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烏魯木齊4月28日電 (記者 王小軍)4月的吐魯番盆地艷陽高照,在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葡萄鎮古漁村的巷道里,清冽的坎兒井水順著新修的U形渠潺潺流淌。
坎兒井是一種獨特的地下水利工程,一般由暗渠、豎井、明渠和蓄水池(澇壩)組成。新疆的坎兒井總長度曾達5000多千米,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
45歲的木拉提·乃吉木丁蹲在瓊坎兒井的出水口旁,用手捧起井水嘗了嘗,嘴角露出笑意:“水流穩當,水體也清,今年這條坎兒井的出水量比去年多了兩成。”作為高昌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文物科科長,這樣的場景他已重復25年。從跟著父輩掏撈豎井的少年,到走遍吐魯番509條坎兒井的文物守護者,木拉提的足跡深深嵌進了這片戈壁綠洲的“地下運河”。
用腳步丈量509條坎兒井的“活地圖”
4月26日,吐魯番溫度達28℃。木拉提戴著遮陽帽,背著帆布包,沿著陡峭的木梯下到30米深的豎井里。暗渠里彌漫著潮濕的土腥味,手電筒光束掃過加固的卵形涵管,他仔細記錄著管壁的細微裂痕。“這條坎兒井1999年修過一次,現在豎井沉降導致暗渠輕微錯位,得盡快安排加固。”爬回地面時,他的后背已被汗水浸透。
這樣的實地勘查,木拉提每年要進行上百次。高昌區現存坎兒井509條,總長度約1226千米,有50584口豎井。2000年,木拉提剛參加工作時,跟著老技術員走遍吐魯番的村落,用三個月手繪了第一份坎兒井分布圖。“那時沒有GPS,全靠步行加羅盤,有些廢棄的坎兒井藏在戈壁深處,得順著蘆葦叢里的滲水痕跡找。”他指著褪色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著每條坎兒井的“病歷”:瓊坎兒井暗渠塌方3處、英坎兒井豎井傾斜15度、海力派能坎兒井出水口淤塞……
2009年,國家啟動坎兒井保護利用工程,木拉提成為一線執行者。在古漁村施工現場,他每天守在暗渠洞口,監督工人用傳統掏撈法清理淤沙,同時引入現代防滲技術。村民沙拉木·加帕爾說:“木拉提趴在井口看了一整天,連午飯都蹲在地上吃,就怕施工時弄壞了老坎兒井的結構。”
7期工程下來,高昌區累計修復坎兒井77條,原本快干涸的12條坎兒井重新出水,灌溉面積增加了3000多畝。
工人們修復坎兒井明渠。受訪者供圖
讓老坎兒井成為活的“文化地標”
在高昌區原種場坎兒井博物館,木拉提輕輕擦拭著陳列的百年掏沙工具:“這些坎土曼、油燈、藤筐,都是村民們從家里捐來的,每一件都帶著坎兒井的記憶。”2019年,他推動建設的這座博物館,如今已成為游客了解坎兒井文化的窗口,而博物館的地基,正是當年他參與修復的瓊坎兒井明渠遺址。
“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作為基層工作者,我將始終以初心踐行使命,用實干守護坎兒井。坎兒井不僅是水利工程,更是吐魯番各族群眾與自然共生的智慧結晶。”木拉提深諳保護與利用的平衡。在原種場,他主導實施“坎兒井保護+鄉村旅游”項目,將修復后的瓊坎兒井明渠改造成景觀水道,兩岸種上葡萄藤,澇壩周邊建起民俗文化廣場。村民熱西提·鐵木爾的家就在坎兒井旁,如今他家的小院成了游客打卡點:“以前井水只能澆地,現在游客們圍著坎兒井拍照,都說這是‘活著的文化遺產’。”
保護工程中的細節,木拉提總是精益求精。在霍依拉坎兒孜村,他堅持保留坎兒井的傳統木質井蓋:“雖然鋼筋混凝土井蓋更耐用,但松木井蓋才是坎兒井的‘老味道’,我們做了防腐處理,使用壽命能延長20年。”這種“修舊如舊”的理念,讓高昌區90%的修復坎兒井保留了原生態風貌。
這些年,木拉提見證了坎兒井從“農業命脈”到“文化名片”的轉變。2022年,原種場依托坎兒井博物館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村民人均增收8000元。“坎兒井的水不僅能澆葡萄,還能‘澆’活鄉村旅游。”他指著博物館外墻的手繪坎兒井剖面圖,上面清晰標注著暗渠走向和豎井分布,“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地下長城’,我們有責任讓它既保持‘原汁原味’,又能造福當代。”
身著傳統服飾的當地群眾在坎兒井打卡拍照。吐魯番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從“坎兒井之子”到“文化傳承者”
在木拉提的辦公室,掛著一幅特殊的地圖——用不同顏色標注著高昌區每條坎兒井的狀態:綠色是有水井,黃色是修復中,紅色是待搶救。25年來,他的電話號碼成了“坎兒井熱線”,村民們發現井水異常,第一個電話總是打給他。2023年除夕夜,他正在家里吃團圓飯,接到亞爾鎮村民電話說坎兒井出水口結冰堵塞,便立刻帶著工具冒雪趕去,直到凌晨三點疏通水道才回家。
“小時候跟著父親掏坎兒井,覺得這是件苦差事,現在才明白,坎兒井里流淌的是祖輩的智慧和鄉愁。”木拉提的父親曾是村里的坎兒井守護者,老人臨終前叮囑他:“坎兒井養活了我們,你要護好它們。”這句話成了他堅守的動力。如今,他的女兒也加入了坎兒井保護志愿者隊伍,利用周末給游客講解坎兒井文化。
截至2023年底,高昌區已有108條坎兒井恢復活水,第8期保護工程即將啟動,6條瀕危坎兒井被列入搶救名單。木拉提的筆記本上又新增了詳細的勘查記錄,而他的腳步從未停歇。
“坎兒井就像吐魯番的毛細血管,只要水流不斷,綠洲就有生機。”站在瓊坎兒井旁,木拉提看著清澈的井水匯入澇壩,遠處的葡萄架已抽出新芽。這個在坎兒井邊長大的漢子,用25年時光踐行著對家鄉的承諾:讓古老的坎兒井不僅活著,還要活得更好,讓這一人類文明的瑰寶,在新時代繼續滋養這片土地。(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