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正在漸行漸遠。這里,指的是企業(yè)實力。
在上海車展喊出“立全球,更中國”的豐田汽車,罕見地對外展示出殺伐果決的一面。針對中國市場,豐田所倡導的“現(xiàn)地化”策略,不再是簡單的關注國人需求,而是從研發(fā)到制造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開始強調中國的戰(zhàn)略優(yōu)先級。
一個最大的變化是,豐田的CE(首席工程師)制度,過渡為RCE(區(qū)域首席工程師)制度,中國人開始能夠決定絕大部分的事情,而日方所起到的作用只是在關鍵節(jié)點確保驗收即可。
這一主導權的讓出,效果也是立竿見影。上海車展的豐田展臺人潮涌動,是許久都沒有出現(xiàn)過的場景。不過怪異的是,再次聯(lián)合展出的豐田展臺上,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兩家合資公司,展現(xiàn)出的是截然不同的風貌。
鉑智系列成為展臺上妥妥的C位擔當,不論是已經上市的鉑智3X,還是首發(fā)的D級豪華轎車鉑智7,都到了排隊看車的程度。相比之下,一汽豐田剛剛發(fā)布的bZ5備顯冷清,關注寥寥。
從各個環(huán)節(jié)來看,豐田展臺的火爆,都像是廣汽豐田一手承辦,一汽豐田則成為了小透明。這種事情,不論是豐田在華歷史,還是其他擁有兩家合資公司的國際級企業(yè)中從未發(fā)生過。
那么,原因是什么?
問題1:車展上的bZ家族,為什么分為鉑智和bZ兩個系列?
很明顯,這是為了區(qū)分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
目前,鉑智系列已經成為廣汽豐田的專屬標識,而bZ打頭的車型都歸屬于一汽豐田,表面上看這樣的劃分并沒有什么問題,就像之前的卡羅拉和雷凌、漢蘭達和陸放一樣。
但實際上,進入電動化時代,不同的命名各有側重。
最初,豐田首款e-TNGA架構的純電車型就叫做bZ4X,設計語言和技術標準均由日本總部主導,而bZ也正是豐田電動化戰(zhàn)略的全球統(tǒng)一標識。如今,一汽豐田仍然稱作bZ系列,無疑是對豐田全球技術語言的延續(xù),而且一汽豐田的電動化宣傳中也主要強調“豐田品質”,而非本地基因。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國用戶的眼中,電動的“純血豐田”不夠打動人,bZ的全球命名也很難在中國市場建立情感共鳴,所以對一汽豐田來說,這兩項都不算可以加分的優(yōu)勢資產。
廣汽豐田的鉑智系列雖然在早期開發(fā)或申報階段采用過bZ的名稱,但最終上市全部更名為鉑智XX。在中國文字的語境中,“鉑”代表貴金屬一樣的高品質,“智”則指向智能化,這種全球技術+本土命名的策略代表著繼承與進化,無疑使本地化形象得到進一步補強。
此次車展最熱的鉑智7,在研發(fā)上便由廣汽豐田和豐田中國研發(fā)中心聯(lián)合主導,中國工程師擁有從設計到量產的全鏈路決策權,此外鉑智系列的鴻蒙座艙、激光雷達等本土化技術已被納入豐田全球研發(fā)體系,代表著廣汽豐田已成為豐田從全球技術適配中國,到中國技術反哺全球的重要角色。
正所謂以小見大,簡單的命名區(qū)分,更深層次看是轉型思路的不同。隨著RCE制度落實,便要求南北豐田不能像以往一樣“聽天命”,而是要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勢能“盡人事”。
問題2:豐田目前的新車資源是如何分配的,哪家表現(xiàn)更強勢?
除bZ4X這款由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共同生產的車型之外,一汽豐田現(xiàn)有車型包括bZ3,還有上海車展前夕預售的bZ5,而廣汽豐田的產品線則包括鉑智3X,和將于今年晚些時候上市的鉑智7。
實打實講,南北豐田擁有的新車資源并不對等。鉑智3X、鉑智7,都是聚焦主流市場的主力車型。尤其是鉑智7,一舉踏入了豐田在中國從未染指的D級轎車領域,堪稱豐田轎車的豪華天花板。這樣的車型,抓不住眼球才是怪事。
再看一汽豐田,首先是bZ3境況卻沒那么樂觀。今年1季度在8000輛左右,3月份銷售3202輛,同比腰斬。接下來開拓市場的希望,大概率要靠bZ5來完成。
但一汽豐田的操作可能會給bZ5的發(fā)展構成原生性挑戰(zhàn)。不僅僅是觀眾在上海車展上對新車質量提出的一些質疑,還在于傳播層面,比如新車選擇在車展前的“GIVE ME 5”技術發(fā)布會上預售,可傳播效率低下,直到第二天還沒登上官微的頭版頭條,有業(yè)內人士辣評“不知道有這款車的存在”。
最要命的是,bZ5在正式亮相前的名字是“cross over”,也就是一款跨界車型。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跨界車型的上限往往不會太高。
因此從結果來看,這就像是兩個兒子分田地,廣汽豐田,拿到的是土壤肥沃的良田,而一汽豐田,則像是家中不太受寵的那個。
問題3:為什么南豐田更勝一籌,是否北豐田分配的資源沒有南豐田強?
前面提到,隨著RCE逐步深化推行,南北豐田的強與不強,并不受豐田總部資源分配等方面的牽制,而主要看合資公司背后的中方實力如何。直白點說,以前合資公司的實力主要取決于豐田行不行;現(xiàn)在,取決于一汽和廣汽行不行。
就這方面而言,從很多的細節(jié)都能看出,跟一起豐田比,廣汽豐田是全維度的突出。
先說人才資源,此次豐田官宣的四位中國籍首席工程師中,有兩位來自廣汽豐田,分別是主導鉑智3X研發(fā)的柳文斌和主導鉑智7的葉志輝。
還有一位來自一汽豐田,是主導bZ5的王君華,以及來自IEM by TOYOTO的許天龍,主要執(zhí)掌下一代卡羅拉的開發(fā)。
四位核心研發(fā)帶頭人,廣汽豐田一家就占了一半,完全可以證明在豐田“立中國”的占位中更高。
這一點在今年豐田啟動的人事調整中也有充分的體現(xiàn),比如廣汽豐田原總經理藤原寬行就被調任至一汽豐田擔任總經理,新任命的豐田中國首位中國籍總經理李暉,最早也是廣汽豐田出身的本地化高管。
除大量的人才之外,一汽和廣汽在電動化積累、和本地化創(chuàng)新的靈活性方面也截然不同。
論新能源轉型,廣汽明顯更快,集團旗下的埃安品牌在大廠新能源中一直排位靠前,為廣汽豐田構筑了一定的技術基礎和市場基礎。不僅如此,廣汽豐田著力推動與寧德時代、Momenta、華為等頭部供應商的緊密合作,目前已實現(xiàn)從電池研發(fā)到智能座艙的全鏈條自主化,電動車型國產化率超過90%。
一汽豐田盡管也在努力調整,但本土合作方面較為欠缺,進度也慢。更重要的是,母公司一汽也并未有任何一個自主板塊在電動化上取得階段性成功,甚至需要憑借與零跑的合作提升電動化實力。
如此一來,一汽豐田想要現(xiàn)地化研發(fā)且做到一鳴驚人,無疑需要加倍地努力。
往好處想,或許更進一步整合本土資源的bZ5上市后,會讓這種情況有所改變。
問題4:以后的豐田還會呈現(xiàn)出南北豐田兩翼齊飛的畫面嗎?
客觀的說,南北豐田今后大概不會再現(xiàn)以往那樣“一魚兩吃”的場景了,而是要靠兩家合資公司“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從目前產品理念的變化來看,一汽豐田的電動化車型屬性與廣汽豐田之間已經呈現(xiàn)出了較大的差異。
比如設計上,一汽豐田的bZ系列依舊是劍走偏鋒。bZ5位于方向盤上的轉向燈按鍵,也是從bZ3這個槽點滿滿的車型上“傳承”而來,十分具有本企業(yè)的特色。
而廣汽豐田的鉑智則主張將中式美學融入現(xiàn)代設計,如鉑智3X上的“移動茶室”概念,就很好的體現(xiàn)了新中式豪華的設計理念,包括依托鴻蒙智行實現(xiàn)的車家互聯(lián)等創(chuàng)新在內,可以看到融合的一面,也有突破的一面。
對于南北豐田來說,其實不僅物理維度上難以實現(xiàn)比翼齊飛,發(fā)展空間上也很難了。
前面說到,一汽豐田bZ在供應鏈端的縱深聯(lián)動方面,是不如廣汽豐田的,這意味著前者在降本方面很難做到后者這樣高效。目前bZ系列指導價普遍高于15萬,而鉑智已經靠著擁有激光雷達和8155芯片的鉑智3X將價格打到10萬級,對比亞迪元PLUS等車型形成直接沖擊。
對比之下,定價13萬-16萬,且智能化配置與新勢力競品差距明顯的bZ5,可以說一句前路坎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