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進行的針對胡塞的軍事行動,成為了美國新型武器的試驗場,但也讓超級大國面臨巨大的泄密風險。據中評社4月27日的報道,代號“風暴破壞者”的美軍最新型滑翔炸彈GBU-53/B,近日在也門境內的一處沙地被發現。由于這枚炸彈受到沙子緩沖的影響,因此并未發生爆炸,且外形基本保持完整,也即意味著,胡塞可能會撿到一枚完完整整的美軍滑翔炸彈,這引發了美方關于技術泄密的巨大擔憂。
有人可能表示,這不就是一枚炸彈嘛,加上“滑翔”二字也不過是多了一對翅膀,對于“黑科技”爆棚的美國來說,這樣的技術又“何足道哉”?然而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根據美國軍媒“戰區”網站的報道,“風暴破壞者”技術非常先進,美軍也是最近才將其投入到也門戰場,希望在實戰中進一步完善其性能,因為該裝備有望成為未來美國“最重要,使用最廣泛的武器之一”,將裝備美軍及其眾多盟友的空軍部隊。
首先,該武器采用“多模制導系統”,精度很高,可謂是全球“最危險的炸彈”。“風暴破壞者”采用毫米波雷達、紅外成像與半主動激光三模導引頭,可以在不同環境下自動切換制導模式。比如說,在沙塵、煙霧天氣,可以切換為毫米波雷達;在夜間與低光環境下,自動切換為紅外成像;也可以在友軍的激光照射下,實現“指哪打哪”。這種復合制導模式,使其誤差概率小于1米,遠超傳統炸彈的10米級精度。
其次,該武器具有射程優勢,打擊范圍超過中俄同類型武器。由于“風暴破壞者”采用可折疊彈翼,在高拋彈道下,其射程超過110公里,在常規投送模式下,也有72公里。比如說,F-35戰機在萬米高空投送“風暴破壞者”,將使其在敵方防空系統外打擊預定目標,顯著降低戰機風險。俄羅斯的UPAB-1500和中國的“雷石-6”,其射程只有50-60公里,遠不如“風暴破壞者”的110公里,也不如其常規投送射程。
其三,該武器具有“蜂群”作戰潛力,且價格低廉。在“紅旗”軍演中,F-35就曾通過數據鏈指揮多枚“風暴破壞者”滑翔炸彈,同時攻擊移動中的裝甲集群,這證實了其具有“蜂群”作戰潛力。而該炸彈的單枚采購價僅為2.2萬美元,遠低于聯合防區外導彈,100枚“風暴破壞者”的成本僅相當于1枚“戰斧”導彈,美國有意通過該炸彈以“數量換質量”,在亞太地區“壓制敵方密集防空網絡”。
現代戰爭雖然是“高科技戰爭”,但大國戰爭畢竟拼的是消耗,就算是超級大國,也希望用“高科技手段”來打一場相對的“低成本戰爭”,因此美軍正在加速開發“低成本導彈”。這款“風暴破壞者”滑翔炸彈雖然不是導彈,但相信也是美國為大國戰爭準備的“低成本武器”,因為和全球工業最強大的國家交戰,依靠現在美國的“昂貴”武器裝備,是很難熬得下去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