的情節(jié)。
果郡王在桐花臺沒等來皇上。
其實,從看到只身前來的甄嬛,從果郡王看小廈子和看那壺酒的眼神,他已經(jīng)預知皇帝斷不會再容他了。
甄嬛倒酒時的動作,他也一一看在眼里。
先是按下綠色按鈕,甄嬛倒了第一杯酒,給了果郡王;隨后按下紅色按鈕,倒了第二杯酒,放在自己跟前。
甄嬛倒酒時的動作沒有絲毫遮掩,緩慢且清晰。
后來果郡王也說了,自己在宮中生活多年,這酒壺里藏著的伎倆他一清二楚。
甄嬛也知道他自小在宮中長大,自然不會不知道這些彎彎繞繞。
事情就很有意思了。
這酒有問題,甄嬛知道,果郡王也知道;甄嬛知道果郡王知道;果郡王也知道甄嬛知道他知道。
突然,果郡王說風大,讓甄嬛去把窗子關上。
甄嬛聽話地起身,緩緩走到窗前,又緩緩放下窗門。
然后,兩人就窗戶上的合歡花展開討論......
這期間,甄嬛跟果郡王聊天,一直是背著他,沒有轉過身的。
以甄嬛的才智,她真的不知道果郡王讓她去關窗子就是在支開她嗎?
她知道。
皇帝給她下達這個命令的時候,曾說,就算果郡王知道甄嬛倒的是毒酒,也會心甘情愿喝下的。
皇上為什么這么篤定?
不光因為他看得出果郡王對甄嬛的情意,更因為他釋放出來的“朕不容于老十七”的信號,已經(jīng)十分明顯。
他知道他們知道該怎么選。
果不其然,果郡王喝下了。
他將這視為兩人的合巹酒,是“終身所約,永結為好”的證明。
甄嬛隨他一起舉杯,說:“琴瑟和御,歲月靜好”,一飲而盡。
然后,兩人開始憶往昔,互訴衷腸。情到深處,果郡王開始毒發(fā),一口鮮血吐了出來。
甄嬛花容失色,問他是不是喝了有毒的酒,果郡王一一道出了原委。
甄嬛的驚訝和傷心都是真的。
她知道果郡王鐘情于自己,但并無絕對把握果郡王會舍棄性命來保全她。
可眼前口葉鮮血的果郡王,真的寧愿自己死也要讓她活著。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甄嬛是真的傷心欲絕,可若讓她再選一次,她還是會選擇讓果郡王死,保自己。
這不是狠心自私,是無法兩全的無奈之策。
其實,不管是甄嬛還是果郡王都心知肚明,若果郡王死,則甄嬛能活,所有人也能活;
若甄嬛死,果郡王也必死,甄嬛親人和親近之人也難以活命。
這一點,從甄嬛走出屋子,夏刈向她復述皇帝的原話可以得到證實。
甄嬛對果郡王說,今晚自己就任性一回,我從前以為她指的的是不管不顧,干脆地結束自己的性命。
但現(xiàn)在我才明白,她的“任性”是指自欺欺人。
把毒酒倒給了自己,讓對方“瞞”著自己換了酒杯,好過親手把毒酒斟給心愛之人。
“這杯酒若真是你遞給我的,我不怪你,是你選擇了保護自己,我不想讓你為難。”
果郡王毒發(fā)時,是這樣對甄嬛說的。
第一遍看的時候,我很不理解這一句話。后來才明白了,果郡王其實知道,甄嬛是把選擇權交給了他。
換而言之,果郡王換酒,是甄嬛默許的。
與其誰都活不了,不如選擇一人赴死,保全所有人。
他倆都把選擇權交給了所愛之人,雙方都在沒得選的情形下,做了最大的犧牲,最理性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