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是污染也隨之而來,低碳、環保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這里分享一些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一些綠色環保小知識。
推行垃圾分類
做到物盡其用
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是指將生活垃圾按不同處理與處置手段的要求分成若干個種類進行收集,分類收集后采取適宜方式將各種不同類別的生活垃圾進行回收或處置,以減少生活垃圾最終處置量、實現部分有價值物質的回收利用、減少生活垃圾混合收集造成的環境污染。
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是減少環境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美化生活環境、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和資源合理利用的必由之路,也是城市環境建設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
生活垃圾分類原則主要包括:可回收物與不可回收物分開,可燃物與不可燃物分開,干垃圾與濕垃圾分開,有害垃圾與一般垃圾分開。具體的分類方法要根據當地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條件進行選擇。
生活中的可回收資源:
? 廢紙:報紙、書本紙、包裝用紙、辦公用紙、廣告用紙、紙盒等;
? 塑料:各種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裝、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塑料牙刷、塑料杯子、礦泉水瓶等;
? 玻璃:玻璃瓶和碎玻璃片、鏡子、燈泡、暖瓶等;
? 金屬:易拉罐、鐵皮罐頭盒、牙膏皮等;
? 布料:主要包括廢棄衣服、桌布、毛巾、布包等。
生活中的不可回收資源:
主要有煙頭、廢電池、煤渣、建筑垃圾、油漆顏料、食品殘留物等等。有毒垃圾,包括廢電池、日光燈管、水銀溫度計、油漆桶、藥品、化妝品等。
綠色低碳出行
機動車污染物排放已成為我國許多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選擇綠色低碳出行,就是主動采用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交通方式,既節約能源、減少污染,也有益健康、兼顧效率。
盡量減少使用私家車,優先步行、騎行或公共交通出行,多使用共享交通工具等綠色低碳出行方式。家庭用車應優先選擇新能源汽車或節能型汽車。
增強節約、生態、環保意識,持續改善生態環境。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環境與健康息息相關。隨著人口數量增加,城鎮化進程以及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人類在取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枯竭、森林退化、海洋環境惡化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后果,嚴重危及人類自身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環境惡化不僅制約經濟社會發展,還是危害公眾健康的重要因素,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黨中央明確提出: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保障飲用水安全;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讓公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造美麗鄉村;持之以恒抓緊、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自覺做生態環境的
保護者、建設者
愛護環境衛生、保護環境不受污染,是每一位公民應盡的責任。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切實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提升生態文明素養,堅持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與工作方式,踐行綠色消費,自覺養成節約資源、不污染環境的良好習慣,努力營造清潔、舒適、安靜、優美的工作生活環境,為保護和促進人類健康作貢獻。
積極參與和監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勸阻、制止或通過“12369”平臺舉報破壞生態環境及影響公眾健康的行為。
踐行簡約適度生活
從細微處做起
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順應人類和自然發展規律、體現新時代特征的一種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
公眾應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選購耐用品,少購買一次性用品;不跟風購買更新換代快的電子產品;選擇低碳出行,優先步行、騎行或公共交通出行;利用自然采光,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盡量不開室內照明電燈,人走關燈,及時關閉電器電源;合理設定空調溫度,夏季不低于26°C,冬季不高于20°C;多走樓梯,少乘電梯;一水多用,節約用紙,按需點餐不浪費;使用節能產品、綠色建材和綠色環保裝修材料;閑置物品改造利用或捐贈等。
珍惜糧食,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提倡勤儉節約,珍惜糧食,杜絕浪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庭烹飪時,按需選購食物、按需備餐,提倡分餐不浪費;公務活動用餐推薦簡餐和自助餐;單位食堂建立采購、加工、配餐管理制度,對浪費行為給予批評教育。餐飲企業要引導消費者適量點餐、節約用餐、剩餐打包,不設置最低消費額。倡導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從簡用餐。
保護野生動物
拒絕購買野生動物制品
愛護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不破壞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不隨意進入自然保護區,不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藥、開墾、燒荒、開礦、采石、挖沙等違法活動。不濫捕濫殺野生動物,拒絕購買野生動物制品,拒絕食用野生動物。掌握瀕危動植物的相關知識,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見到非法捕獵或采伐行為及時向相關部門舉報。
使用環保用品
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環保材料具有成本低、無污染、易回收、可再利用等特點。使用環保材料,能夠節省能源,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促進可持續發展。
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是指只能使用一次的各類生活用品。一次性用品不僅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而且還會導致生活垃圾增加。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多使用環保用品,盡量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如在外就餐時,盡量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外出自帶水杯,盡量減少一次性水杯的使用;外出購物,自帶購物工具( 如籃子、提包等),盡量減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等。
日常生活中的環保常識有很多,從身邊細節開始,分清生活中的可回收資源及不可回收資源,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哦!
來源:中宣部、今日平南
編輯:任梓綺
編審:于國樹 崔秩愷
審核:孟 輝
郵箱:zjrongmeiti@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