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理發師聊天有時能挖到不少猛料。今年早些時候我去修剪頭發,聽到的八卦就特別精彩。當時臨近圣誕節,話題很自然地轉到了禮物和贈送上。我的造型師一邊咔嚓咔嚓地剪著頭發,一邊分享了好幾個有意思的故事。比如,有位顧客抱怨說,她妹妹眼看就要買價值百萬英鎊的房子了,卻還在為給阿姨湊份子錢(只需出20英鎊)而唉聲嘆氣。另一位顧客則形容她兒子送的禮物“有點寒酸”。還有一位男士,想到家人在他年幼的侄女們身上花的錢,就覺得生理上不舒服,甚至想吐。
錢,錢,錢。我們對金錢的態度真是千差萬別,但各種禁忌又讓這個話題變得微妙而敏感,難以啟齒。結果,金錢常常在原本和睦的關系中悄悄打入楔子。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更是加劇了這個問題:慈善機構“公平基金會”的一項分析發現,從2011年到2019年,英國最富裕和最貧困家庭之間的財富差距擴大了50%,而美國的情況甚至更糟。然而,直到最近,心理學家們才真正開始深入探究,為什么金錢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如此充滿情感的話題,它不僅僅是支付賬單的必需品,更承載了豐富的意義和信念。
現在,心理學家們正在解開關于金錢的種種謎團,從我們關于金錢的觀念是何時以及如何形成的,到什么才算是與金錢建立健康或不健康的關系。盡管心理學家們或許是這場探索派對的遲到者,但他們的一些發現卻相當出人意料,有些甚至與直覺相悖。最重要的是,他們為金錢何以如此具有分裂性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金錢能買來幸福嗎?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在基本層面上,金錢當然重要:它為我們購買生存必需品。更具爭議的是,它或許也能買到幸福。早在2010年,諾貝爾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 和他的同事研究指出,存在一個“幸福感平臺期”,當你的年收入達到75000美元(約合今天的108500美元)時便會觸發,超過這個數額,賺再多錢也不會讓你感覺更幸福。然而,此后一項針對美國超過33000人的調查(其年收入從15000美元到480000美元不等)卻發現,隨著收入的增加,即使遠超75000美元,幸福感依然會隨之提升。到了2023年,來自上述兩個研究團隊的研究人員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證實了這一點——至少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這樣。
金錢深刻的心理影響甚至在腦成像中都清晰可見,這無疑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遭受損失或收到意外賬單時,大腦中被激活的區域,與你經歷疼痛,尤其是社交疼痛(比如被朋友排斥)時活躍的區域相似。腦成像還顯示,我們對金錢損失的感受比同等收益更為強烈,這反映了一種眾所周知的心理偏見,稱為損失厭惡。當手頭非常拮據時——正如現在許多人所經歷的那樣——大腦杏仁核和海馬體中的神經元就會放電,啟動生理應激反應。意大利米蘭圣心天主教大學的心理學家 Giulia Sesini 指出,這會同時影響身心健康。持續的財務憂慮會導致認知負擔過重。“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她說,“我們的認知資源會過度專注于潛在的威脅和問題,這可能會損害我們做出良好財務決策和生活決策的能力。”
盡管如此,無論財富多少,任意兩個人對金錢的看法都可能大相徑庭。更麻煩的是,人們普遍不愿談論金錢,這意味著我們很少有機會了解彼此觀點的差異有多大,以及為何會有這些差異。例如,一項英國研究發現,三分之二的年輕人將金錢視為禁忌話題。心理學家們現在正試圖彌合這一鴻溝。
我們對金錢的反應——或者至少是對物質資源的等價物的反應——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新的研究表明,嬰兒在15個月大時就已經開始根據財富標記來判斷他人,并且他們更喜歡與那些看起來更富有的人互動。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唯利是圖,但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財富的展示是“適應能力的可靠標志”,嬰兒傾向于依附適應能力強的個體是合乎邏輯的,因為這能增加他們的生存機會。
既然對誰擁有資產以及這意味著什么的理解很早就已形成,那么父母的收入、社會階層和財務習慣對孩子產生巨大影響也就不足為奇了。“家庭環境在塑造對金錢的態度方面起著關鍵作用,”Sesini 說。但這并不意味著早年的經歷會一成不變地固化這些態度。她補充道,隨著我們長大成人,一些改變人生的事件,比如成為父母或經歷破產,都可能導致我們的觀點和財務行為發生重大轉變。更有甚者,即使在同一個家庭中,孩子們接觸父母財務壓力或揮霍程度的不同,再加上個性的差異和個人經歷的不同,也可能導致他們在成年后形成截然不同的金錢態度。
為了深入探究這些不同的金錢觀,心理學家們運用了各種問卷來捕捉與金錢相關的看法、信念和感受。這些問卷通常包含滑動量表,用于衡量諸如你傾向于為未來儲蓄還是即時消費的程度、你對金錢感到焦慮的程度、你在涉及金錢的情境中猶豫不決的程度,以及你將財務視為炫耀和影響他人手段的程度等。有些研究特別關注“愛錢”這一概念。在這種量表中,會記錄你渴望致富的程度、你被金錢欲望驅動的程度,以及你認為金錢有多重要、多好、多有價值。
Sesini 最近主導了兩項關于此類研究的大型回顧分析。在第一項回顧中,她和一位同事分析了226篇論文的結果,這些論文探討了一系列潛在的影響因素,如年齡、個性、個人價值觀和財富水平。一些模式相當清晰。例如,年輕人往往更看重金錢,并更強烈地將其與權力和自由聯系起來。他們對金錢也更加焦慮——考慮到許多地方不斷上漲的學生債務、難以負擔的住房和停滯不前的工資,這或許并不令人意外。
某些性格特質也具有影響力。例如,神經質和盡責性可能會增加財務焦慮。盡責型的人通常不那么物質主義。而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可能將金錢視為邪惡之物。此外,“愛錢”與不道德行為(如撒謊和欺騙)之間也存在聯系。其他因素則不那么明確。一些研究(主要在美國進行)表明,較富裕的人更可能相信金錢能解決所有問題。然而,英國的一項研究卻得出結論,這種態度在低收入人群中更為普遍。
在第二項回顧中,Sesini 和她的同事們關注了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差異。在這方面,100項相關研究中的大部分是在美國進行的,少數在歐洲和亞洲。綜合來看,這些研究描繪出了一幅令人費解的圖景。接受調查的男性傾向于將金錢視為控制、影響和打動他人的方式,以及權力和聲望的象征——無論是在高收入國家還是低收入國家,情況都是如此。總體而言,男性的“愛錢”得分高于女性,并且他們更可能相信變得更富有會讓他們更具吸引力和魅力。
女性的態度則更為復雜。她們更傾向于將金錢視為焦慮和壓力的來源,但也將其與安全感和愛聯系起來。這些研究的時間跨度從1972年到2021年,但即使是較新的研究也發現了這些差異,盡管近幾十年來女性擁有了更好的工作機會和更大的財務獨立性。“要充分認識到這些變化的實際效果可能還需要時間,”Sesini 說。
文化同樣深刻地影響著人們對金錢的態度。關于金錢心理效應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生活在WEIRD國家的人群——即西方(Western)、受過教育(Educated)、工業化(Industrialised)、富裕(Rich)和民主(Democratic)的國家。然而,去年,芝加哥大學的 Danila Medvedev 和他的同事發表了一項研究,突顯了WEIRD國家與非WEIRD國家(具體比較了美國、英國與中國、印度、墨西哥和南非)之間的差異。結果出人意料。“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我們的基本直覺是,來自較不富裕國家的人應該比來自較富裕國家的人更容易被一美元所激勵,”Medvedev 說。“但我們的研究顯示了相反的情況。而且,當我們轉向與美國差異更大的國家時,這種效應變得更強。”
對于WEIRD國家的參與者來說,工作倫理與金錢激勵的聯系更為緊密。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發現是,在美國參與者中,一旦他們完成了足以獲得基本報酬的任務,超過一半的人就退出了,而超過90%的墨西哥參與者則繼續進行任務。但 Medvedev 提醒說,這可能僅僅反映了非WEIRD國家對工作采取了不那么契約化的方式。
雖然關于塑造我們個人金錢態度的因素還有待進一步探索,但心理學家們也熱衷于弄清楚這些觀點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和幸福感。一個關鍵的發現是,“愛錢”的態度是個問題。雖然擁有足夠的錢來舒適地供養自己和你所愛的人,可以讓你免受財務壓力帶來的下游健康影響,但密蘇里州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 Gabrielle Pfund 和她的同事發現,你對財富的概念本身很重要。他們發現,一個人越看重財富,就越不可能報告感受到目標感、個人成長、自我接納、環境掌控感和生活滿意度,并且傾向于經歷更多的負面情緒。Sesini 的研究為此提供了一條線索。她的研究表明,那些將金錢視為權力、地位和聲望象征的人,往往更沖動、不那么友善,并且更具馬基雅維利主義色彩——即狡猾、詭計多端和不擇手段。
研究還揭示了為什么炫耀財富往往會適得其反。雖然有研究表明人們傾向于認為炫富有助于結交朋友,但由密歇根大學的 Shalena Srna 領導的一個團隊發現了相反的情況。在一項在線合作游戲中,參與者不太可能選擇那些給自己的虛擬化身穿上帶有設計師標志襯衫的伙伴,即使他們自己也為化身選擇了品牌服裝。耶魯大學的 Deborah Small 是該團隊的一員,她解釋說:“炫富揭示了兩件事:這個人很富有,以及他們決定炫耀自己的財富。正是這種炫耀行為損害了你作為一個合作者的形象。”
如今,一個公認的事實是,物質主義——即過度關注獲取財富和展示地位的物品——也會破壞人際關系。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或許有助于解釋這一點。英國卡迪夫大學的 Olaya Moldes 讓人們接觸以金錢為中心、與地位相關的信(例如奢侈品牌廣告),結果發現這些人對他人抱有更高的期望——特別是希望對方更具吸引力、更有野心——這會在他們與周圍人的關系中埋下不滿的種子。然而,非物質主義也未必是更好的選擇。在關于各種因素對財務態度影響的研究中,Sesini 和她的同事發現,不那么物質主義的人往往對金錢采取一種“保守、吝嗇”的態度——有些人可能稱他們“謹慎”,另一些人則會說“小氣”。無論如何,這些人雖然不太可能負債或最終破產,但也更容易對金錢感到焦慮,并且更傾向于以一種“過度且非理性的方式”儲蓄。
鑒于這些發現——以及在擁有足夠金錢和與其保持某種心理距離之間似乎存在的微妙平衡——那個價值百萬美元的問題是:“對金錢持有怎樣的態度才算好?”當然,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意識到金錢是如何操縱你的行為和思想應該會有所幫助。科學文獻也提供了一些關于如何在幸福感方面讓錢花得更值的建議。如果你有余錢,將一部分贈予他人會提升你的幸福感。購買體驗而非物品同樣如此,但前提是你負擔得起。用金錢來解放你的時間——比如選擇離家更近但更貴的健身房,支付超市送貨費,或者周五晚上帶家人出去吃飯而不是花幾個小時切菜洗碗——會讓你感到更滿意,壓力更小。“在購買那雙新鞋或最新款電子產品之前,”Medvedev 建議道,“問問自己:‘這對我來說比額外的時間或與親人共度的有意義的時刻更重要嗎?’”
當然,如果你正在為生計掙扎,這樣的建議聽起來會很空洞。知道你的大腦正在記錄社交疼痛和壓力也于事無補。更糟糕的是,心理學家發現貧困會影響我們的認知功能,削弱做出良好財務決策的能力。盡管如此,新加坡國立大學 Qiyan Ong 及其同事的研究帶來了一線希望。他們發現,給人們一次性提供債務減免不僅減輕了壓力,還改善了認知功能,幫助他們擺脫貧困陷阱。
就 Sesini 而言,她相信我們都可以從更深入的個人探索中受益。“問問自己:‘當我想到錢的時候,我感覺如何?’”她說。“這個簡單的問題可以揭示很多關于你與金錢的關系,并為你的個人態度和情緒提供寶貴的見解。”她補充說,談論這些見解可能有助于改善戀愛關系和更廣泛的家庭動態。而且,雖然更坦誠地談論金錢可能無法阻止關于吝嗇或揮霍的抱怨,但它或許能幫助我們打破一些禁忌。這只可能是一件好事,因為正如我那位愛八卦的理發師所揭示的那樣,不愿提及金錢話題正阻礙著我們許多人與所愛之人分享真實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