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是第一時期傳法最重要的修行次第:通過戒律達到禪定、達到智慧。
一開始戒律是非常貼近生活的,而且釋迦牟尼佛當時是非常靈活多變的,他甚至說“小小戒可舍”:你覺得這個戒自主不了的,你們就開個民主會議,投票把這個戒舍掉也是可以的。非常民主生活化。他也說了戒律和禪定是借鑒于其他宗教的。
像居士和出家人的四根本戒(殺盜淫妄),來自于婆羅門教,本來就有的印度社會倫理。怎么穿衣服、怎么生活,釋迦牟尼佛在其他教出過家,就把里面的東西學習過來了,這也是當時印度修行的共同理念。再加上僧團怎么跟信眾們接觸,又定了一些規章制度出來,無非是這樣生活化。而且可以不同的地方調整為不同的規定,不同的修行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小小戒可舍”——有些戒律可以舍掉。這句話不同的部派就不同的理解了,有的認為戒律中的一部分可以舍,有的認為戒就是小小的,所以可以完全舍掉。佛滅后這句話的意思造成了僧團的爭議,于是長老大迦葉尊者為了平息爭議,不允許僧團再修改戒律。如此雖然平息了當時的爭議,但導致戒律越來越脫離現實。
到中國的達摩祖師建立的禪宗,一開始不重視戒律。當時在寺院自成一個小院子,叫禪院,跟其他比丘都是隔開住的,因為他們沒有戒律,不去羯磨,也沒有懺悔儀式。所以很多出家人反對這一禪師群體。
我們研究傳統的律宗史發現,兩方經常互相批判,道宣律師說禪師是一幫無業游民,沒有戒律,完全給佛丟臉的。禪師說這幫律師天天死扣小節,食古不化,沒有去領悟佛的智慧。所以宗派之間也有很多不同看法,也會互相批判。
所以到底是佛法還是宗教,在修習過程中一定要慢慢區分開,否則你一輩子被套路了。
有人說:我想聽其他師父的講課,但是我師父說,要是聽其他師父講課,我就犯戒了;我是我師父團隊的,別的師父就不能接觸;我是這個師父的弟子,我就有義務把其他人都拉過來跟師父學……我們要明白,這就叫宗教組織,這不是釋迦牟尼佛要求的。
《阿含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涅槃的場景,臨終前強調一定要“自皈依,勿他皈依”。電視劇《佛陀傳》拍得很好,根據佛經的內容,也是說要“點亮自己的燈,皈依自己”。
現在學佛首先要皈依三寶,這當然也很重要。但釋迦牟尼佛臨終時最后的教言是皈依自己,不要皈依他人。但我們很少聽到這樣的教言,這特別奇怪。我們當時做《比丘戒研究》,對比文獻發現佛經對佛陀涅槃前的教言發生了演變,從皈依自己變成以戒為師了。
本來是“皈依自己,點亮自己的燈,這是最重要的臨終訓誡”,結果變成了強調以戒為師。當然,戒律對佛法的住世和修行的基礎也很重要,但其并不是佛法不共的核心。
到底佛法的重點是什么?這很容易混淆,一個東西如果是讓你解脫的,一旦大眾傳播的過程中,很容易變成為了組織需要的。佛陀為了佛法的住世,為了適應眾生的根器,也會借用宗教的組織方法,但我們需要用悟性去理解佛陀的意趣。
所以去寺院會覺得怎么搞成這樣,搞成文旅局管的了,穿上過去的衣服,燒香拜佛。你接觸到的就是這樣的,因為這是為了佛教組織發展而保留的過去的形式,而不是為了解脫的。當然,很多人可以通過這個途徑可以跟佛法結緣,慢慢提高。
所以一定要區分開,我們在這個圈里面搞了好多年,后來也是各種參訪,多年研究佛法,慢慢明白了,真的想去追求佛法的本質不是件容易事。
過去修行的難點在于求法要去印度,像玄奘大師九死一生,經歷各種考驗。現在的考驗是你以為是佛法,不小心修了個宗教。你修了半天要解脫,結果內心負擔越來越重,越來越恐怖。
不學佛還覺得自己本來生活美好,不會下地獄;一學佛,今天犯這個戒下地獄,明天造那個業下地獄,天天算自己要下多少年地獄。這個是很常見的,雖然聽起來很可笑,但是你一旦沒有去思辨,沒有提前預防,掉到這個圈里很容易進入這種狀態,因為你很容易接觸到這些信息。
(未完待續)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賢威法師,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