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對于魏忠賢有一種新的評價,背負罵名的九千歲實際為大明嘔心瀝血,他通過理財和打壓東林財閥,基本滿足了九邊的糧餉需求,進而維持了遼東乃至北疆的安寧。這是不是“事實”,那就需要用事實來說話了。
天啟七年七月,山西巡撫牟志夔奏,“沖邊缺餉難支,乞發京運,以保危疆”。八月陜西巡撫胡廷宴奏,“各軍始猶典衣賣箭,今則鬻子出妻 … 乞將前欠銀兩速發,以奠危疆”。十月甘肅巡撫張三杰上報朝廷,“節年累欠至七十余 … 庫如懸罄,乞借給十萬金以濟”……
這些封疆是不是密謀了什么而一起向九千歲發難?
實際上答案更簡單,明廷拖欠的糧餉實在是太多了,再這么拖下去搞出兵變他們是要掉腦袋的。連魏公公的死忠,宣大鎮守太監葛九思也在十月上報朝廷請求發餉,“宣鎮缺糧數月,乞亟催二運”。
由《度支奏議》的數據可以看出,整個天啟朝各鎮軍費積欠總額達686萬之巨,是它們定額的兩倍還不止。而且從上表數據也可以看出一個特點,天啟三年到五年(尤其是天啟四年)欠餉情況好了不少。
天啟元年三月,后金攻克沈陽、遼陽,遼東經略袁應泰殉國。河東之地的失陷,讓之前(熊廷弼任經略期間)投入數百萬兩營建的遼東防線全打了水漂。為守住關外之地,明廷不得不緊急向廣寧輸送錢糧資源以重構防線。
天啟二年正月,明軍在廣寧再次大潰,數百萬的投入又一次打了水漂。其后在孫承宗、袁崇煥的主持下,明廷又大舉向關外輸送資源以營建關寧錦防線。由于遼餉的額度不夠,明廷只能拆東墻補西墻,所以天啟朝前兩年,九邊各鎮基本一個不落的都被欠餉了。
此后三年由于后金未在遼西發起大的攻勢(后文有解釋),遼鎮得以按部就班的用遼餉營建防線。各邊也得以喘口氣,恢復了正常的糧餉供應。但不能把這些都算成魏公公的功勞,因為魏忠賢并不是天啟一登基就大權在握、叱咤朝堂。
天啟元年,雖然在天啟的默許下,魏忠賢干掉了司禮監太監王安,但他自己未能順勢走上宦官的巔峰(王安之后司禮監太監是王體乾)。直到天啟三年十二月獲提督東廠一職后,魏忠賢才算有了叫板外廷的資本。
天啟四年六月,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魏忠賢和東林正式開戰。至天啟五年三月,在天啟默許下楊漣、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顧大章等被投入死獄,魏忠賢和他的閹黨才算是控制了朝堂。
了解這個時間線后再去看前面的欠餉表,就不難發現正是魏公公大權在握后,九邊各鎮不僅又開始被普遍欠餉,而且欠額也翻倍的加劇。同一時間明軍在關外并未遭受堪比遼沈、廣寧之類的慘敗(甚至還獲寧遠之戰的勝利)。
另外,不少人覺得魏忠賢至少滿足、保證了遼餉的供應。這種觀點也是莫名其妙給他加戲。
根據《度支奏議》里的數據,天啟四年遼餉定額520萬兩,但只實收到393萬兩。此后朝廷雖然通過加征遼餉雜項補上一些,但至崇禎登基時明廷還是累計欠下遼餉328萬兩。
這就是所謂的善于理財不欠軍餉?那么軍費都到哪里去了。
首先,絕大部分官員投靠魏忠賢,并不是迷醉于九千歲高大威猛的形象,是利益驅使,想在權勢、財富上的撈好處。魏忠賢也沒傻到認為自己虎軀一震,眾臣便納頭下拜。他也得給予好處,以維系閹黨的存續。所以明朝貪腐最黑暗的時代降臨了,這些蛀蟲們會放過軍費、軍需這塊肥肉么?
其次,魏忠賢就算真的被呼“九千九百九十九歲”,但差“一歲”就代表著他還是天啟的奴才。滿足天啟的需求和愿望,是他保住權位的基本要求。因此天啟要花錢時(比如修三大殿),魏忠賢就必須把錢弄出來。
最后,直到崇禎登基九邊欠餉情況才有所緩解。崇禎元年,明廷只差81萬兩就能全額支付當年九邊的糧餉了。雖然還是欠而且也沒能力去償付積欠,但比天啟朝最后兩年強太多了。
其實崇禎也沒啥理財能力和新鮮搞錢方法。一,打擊閹黨的同時抄沒他們的家產以充軍用;二,借打擊閹黨整治貪腐(只是效果一般);三,從內帑中掏錢(當年崇禎自己出了三十萬兩)。
雖然不能把天啟朝欠餉的鍋全扣在魏忠賢頭上,但是絕對應當看出“魏忠賢能讓九邊不欠餉”是扯淡。而且也不能否認,這幾年對九邊軍鎮的摧殘,讓崇禎朝廷更難應對農民軍和后金的兩線夾擊。
至于魏忠賢在位期間保遼東太平一說,有點以偏概全的味道。
天啟二年袁可立出任登萊巡撫,此人當下的熱度很低,但在當年他是實際左右遼東形勢的重要人物之一。袁可立聯合處在敵后的毛文龍,并充分利用明軍海戰方面的優勢。毛主要負責游擊襲擾以疲憊并分散后金力量,袁則組織兵馬攻略遼南(今遼東半島)。
到了天啟四年,袁可立不僅收復遼南大片失地(旅順、金州、復州等),還把蓋州、海州變成了游擊區,逼得后金不得不主動從遼南撤退。除此之外袁可立還有個成功一半的功績,策反了后金的重要漢將劉興祚。正是袁可立在遼南的活躍,才導致后金不敢在遼西發動大的戰事。
注:劉興祚天啟三年第一次叛降因動靜太大(他想帶著他在遼南的部屬軍民一起叛金)沒有成功,崇禎元年劉興祚通過裝死麻痹了后金高層,才得以帶著家族和少量部曲逃至皮島。
只是袁可立不是閹黨,也不怎么愿意接下閹黨的“橄欖枝”。所以魏忠賢在天啟七年借著三大殿重修完工的機會,強行給袁可立表功,以升遷太子太保虛職的方式讓這個抗金能人下崗了。
天啟六年正月,努爾哈赤趁著督師孫承宗新敗于柳河,率數萬精銳突襲遼西。此次后金于右屯獲糧三十萬石,覺華屠明朝軍民兩萬余,但袁崇煥也在寧遠城下獲“奴夷首級二百六十九顆,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雖然明廷覺得這是大捷,但努爾哈赤和后金也沒覺得這趟遼西之行虧了。
天啟六年八月努爾哈赤死后,繼任的皇太極把目光轉向了自己后方,發動“丁卯之戰”打擊東江毛文龍和朝鮮。
不知魏忠賢和明廷有沒有看出,皇太極是想解除后方威脅后再全力攻略大明。反正明廷對此的反應并不積極,沒有組織大軍救援的意思。只是命令遼東巡撫袁崇煥出兵襲擾,但袁崇煥卻想借這個機會搶修錦州、大凌河一線的城池、堡壘,所以他只是象征性得派了小股部隊去遼河晃了晃。
最終明廷坐視了東江和朝鮮的慘敗,朝鮮王也被迫向后金跪拜稱臣,這也導致明廷在戰略上開始失去夾擊后金的一大助力。魏忠賢可能是沒這方面的軍事眼光,也可能是因不影響他的權勢而沒心思去關心,但能說他保了遼東太平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