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財長會議上,中國代表團成為各國爭相接觸的焦點,而東道主美國卻備受冷落。這場外交冷遇,是否預示著單邊主義的末日黃昏?
【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出席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
在剛剛結束的,為期兩天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原本應該在美國這一“主場”大放異彩的白宮,卻意外地發現,自己處于了一個極其尷尬的境地。
雖然是主辦方,但美國代表團卻發現自己成了被冷落的一方,而中國代表團則成為各國爭相接觸的對象。多家美媒對此予以關注并紛紛發表評論,直言表面之下暗潮涌動。
根據統計,包括歐盟、世界銀行,以及G20今年的主席國南非,還有傳統上的美國盟友德國、英國、日本和韓國,在內的多個國家與國際組織,都在會議期間與中國代表團進行了深入的會談。
反觀美國,如CNN所描述的那樣,“門可羅雀”的現象,讓白宮上下徹底傻了眼。這種強烈的反差,甚至讓特朗普的高級幕僚們不知所措,只能絞盡腦汁去思考究竟是怎么回事:為何各國不再熱衷于與美國交流?
【東道主美國在此次會議中備受冷落】
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原因也并不難找。首先,特朗普這頭“獅子”開口實在太大,嚇退了不少國家。本質上,談判是一門藝術,重點是要給對方留有余地。但特朗普的做法,無異于直接用一堆過高的條件,去“封殺”談判。
例如,他對日本提出了,駐日美軍軍費重新分配、擴大美國汽車等商品在日本市場的銷售,以及對美貿易實現零逆差等苛刻要求。面對這樣居高臨下的態度,任何國家都很難輕易答應。
在這種情況下,包括英韓日在內的一些觸碰過美國底線的國家,已經表現出了某種“按兵不動”的姿態。原因很簡單:條件太苛刻,我們談不下去。
其次,中國成功地在關稅戰中牽制住了美國,這讓特朗普面臨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挑戰。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國內已經有十多個州,因為關稅問題向特朗普發起了法律戰。
【加上加州,美國13個州決定起訴特朗普】
這種法律斗爭帶來的不確定性,讓美國傳統盟友們選擇靜觀其變,而非盲目行動。畢竟,與其在沒有十足把握時就妥協,不如稍作觀望。
而從多個與中方會后的通報內容來看,這些國家與中國的交流,主要集中在“關稅戰、貿易戰,對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的影響,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及通過平等對話協商解決爭議”等重大問題上,并且普遍都達成了“有益共識”。
這不僅讓參與談判的各方,找到了合作的切入點,也無疑進一步孤立了特朗普所推行的單邊主義政策。
除了上述國家,在越南,情況也頗有戲劇性。面對美國施壓要求其加入“圍堵中國”的行列,越南明確表示不會在美越貿易談判中,迎合損害其他市場的做法。此舉被解讀為對特朗普政策的直接回擊。
【越南總理承諾不會犧牲中國利益】
對于特朗普來說,這種種動態無異于一個警鐘:他過去利用“極限施壓”策略,贏得談判優勢的做法正在失靈。盡管他在回應有關中美談判的問題時依舊嘴硬,聲稱“當然有談”,但事實顯然與他說的相去甚遠。
對中國而言,在此次會議期間,也選擇了對美國財長避而不見,展現了中方在國際事務中的強硬姿態。
這一態度傳遞了兩個清晰的信息:首先,中國不愿被操控;其次,堅持對等溝通與合作。中方明確表態,拒絕任何形式的“政治演出”,愿意通過坦誠面對實際矛盾,來推進真正的對話。
此外,中方在G20會議上重申了,對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的堅定支持,同時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加征關稅的行為。
【中國與美國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關注非洲大陸的發展方面,中國也展示出了責任感,強調將幫助非洲實現數字化轉型、綠色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
這次會議讓我們再次意識到,全球治理變革已經在悄然發生。中國在全球事務中展現出的責任與擔當,與美國自私自利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德國《明星》周刊一針見血地指出:“當美國忙著筑墻自保時,中國正為全球治理點亮希望之光。”
總的來說,這場看似平靜的會議實則暗流涌動。中方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與各國深入交流,始終強調合作共贏、規則意識和共同發展。
而美方則處處碰壁,其言行不一的表現,讓國際社會進一步看清:究竟誰在真誠推動全球治理,誰又在玩弄政治把戲。特朗普政府的“惱羞成怒”,恰恰暴露了單邊主義,在多極化時代面前的力不從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