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光明網訊4月28日,中國氣象局在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極地氣候變化年報(2024)》。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周國兵介紹了年報的主要內容。
極地作為地球氣候系統的穩定器和放大器,在全球熱量、動量和水分交換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是受全球變暖影響最為顯著的區域,其變化及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對全球氣候系統影響深遠。近年來,中國氣象局強化對極地氣溫、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海冰、主要溫室氣體、臭氧總量等方面的最新動態監測與長期變化趨勢評估,并向公眾發布《極地氣候變化年報》。今年,年報新增了極地海洋表面溫度的監測評估內容,更加全面、科學、客觀地反映極地氣候變化的基本狀況。
《極地氣候變化年報(2024)》主要發布了五個方面的結論:
極地氣溫延續偏高趨勢:2024年,南極大陸年均氣溫為-31.79℃,較1991—2020年氣候均值略高0.05℃。7-8月,南極出現罕見的持續性暖事件,8月南極大陸大部分區域月平均氣溫較1991—2020年氣候均值偏高5℃以上。北極地區持續增溫,2024年年均氣溫為-6.89℃,較1991—2020年氣候均值高0.65℃。統計顯示,1979—2024年,北極增溫速率為0.52℃/10年,是同期全球升溫速率的2.9倍。
極地海冰維持低位:南極海冰范圍年度最低值為197萬平方公里,為史上第三最低記錄。北極海冰持續偏少,最小值為421萬平方公里,與2023年相當,位列歷史第七低值。2024年12月,北極海冰范圍創自1979年以來46年間該月份的最低紀錄。
南極臭氧洞發展平穩,北極臭氧總量異常增多:相較于2019—2023年南極臭氧洞面積異常偏大且持久的現象,2024年整體有所緩和。2024年9月28日,臭氧洞達到單日最大覆蓋面積,約為2200萬平方公里,小于2023年,最大覆蓋面積及開閉合時間接近1979—2021年的平均水平。北極地區臭氧異常增多,臭氧柱濃度在2024年3月創歷史新高,達到477多普森單位。
極地地區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穩定上升: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極地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呈穩定上升趨勢,與全球變化趨勢基本一致。2023年,南北極二氧化碳年平均濃度相比2022年分別上升了1.99ppm和1.93ppm,低于全球平均2.3ppm的水平。
南北極大洋海表溫度呈上升趨勢:2024年,南極海域太平洋扇區的海洋表面溫度相比同緯度其他區域略高,夏季除威德爾海和羅斯海部分海域仍有海冰覆蓋外,南極大陸沿岸區域的海冰幾乎完全融化。北冰洋整體海表溫度較常年偏高,但區域溫差懸殊,巴倫支海創歷史新高,楚科奇海則創下歷史新低。
周國兵表示,為強化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基礎科學支撐,提升科學認知水平,中國氣象局積極打造氣候變化公報產品,包括氣候變化藍皮書、綠皮書、溫室氣體公報以及《極地氣候變化年報》等,已形成良好的公共產品品牌效益。未來,中國氣象局將圍繞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雙碳”戰略需求,持續完善氣候變化業務服務體系,做好各類氣候變化產品的發布和解讀工作。(記者 李欣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