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徐化愚助理教授與席天揚長聘副教授的合作論文“The agricultur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massive water diversion”成功發表于發展經濟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論文的其他作者還包括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的黃光波博士生、尤煒助理教授,以及經濟學院的劉沖副教授。徐化愚助理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本論文關注和討論的是隨著氣候變化和人口增長,全球越來越多地區面臨嚴峻的水資源短缺挑戰。為應對這一問題,許多國家開始關注跨流域大型調水工程,期望通過優化水資源的空間配置來緩解用水矛盾、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然而,由于此類工程建設周期長、投資成本高且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其成效和經濟合理性一直存在較大爭議。大型調水工程是否能夠顯著提升受水區的生產率和經濟績效?受水區的受益是否以供水區的損失為代價?項目的經濟回報能否覆蓋巨額投資?針對這些關鍵問題,本文以中國南水北調工程為例,系統收集了項目實施、水文氣象、農業生產和地方經濟等多維度數據,采用雙重差分等嚴謹的實證方法,全面評估了該工程對農業生產和區域經濟的綜合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南水北調工程顯著提升了受水區的糧食產量和農業生產率,其中糧食總產量平均增長約8.2%,農業生產率提升約4.7%。工程的實施有效抬升了受水區地下水位,顯著減緩了干旱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水資源可得性的提高促使農戶調整生產決策,使他們更傾向于種植需水量大、產量高的作物,擴大多季作物的種植面積,并適度提升經營規模。受水區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約2%;同時,第二、第三產業也實現了積極增長,可能得益于農業生產率提升帶來的溢出效應,以及非農用水增加帶來的促進作用。在此基礎上,受水區城鎮居民人均收入亦提升約1.5%。
值得注意的是,論文未發現南水北調對供水區農業和經濟發展產生顯著的不利影響。這一結果或歸因于長江流域本身的水資源極為豐富,也凸顯了大規模、長距離調水工程從資源富集區向缺水區調配水資源的獨特優勢——即能顯著改善受水區狀況,同時不會對水源區造成嚴重影響。進一步的成本收益分析顯示,南水北調工程的內部收益率約為6.4%,高于多數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平均水平,顯示出該項目良好的經濟可行性。
本研究為理解水資源可及性提升對農戶行為與地區經濟的影響提供了重要證據,也為其他國家和地區規劃和決策大型調水工程提供了有益的中國經驗和參考。
論文信息及鏈接:
Guangbo Huang, Chong Liu, Tianyang Xi, Huayu Xu, and Wei You. 2025. “The agricultur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massive water divers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03517.
https://doi.org/10.1016/j.jdeveco.2025.103517
徐化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和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經濟學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發展經濟學、人事管理經濟學。
席天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政治經濟學副教授(長聘),研究領域為新政治經濟學、比較政治學、發展經濟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