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如登泰山。修身如同從岱宗坊開始慢坡緩上;過了一天門,乃為修心心正身心整合,臺階多于坡路,爬至中天門,陡上心路之艱,但還有慢坡間歇,一坡一階,讓你氣喘吁吁,感到上山之難;到升仙坊,仰首南天門,高入云端,碩大無比的南天門,眼下只有巴掌之大。一階摞一階,腳趾摳階,腳根懸空,不用氣喘吁吁了,而是上氣不接下氣。上進難,后退也不舍,三步一站,十步一歇,手扶邊墻,全靠心念支撐,堅信我勝,舍我豈誰?
當跨過南天門門洞,走上天街,才心空如也。我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已晚了,成百上千的先人圣祖都早已成仙了,我們還有何疑慮而裹足不前呢?仙人、前人腳印都收錄中華文明之圣賢經典內,我們不問收獲,只是沿“梯”直上吧!一一題記
修心是在修身的基礎上 ,身心同修。修心即心性提升,重在念頭上難修。相比而言,行為較容易把控。由思想觀念指揮,從善而行,尋機而上或見機而為;然則人的念頭隨時隨地層出不窮接踵而至,一眨巴眼就有新的念頭出現了。而念頭有性質差別:惡念與善念。念頭隨境遇而生,一般說來,惡念易出,隨機而有,而善念則是主動地用心去求的,習慣成自然。
修心修善念,重在修惡念,那惡念是怎樣產生的?
善性是根本。善根是培育出來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善的根性與生俱來,只是在成長過程中,求生本能有向私性,本性所求:我要吃,我要喝,我要……滿是本身生命需求,此所正當要求,這不叫惡。如在成長中受文化影響,產生貪欲,特別是強奪別人的物欲,此念就為惡。所以說,家庭的第一文化(母親文化、乳母文化、與孩提親密關系的文化,會是孩子的根文化,欲望是惡之始,家庭教育是應特別注重的幼教文化。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所以說,善根是須培養的。
惡念源于怨。心理學“一元思維”、“非評價原則”,是有科學考證的,一幅太極圖,有陰魚和陽魚搭配一起,很有教育啟示:若你專注盯著陰魚的白眼球,漸漸陰魚就變成陽魚了,反之,陽魚就變成陰魚了。所以說“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禍且作,因此看人只看優點不講缺點;人都有是非標準,一般人,順我則喜,逆我則怨。豈不知是非標準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對錯,用自己的標準衡量他人,本身就不科學。退一步說,大是大非上,量子糾纏也警示人們抱怨他人就是“雙傷”;正確的善行,就應該“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總之,止惡揚善,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可見,抱怨是惡念源頭之一。
抱怨身心傷。抱怨,會引發一系情緒反應:怨氣→生氣→怒氣→火氣,這種不滿情緒烈度逐級遞升,上升為憤怒,轉化為悲傷、恐懼、厭惡等不良情感。從不滿情緒到不良情感,反復無常到長期積蓄,會引發精神方面疾病、心血管疾病、肝膽疾病、消化道疾病……還有更嚴重的:內向型氣質與性格,“暗急”而多窩在心里,郁積發酵,傷害內臟致命,這太可怕了!總之,一種很輕易的、很經常的、很不經意的心理現象,就導致很可悲的后果。
心性義如天。優秀傳統文化意義大如天。
晨讀書,決心大,立志恒;日日學,讀百遍,惡念清;真善美,潛入心,心性凈;天天做,常檢視,重知行;去虛偽,忌假空,夜反省;常交流,多分享,互促進。
書讀透,觀點明,悟道真;與現實,多對照,問題清;立目標,有動力,效果豐;學愚公,山能移,志堅韌;終身煉,性能改,做真人。
五福臨門: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人人都有五福命,關鍵是能否“好德”。好德立身,真善美立心,日日時時“現場感”,日行三善,堅持數年,淘盡心里垃圾,無怨無悔,何嘗不幸福善終?(王瑞喜2025年4月28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