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無良商家,將國內生產的保健品包裝成“進口”產品,做起“出口以后再轉內銷”的生意。圖/央視截圖
對某些保健品來說,所謂“原裝進口”“100%海外直采”,只不過是忽悠人的噱頭。
近日,央視財經報道揭露了“保稅倉發貨”保健品背后的假進口黑產鏈,引發了廣泛關注。一些無良商家,將國內生產的保健品包裝成“進口”產品,做起“出口以后再轉內銷”的生意,利用消費者對進口保健品的信任,進行欺詐銷售。這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嚴重擾亂了保健品市場的正常秩序。
從其操作手段來看,商家通過境外開公司、買商標,境內生產,“借殼”進入保稅倉發貨,完成了保健品由“國產”到“進口”的身份轉換。而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虛標成分含量、夸大醫療功效等,這些“進口”的保健品就“價格翻了幾倍,利潤頗豐”。
先是用各種見不得光的辦法,給保健品披上洋外衣,再在產品質量和營銷上“做手腳”,消費者就在這種高大上的包裝下很容易掉進了商家的“跨境保健品”陷阱中。
近年來,保健品虛假宣傳、夸大功效,甚至被包裝成“神藥”欺詐消費者的現象屢見不鮮。此次央視曝出的保健品通過假進口提高“身價”的情況,無疑對相關的市場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
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報道所揭露的,這類保健品很多都通過直播電商售賣。直播電商的實時互動性和直觀展示性,使得保健品的售賣行為,本身具有了社交屬性與社群效應,這種銷售特點很容易吸引保健品的目標群體——老年人參與。而當保健品加持了“進口”的噱頭,貼上一堆外文商標,顯然更易取得老年人的信任。
對此,首先是在銷售渠道方面,監管部門需督促直播電商平臺對入駐的保健品商家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核,并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相關銷售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及時發現并處理違規行為,如虛假宣傳、夸大功效等。
某種程度上,直播公司、帶貨主播敢在保健品問題上一再突破邊界,也說明目前我國“三品一械”直播帶貨相關法規或規章制度并不完善,需進一步明確主播在直播間宣傳推薦“三品一械”及相關食品內容的法律屬性,細化有關違法行為的界定和處罰標準,早日將直播間里的“三品一械”宣傳納入有效監管。
此外,還需拿出切實辦法打掉保健品實現“身份”轉換的渠道。從報道看,這種跨境電商商品種類繁雜,比如,在安徽萬順制藥有限公司的直播間店鋪中,記者就看到了該工廠生產的三款產品;而在具體流程上,有的商家只是在境外借殼,而有的“辦法更為隱蔽”,國內生產完后,運到國外去包裝。
商家總是在想方設法逃避監管,看似手法眼花繚亂,其實單就其生產的商品品牌“在海外網站均找不到任何相關產品信息”這一點,就可以成為監管切入的有力抓手。監管部門不妨以此順藤摸瓜,及時補上保稅倉運營過程中存在的漏洞,確保其嚴格規范運行,不再成為保健品變身進口貨的“溫床”。
保健品行業亂象頻發,乃至不斷升級到假冒進口產品的程度,固然與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強有關,也反映出相關的行業規范和標準仍不夠完善。比如,此次報道中就有商家表示“虛標主要成分的含量質檢查不出來”“跨境保健品由于國家暫時沒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在成本、質量、宣傳上,也很是隨意”等問題,恰恰說明,相關監管的制度漏洞需盡快補上,不再給商家鉆空子的機會。
撰稿 / 流水(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劉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