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以下簡稱“深圳腫瘤醫院”)自2017年建成投用至今,陸續開設臨床、醫技科室31個,開放住院病區25個,全院平均病床使用率91.17%。2023年,醫院門急診量近20萬人次,三四級手術占比89.97%,四級手術高達67.02%,處置疑難危重病例占比超96%,深圳市外就診病人達到52.27%,遍布全國各地。
作為和醫院共同成長的重點科室,深圳腫瘤醫院泌尿外科是帶動深圳市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相關領域創新發展的前沿陣地。因此,該科室確定了以前列腺癌、腎癌和膀胱癌治療為重點,技術上以微創治療為主要方向的總體發展規劃。深圳腫瘤醫院副院長、泌尿外科學科帶頭人王東文認為,在提升癌癥防治水平、推動科室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新技術的助力和賦能作用無疑是帶動臨床專科能力、醫療服務質量、人才隊伍建設等多個維度實現進階的關鍵。
為手術機器人加裝“新翅膀”
幾個月前,家住香港的陸叔和林叔先后確診前列腺癌后,來到深圳腫瘤醫院進行手術治療。人體前列腺不過一個板栗大小,要在如此狹小的空間里進行手術,還不能累及尿道括約肌及直腸,難度系數較高。術前,王東文為兩位患者寬心:“除了我們親自操刀外,還有手術機器人這個‘幫手’。”手術當天,王東文帶領的深圳腫瘤醫院泌尿外科團隊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精細操作的基礎上,還借助具有精確配準功能的全息影像導航技術,順利為兩位患者完成了手術。這一技術也填補了深圳市在該領域的空白。
王東文教授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患者手術
王東文介紹,深圳腫瘤醫院泌尿外科團隊利用機器人手術“看得清、做得穩、做得細”的特點不斷突破手術禁區,并借助其技術平臺植入一系列創新技術:
1.全息影像導航。在上述2臺手術中,手術機器人能實現患者手術視野的三維呈現,但手術目標部位周圍的比鄰關系如何,就需要借助全息影像導航更清晰地展現。該技術能將CT與核磁影像從二維圖像轉變為三維模型,精確反映患者體內器官、血管、神經的位置關系。同時,在開展手術前,醫療團隊即可通過全息影像進行預演、預判,為患者制訂更為完善的手術方案。
2.熒光顯影。隨著臨床技術進步,醫療團隊在前列腺癌手術中將腫瘤完整、準確切除已不再是難事。但在切除腫瘤之余,淋巴結的清掃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精準切除癌性淋巴,保留正常淋巴,加強器官功能的保護,成為泌尿外科團隊的更高追求。前列腺癌特異性近紅外熒光探針就像是前列腺癌手術中的“偵探”。它們能在特定波長的光照下發出熒光,當這些探針與癌細胞結合后,熒光可以被特殊的成像系統檢測到,幫助醫生在手術過程中精確切除癌組織,提高手術成功率,改善患者預后。
3.神經電刺激。隨著手術機器人技術的深入開展,前列腺癌手術在保證切緣陰性的基礎上,還需盡可能保留患者更多的重要神經纖維。神經電刺激可以幫助醫療團隊準確判斷神經走行,更好地保護患者膀胱排尿功能和男性勃起功能,提升治療效果。
讓醫學和醫院更具“精度、溫度”
前不久,一場名為“繪·希望”的公益繪畫活動為深圳腫瘤醫院平添暖意。該活動在眾多畫家和美術愛好者中征集到50多幅藝術作品。畫作經過精心裝裱后,陳列在醫院的公共區域,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路過的患者和醫護人員在這里駐足欣賞,將其中傳遞的希望永鐫心間。
“腫瘤醫院的患者和醫護人員往往都承受巨大心理壓力。但考慮到腫瘤疾病的特殊性,醫護團隊更注重從患者需求和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不斷探索新技術和新理念,保障手術安全、優化醫療服務,最終改善患者就醫體驗。”王東文說。
王東文教授及團隊手術中
血管評價系統保障手術安全。針對腎癌的治療,以往醫療團隊常采用腎根治性切除術的方法,將包含腫瘤的一側腎臟全部切除,但這也意味著原本患者的雙腎功能將被單腎代償。隨著診療理念和手術技術的進步,腎部分切除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腎癌治療中。王東文帶領的腎癌診療團隊自主研發血管評價系統,充分利用傳統二維影像資料重建術區三維結構,在術前將血管的解剖結構、變異情況及手術難易程度等進行分層、評估,以實現更精準的腎部分切除。
2021年,一位腎癌患者須緊急手術,但因其血型是罕見的“熊貓血”,醫療團隊難以備足手術所需血液,情況危急。王東文帶領團隊利用血管評價系統對患者情況進行了縝密的研判,果斷決定立即實施手術,最終順利完成,且手術近乎達到無出血的狀態。
“膀友云灣”為患者貼心隨訪。膀胱癌手術完成后,通常需要對患者進行長達1年左右的膀胱灌注和隨訪。但不少外地患者會在術后返回家鄉,造成其就醫、就診來往不便,格外耗費時間、經濟成本。基于此,深圳腫瘤醫院開發“膀友云灣”隨訪系統,設置醫生端、患者端、家屬端,提供遠程診斷、檢查提醒等功能,加強了醫患溝通,提高了診療效率。
“無論是保障安全還是強化服務,我們開發、應用新技術的出發點都源于臨床和患者的實際需求。”王東文表示,深圳腫瘤醫院利用科創基金、能力培訓、技能競賽等方式鼓勵醫生和護士群體不斷提升診療能力和創新意識,在醫護團隊中營造對醫療事業投入、專注的氛圍,對患者“急之所急、痛之所痛”,打造了一支勇于探索突破、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的團隊。
文:魏婉笛
編輯:吳風港
審核:孫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