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木刻是如何在20世紀30年代迅速吸引了當時的大批青年以刻刀為槍,投身抗戰洪流的?正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舉行的展覽“刀木紀程——上海與新興木刻的抗戰敘事(1931-1949)”以珍貴的展品和豐富的傳播圖譜,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向觀眾生動展現新興木刻的發展歷程,以及這一藝術形式在抗日戰爭中發揮出的重要作用。
《守望》1936年,陳煙橋作品
1931年,在魯迅的大力倡導下,借鑒近代西方創作版畫的新興木刻以星火燎原之勢從上海發展壯大,成為能夠開啟民智,而且便于制作、易于傳播普及的大眾化藝術形式。本次展覽正是以魯迅在上海舉辦木刻講習會為切入點,以新興木刻萌發階段的珍貴作品勾勒出活躍于上海、廣州的木刻團體的基本輪廓。展品中有三套珍貴的木刻連環畫,體現了新興木刻的大眾性特征。張明曹的木刻連環畫書籍《仇》,曾在1938年半年內刊印4次達近萬冊,發行遠至重慶;呂蒙、莫樸、程亞君合作的《鐵佛寺》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堪稱新興木刻史上的杰作;楊可揚創作于1948年的《英英的故事》曾在《大公報》上連載,產生廣泛影響,都是值得一看的代表佳作。
《金色的太陽》陳煙橋1934年作品
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歷史節點,展覽以獨特的青年人視角策劃,不僅在“時代號角——新興木刻在上海的興起(1931-1937)”“戰時激流——新興木刻的抗戰實踐(1937-1945)”“勝利回響——抗戰勝利后的新興木刻(1945-1949)”三大板塊的展示中,呈現“延安學派”力群在延安創作的《豐衣足食圖》、王琦創作于重慶的《石工》、20世紀30年代張慧的《路宿墻隅》、李樺的《休息的人》等代表作,還增設特別單元:“致敬經典——當代版畫的多元探索”,以上海當代版畫家的作品作為鏈接歷史和現實的紐帶,向新興木刻的先驅致敬,以版畫創作的多元風貌展現新興木刻精神的當代表達。參展藝術家、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徐龍寶表示:“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木刻創作,就是受到魯迅以及這些老前輩的影響。”
《國殤:四行倉庫保衛戰》2024年,徐增英作品
魯迅與新興木刻的關系
本次展覽由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與上海魯迅紀念館共同主辦,由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上海市金山區博物館、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會、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協辦。
原標題:《以獨特的青年人視角策劃新興木刻展,致敬先驅、紀念抗戰》
欄目編輯:江妍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徐翌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