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4月25日,陜西省銅川市印臺區阿莊鎮塬圪塔村的溫室大棚里,赤松茸正迎來采收旺季。掀開棚膜,琥珀色的菌蓋頂破秸稈層疊的“被褥”,白胖的菌柄頂著傘狀菌帽,在陽光下泛著光澤。該村黨支部書記王劍捧著剛采下的赤松茸笑道:“這‘致富傘’今年平均每斤賣到6塊錢,村集體經濟的80畝食用菌能掙小百萬!”
印臺區阿莊鎮塬圪塔村食用菌種植基地溫室大棚
這個曾經“靠天吃飯”的小村莊,在2017年前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作物。2018年開始種植香菇,2022年抓住產業升級機遇,引進羊肚菌、赤松茸等高附加值品種。現如今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建成標準化大棚80座,利用當地豐富的玉米秸稈、修剪下來的蘋果枝條等農林廢料作培養基,今年年產鮮菇160噸,帶動20余戶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村民正在采摘赤松茸
“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培養基’”。河南籍技術指導員侯東指著菌床介紹,當地每年產生的玉米、蘋果等農林廢料逾500噸,配合1200米海拔的晝夜溫差優勢,使赤松茸生長周期穩定在45天,產量達傳統品種的2倍。經檢測,當地赤松茸氨基酸含量較常規產區提升18%,形成獨特風味優勢。
四川客商李東升與塬圪塔村黨支部書記王劍正在察看剛入庫的赤松茸
在菌棚務工的村民郭彩玲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天務工100元,一年能干7個多月,能掙2萬多塊錢!”一旁的四川客商李東升也介紹他的收購進度:“我們每天從這里通過冷鏈運輸3000多斤赤松茸,發往上海、重慶、天津等地,口感非常好,廣受消費者青睞。”
村民正在分揀赤松茸
“下一步,我們重點推進產業鏈延伸,打造從種植到加工的完整產業鏈,通過菌菇深加工,塑造村集體經濟特色品牌,全面提升產業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憧憬未來,王劍信心滿滿。(郭艷婷 郭勇剛 任安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