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的日子里,走進望城街道東苑小區,這個有著二十多年歷史的老舊小區已披上了春日盛裝。
新鋪設的路面平整寬敞、小區廣場上人們悠閑地下棋嘮家常、非遺“東苑扎花”技藝在黨群活動室綻放新光彩,老年學校傳出悠揚的歌聲,“老翁工作室”內傳來陣陣歡聲笑......
這幅生機勃勃的民生畫卷,是望城街道東苑小區上演“變形記”后的鮮活寫照。
“硬件”改造提“顏值”
東苑小區共58棟住宅樓,入住居民1477戶,此前因歲月洗禮,小區內陸續出現屋頂漏雨、道路不平、路面積水等情況,不僅影響居民日常生活,還制約小區物業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伴隨著金安區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計劃的開展,通過民意調查,針對小區居民的需求,對東苑小區進行了暖心改造。
刷墻、改管、改綠、改線、拆違、增加便民扶手、晾曬區、服務場地、休閑設施、安全管理,小區迎來大變化,小區居民的臉上也總是掛著幸福的笑容。
“此次改造內容包括小區內道路整治約3.8萬平方米,屋面修繕約3.7萬平方米,房屋立面整治約6.1萬平方米,樓道整修約1.4萬平方米,公共設施整治約30余處,停車位改造約450個,更換了310套滅火器、26個消防栓,綠化改造約3.1萬平方米,增設了海綿系統43處等。”東苑小區網格長尚玉祥說。
“軟件”提升下功夫
老舊小區改造不僅僅是“硬件”的提升,更需要在“軟件”上下功夫,做到“內外兼修”。隨著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不斷深入,社區服務項目日趨完善,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與日俱增。
“我們小區60歲以上居民占35%,退休干部也比較多,在小區的改造提升中,我們立足這一特點,創建了‘桑榆紅暉’黨建品牌,通過搭建平臺、建立機制,利用黨群服務中心現有資源。邀請社區居民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來,推行‘銀齡五事工作法’,聽群眾說事、請黨員議事、為居民辦事,邀大家評事、向鄰里曬事。”望城街道東苑社區黨總支書記嚴常超如是說。
張世華是東苑小區的居民,退休之后,她又擔任起了社區老年學校的校長,每周她都要帶著她的老姐妹一起排練舞蹈。
“我們老年學校開設有舞蹈班、扎花班、太極班、歌詠班、書法班、剪紙班,授課老師均是本小區居民,他們有的是退休干部,有的是退休教師,大家各展所長,下一步,還將根據社區實際需求,增開紅色課程、適老課程、互助課程,構建銀齡互助、低齡扶高齡的新格局。”張世華滿懷憧憬。
這些日子,張玉萍的扎花班也格外忙碌,他們要趕制出一批手工扎花。張玉萍自豪地說,“我們東苑扎花在附近的社區也是小有名氣了,我帶著老鄰居們一起學習制作手工扎花,傳承了非遺文化,作品售賣的資金用于工作室內部材料購買,實現了自給自足,帶動社區婦女實現靈活就業。”
為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東苑社區還充分發揮“五老”優勢(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軍人、老模范),成立了“老翁工作室”工作室,利用地熟、人熟、事熟的優勢,通過每周在工作室接待來訪居民、對行動不便的居民主動入戶走訪、小區微信群接收訴求等方式,打造“家門口的調解站,鄰里間的連心橋”。東苑社區黨總支委員、“老翁工作室”負責人翁自運介紹:“去年我們成功調解了三十多起矛盾糾紛,現在連年輕人都愛來找我們評理。”如今,“有矛盾,找老翁” 已成為東苑小區居民的共識。
從曾經設施陳舊的老舊小區,到如今環境優美、鄰里和諧的幸福家園,東苑小區的 “變形記”,也正如望城街道東苑社區黨總支書記嚴常超設想的那樣,“銀齡生輝映初心,紅暉滿園暖東苑”,未來,隨著社區治理的持續深化,這個承載著居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小區,必將書寫更多溫暖而精彩的故事。
來源:六安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湯格 張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