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健康報社主辦的“內分泌代謝科肥胖診療聯盟2025年第一次學術會議”在廣東省深圳市召開。會議以“肥胖防治策略與挑戰”為主題,邀請多位業內專家圍繞肥胖診療門診建設及前沿話題展開深入探討,為健康體重管理提供思路與方向。會議期間,多位專家圍繞健康體重管理熱點話題回答了媒體提問。
01
內分泌代謝科在健康體重管理門診建設中發揮哪些作用?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內分泌代謝科肥胖診療聯盟主席李小英介紹,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而多種老年慢性疾病與超重肥胖密切相關。2024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多部門聯合發起“健康體重管理年”活動,并提出了“健康體重,一起行動”的號召,得到社會各方的積極響應。
2022年一項針對中國近300家三級醫院的調查顯示,設置肥胖相關門診的醫院不足20%。缺乏有效減重方法是醫院未設立此類門診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肥胖患者的低就診率。傳統減重方式依賴生活方式調整、營養干預、運動或手術,而藥物治療幾近空白。直至新型減重藥物問世,內分泌代謝科醫生才成為健康體重管理門診的核心力量。
當前,各地正積極推進健康體重管理門診建設,采用多學科團隊協作模式,對肥胖及其并發癥開展綜合診療。未來,內分泌代謝科醫生將在改善肥胖及相關疾病防治工作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02
診斷肥胖及相關疾病有哪些指標?
山東省立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主任醫師趙家軍指出,肥胖常伴隨多種疾病,科學評價肥胖至關重要。目前常用于肥胖評估的體質量指數(BMI)存在一定局限,無法精準反映體脂含量;CT、核磁共振檢查及電生理檢測等“金標準”雖準確,但過程相對復雜,難以廣泛普及。腰圍作為腹型肥胖參考指標,未考慮身高和性別差異;腰臀比雖然能夠用于評估腹型肥胖,但會受到性別等因素的影響。其他指標,如身體形態指數、圓度指數等,也各有其適用范圍。
多項指標分析顯示,慢性疾病與體重密切相關,特別是骨關節疾病與負重有關。大數據研究顯示,脂肪分布至關重要,皮下等正常部位脂肪通常無害,但異常積聚則會引發健康問題。因此,評價肥胖相關疾病時,需選擇簡便實用的指標,腰高比結合BMI或為更優選擇。
因此,了解肥胖的危害、采用更好評價指標判斷患病風險至關重要。讓公眾了解肥胖危害的同時,應普及肥胖評價方法及與疾病關系密切的指標,這對傳播科學知識意義重大。
03
醫療機構和專業醫務人員在肥胖的規范診療方面應注意什么?
貴黔國際總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時立新表示,臨床診療時需區分繼發性肥胖(如內分泌疾病等所致)與原發性(單純性)肥胖,優先排除繼發性因素后,多數肥胖患者屬原發性肥胖,這部分患者則是肥胖診療中的重點人群。
對于單純性肥胖或超重患者,應積極進行診斷、指導與治療,開展生活方式干預的同時,也可以采用藥物治療。超重肥胖可引發代謝異常、尿酸升高等并發癥,需從源頭積極干預。因此,應在內分泌代謝科設立健康體重管理門診,并推行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為超重肥胖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04
選擇減重藥物時,需注意哪些問題?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余學鋒認為,肥胖治療的關鍵在于熱量攝入要小于消耗,因此合理飲食至關重要。減重藥物可輔助控制食欲、減少熱量攝入,但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醫生應先排查肥胖相關疾病,制定個體化方案,而藥物僅為其中的選擇之一。
快速減重或自行減重易引發健康問題,如營養不良、肌肉萎縮等。健康減重無法一蹴而就,需長期生活方式干預。科學減重應堅持合理用藥,持續、逐步控制體重。因此,醫院在這項工作中能夠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設立健康體重管理門診、制定相應的醫療對策,助力實現健康減重。
05
怎樣引導有肥胖困擾的人群去專業醫療機構就診?
李小英表示,近年來減重話題熱度很高,但多集中于體重管理中心、美容機構等非醫療機構,甚至出現了一些所謂的“神奇產品”或“祖傳秘方”,其中很多摻雜著傳統口服減重藥物成分。社會減重機構往往僅關注體重下降,忽視了給患者帶來的健康風險。而專業醫療機構則會全面評估患者肥胖類型及肥胖合并癥,開展科學的健康體重管理,這是社會機構難以做到的。
每種減重措施都需注意使用方法,即便是耳熟能詳的減重藥物,使用過程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使用不當會引發嚴重不良反應。因此,建議肥胖患者選擇專業的醫療機構接受規范治療,確保減重安全有效。
06
健康體重管理門診應該具備哪些基礎條件?
李小英認為,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健康體重管理門診,以幫助廣大群眾。內分泌科健康體重管理門診應滿足多項條件,包括:醫生需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營養師的參與至關重要,負責指導患者精準控制能量攝入和合理選擇食物;需搭建完善的管理平臺,如肥胖聯盟已建立的系統化肥胖管理平臺,實現線上線下結合,提供全方位服務;需合理配置人員、空間、醫療設備,并建立多學科協作平臺(涵蓋外科、心理科等)。肥胖診療中心的建設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可以在初期配備基本設備,后續逐步引入更先進設備,以滿足臨床需求,為患者提供更全面、優質的醫療服務。
還有專家表示,媒體在健康傳播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慢病管理工作中存在“重治療輕預防、重藥物輕管理”的問題,重視肥胖危害及預防,對存在肥胖風險的人群提前干預,是一項多方協同的系統工程,媒體可通過普及健康知識,助力各方從源頭防控肥胖及相關疾病,推動全民參與、人人受益的健康體重管理良好局面穩步形成。
文:王倩
編輯:魏李培
審核:劉志勇 肖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