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曾思怡
“蒜鳥,蒜鳥,都不容易。”
和這句話意思相反的表達是:“蒜鳥,蒜鳥,你搞不贏他滴。”
兩句話里,“蒜鳥”含量高達50%,于是一款蒜頭鳥身的文創產品成為中部第一城——武漢的網紅。
在武漢方言中,“蒜鳥”是“算了”的諧音,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來緩解緊張氣氛,因此“蒜鳥”又被網友稱為“武漢和平鳥”。
如今,蒜鳥不僅被制成毛絨掛件風靡大街小巷,還同各類蔬菜一起被擺放在菜市場的攤位上售賣,也被制成巨型玩偶置于大型商場。
蒜鳥 曾思怡/攝
蒜鳥玩偶創始人李芒果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蒜鳥玩偶的創意來源于一次他和妻子“吵架”的生活日常,“當時為了哄妻子開心,做了個玩偶、把語音裝置放在里面,后面發到社交平臺,很多網友留言也想來一個,我們就開始把蒜鳥批量生產商業化運營了”。
火起來的蒜鳥,也自然成為湖北文旅的攬客招牌。眼下五一長假將近,湖北文旅部門頻頻以蒜鳥為由頭制作文旅宣傳視頻,并推動線下蒜鳥主題活動。而在社交媒體上,也有不少網友稱,“就算為了蒜鳥也要去一趟武漢”。
蒜鳥走紅背后,是怎樣的心理機制和消費趨勢?走紅至今,文創銷量之外,作為一個城市IP,蒜鳥如何撬動更多熱度?
蒜鳥火了
蒜鳥已經在武漢火了半年。
從形態上看,“蒜鳥”由蒜和鳥組成,蒜做頭、鳥做身,配以圓滾滾的肚子和呆萌的表情,且內置語音設備,用手一捏即發出“蒜鳥,蒜鳥”的武漢話,頗為可愛。
但僅憑可愛,還不足以出圈,蒜鳥還承載了鮮明的武漢城市氣質。
大城市每天車水馬龍,偶有擦碰,雙方就此爭執不下、各執一詞之際,路過的人們往往會圍過來勸解——算了、算了,以此平息雙方怒氣、化解矛盾糾紛。
因“算了”在武漢話里發音“蒜鳥”,所以有人形容“蒜鳥”為武漢和平鳥。
菜市場里的蒜鳥 圖源:社媒截圖
社交媒體上,還有一種論調傳播:蒜鳥,蒜鳥,都不容易——是勸架;蒜鳥,蒜鳥,你搞不贏他滴——是湊熱鬧和拱火。這種更具笑點的解釋,可以顯著調動受眾情緒,也進一步放大“蒜鳥”的流量熱度。
“蒜鳥主要是因為好玩、好看、解壓。”某品牌定位咨詢創始人詹軍豪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下年輕人生活與工作壓力大,蒜鳥以武漢方言“算了”諧音為內核,精準擊中大眾緩解壓力、自我調侃的心理需求;城市氣質上,它契合武漢“江湖氣”“煙火氣”特質,成為地域文化新符號,引發情感共鳴。
某營銷策劃有限公司負責人周密也對時代周報記者指出,武漢氣質可以用“碼頭文化”來概括,它是交通中樞,九省通衢,其后冬冷夏熱,孕育出心直口快的市民性格,“蒜鳥”二字一直以來就是當地街頭巷尾對話交流的高頻詞,蒜鳥則利用諧音梗,激發心靈共鳴和親切感。
進一步觀其碼頭文化。相關城市研究者普遍認為,武漢位于長江中游,兩江交匯、九省通衢之地,長江與漢江的港口、碼頭、水運是武漢城市發展的根基,由其產生的碼頭文化也被視為武漢城市文化的主體部分。
而碼頭文化之于城市精神和市民的社會心態的作用就表現為,港口碼頭商品流轉、車水馬龍,幫派林立、畛域分明,孕育江湖性、崇利性靈巧機變、敢為人先的性格特質。
若從城市發展來看,湖北及武漢向來在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鐘扮演重要角色。往早了說,此處是楚國所在地、荊楚文化的發源地;著眼最近幾十年,省會武漢在燃油車時代一度獨領風騷,13公里的東風大道曾是全球汽車工業密集度最高的軸線之一;而在當下,武漢在經濟數據和綜合實力上長居“中部第一”,在最新的國土規劃當中,武漢也被定性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
武漢長江大橋 圖源:圖蟲創意
在此背景下,武漢方言自帶其地域文化和身份認同屬性,再疊加“蒜鳥”的呆萌形態、幽默表達形式和可以泛化的應用場景,火起來也是情理之中。
若從產品屬性來看,蒜鳥玩偶還可以納入情緒經濟的范疇。情緒經濟也被形容為“販賣快樂”的生意,業內普遍認為,近年來,在年輕人“買快樂”對抗內卷的潮流之下,情緒經濟正在成為撬動消費的新動力。
根據MobTech研究院,2024年情緒經濟市場規模預計突破5000億元,Z世代貢獻超28%的消費份額。數據背后,泡泡瑪特、寺廟經濟、寵物消費、谷子經濟等的相繼出圈,甚至營收情況逆勢上揚,都提供了個例印證。
不止“蒜鳥”
回到蒜鳥。作為出生自帶城市氣質和情緒價值的文創產品,蒜鳥可以飛多遠?
李芒果介紹,其團隊授權的蒜鳥玩偶自去年9月開始小批量生產,經常一推出就被搶光,最近半年來,他們陸續擴大生產規模,已在南方多地找到玩具工廠簽約生產訂單。
“截至目前,由我們團隊設計和簽約生產的蒜鳥玩偶銷售量已經突破10萬只,過去購買者以湖北或武漢本地消費者為主,但現在70%~80%的銷量來自外地游客。”
若以線上線下不計品牌的蒜鳥文創產品計數,其銷量更為龐大。
因為蒜鳥玩偶走火的關鍵在于其與人類情緒、地域文化相呼應的創意,制作工藝門檻并不高,于是“蒜鳥”的概念走紅之后,各類不同造型的蒜鳥甚至同款仿版也接踵而來,時代周報記者觀察發現,相關產品以原創正版產品約1/4的價格占領武漢街頭和電商平臺。
“蒜鳥”成武漢街頭常客 曾思怡/攝
李芒果表示,在一定程度上,相關產品的大量復制銷售,也可以進一步助推蒜鳥的聲量,“因為蒜鳥已經在武漢乃至湖北火了,但是我們接下來希望蒜鳥可以從當地走向全國,這個過程做大聲量是更重要的。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持續更新探索,不論是產品設計還是營收模式,同時逐步推進版權維護事宜”。
他表示,當下情緒消費流行,類似蒜鳥這樣承載生活態度和城市氣質的文創產品不缺市場,他們不僅持續設計推出蒜鳥系列產品,還承接企業廣告創意業務、為相關企業設計專門的文創周邊產品,“未來,我們還打算結合更多城市的方言、特質包括網絡熱梗等,設計關于當地的城市IP文創產品”。
實際上在武漢,諧音梗也開始在其他武漢話中被設計團隊相中,比如“要么羊”(要怎樣)、“饃氣”(別生氣)、“喵莫斯喵”(看啥看)等等系列武漢話玩偶產品也有繼推出。
這也是武漢的機會。“蒜鳥”的概念走紅以來,武漢文旅部門不僅發文將其稱為“武漢代言鳥”,還頻頻以蒜鳥為由頭制作文旅宣傳視頻。而在社交媒體上,也有不少網友稱,“就算為了蒜鳥也要去一趟武漢”。
圖源:社媒截圖
眼下五一將近,武漢也響應推出數個“蒜鳥”線下主題活動,為游客打造和動物們學說武漢話的場景,其中包括跟“蒜鳥”互動,為喜歡的動物搭子投票等。
詹軍豪也表示,蒜鳥可提升武漢知名度,吸引游客。以它為支點,可舉辦城市文化節,深挖方言、美食等特色,打造城市IP矩陣,形成多元文旅生態,撬動更大城市熱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