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新青年
有態度 有溫度 有你有我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培養青年科技工作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加強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要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成長,使他們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軍”,強調“鼓勵年輕人大膽創新、勇于創新,讓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樣奔涌而出”,要求“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2019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致賀信,鼓勵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施展抱負、成就夢想,以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2022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站建造青年團隊的回信中高度勉勵廣大航天青年為我國航天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再立新功;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五四青年節寄語中號召廣大青年在科技創新等各領域各方面勇當排頭兵和生力軍。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聚焦人工智能領域,要求對包括青年科技人才在內的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搭建平臺、創造條件。親切的關懷,深切的囑托,殷切的期望,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飽含深情的寄語、一次次重要深刻的指示,激發和凝聚起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青年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領域,為共青團開展青年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作為黨聯系青年科技人才的橋梁紐帶,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以下簡稱“中青科協”)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在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中國科協的指導下,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準青年科技人才工作方位方向,引領青年科技工作者高揚科技報國遠大理想,朝著“四個面向”突破跨越,攀登一座座科技高峰,譜寫了一曲曲奮發有為的青春樂章,激勵青年科技工作者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在科技強國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
堅定方向、緊跟黨走
不斷鑄牢科技報國的思想根基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強調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五年來,中青科協以思想政治引領為主線,持續深化理論武裝,引領青年科技工作者堅定方向、緊跟黨走,胸懷雄心壯志,高擎信仰火炬,不斷鑄牢科技報國的思想根基。
青年科技工作者們前往福建古田尋訪紅色足跡,走進龍巖機械裝備和新材料新能源領域重點企業深入交流,以實際行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在甘肅,老中青三代優秀科學家代表圍繞“傳承精神譜新篇”主題進行主旨演講,結合自身科研經歷宣講科學家精神,號召和激勵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爭當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和生力軍;站在江西贛州的紅土地上,“科技之光青年講堂”宣講團成員圍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環保領域、農業領域作宣講報告……五年來,中青科協創設“分享式”“沉浸式”“可視化”學習模式,開展院士專家“大咖講”、科研骨干“青年說”、老中青三代科學家情景對話、尋訪“習近平總書記關心關懷過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推出中青科協30周年主題展、發布《致全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倡議書》等項目活動,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最新要求和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緊密結合,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入腦入心。
五年來,來自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重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的百余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作為全國“青馬工程”科技班學員,傳遞科學家精神,弘揚報國之志。一場場交流、宣講,科技之光耀眼奪目,青年科技人才成為青年爭相追逐的“星”。
五年來,青年科技工作者們參觀中國“兩彈城”、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黃大年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中關村軟件園、華為云數據中心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一場場活動,一次次交流,青年科技工作者不斷加深對國情社情的認識和理解,激發投身科技強國建設熱情,匯聚起科技報國的青春力量。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黑龍江期間首提“新質生產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全國科技大會、全國教育大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戰略部署。這些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為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抱負的廣闊舞臺。
“新質生產力的‘新’體現在,它是前沿創新推動的生產力,是產業創新驅動的生產力,是模式創新壯大的生產力”……在“青年科學家百城行”·走進國家能源集團活動中,中青科協理事、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周歡萍如是說,為活動主題“助推新質生產力 塑造發展新動能”作出生動的注腳。
“多向市場、企業找需求、找問題,助力打通產業發展的重要節點”“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更多聚焦國家及地方發展的重大需求來開展研究”“要將理論研究與實際需求相結合,真正服務地方發展”……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張志偉、華中科技大學電子信息與通信學院教授尹海帆等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青年科學家百城行”走進淄博暨山東省高層次青年人才淄博對接交流會上,不約而同提出,青年科技工作者要以地方發展、產業發展需求為科研導向,確保科研成果有效落地,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實際產品。
“此次比賽讓我萌生了投身芯片相關領域的想法,愿為國產芯片的發展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逐夢杯”中國青年芯片科技創新競賽中,智能芯片開源軟件賽道一等獎獲獎選手樂仁華在頒獎儀式上激動不已。他的獲獎感言,代表了許多參賽者的心聲。胸懷被科技點燃的青春夢想,圍繞“國之大者”,一批批科技青年、科技少年正肩負新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在激情奮斗中綻放青春光芒。
生動的片段、精彩的思辨、激烈的比拼,都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奮進的姿態,共同繪就中青科協引領青年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嶄新畫卷。
五年來,中青科協組織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助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發揮“創新尖兵”作用,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在深化國際科技合作中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圍繞芯片開發和集成電路領域,聯合中國科協、科技部、工信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舉辦“逐夢杯”中國青年芯片科技創新大賽,累計515個團隊報名參賽;圍繞激光領域,聯合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開展“青科杯”激光賽,征集項目120多個;圍繞新能源領域,發布國家能源集團產業領域重大科學技術需求;圍繞種業領域,組織農業、生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青年科技工作者開展實地調研和學術研討;
圍繞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實施“青年科學家百城行”項目,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關鍵核心領域為重點,示范、帶動各層級開展專項活動100余場,3000余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參與,促成科技項目簽約200余項,總金額超3億元,助力“政產學研用”精準對接;
圍繞“一帶一路”、東北振興、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協助舉辦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青年科技大會、吉林海歸人才創新創業交流會、廣東“百萬青年看祖國·千名博士神州行”學習交流、江蘇青年科技工作者專題協商座談會等活動,組織青年科技工作者建言獻策;圍繞助力鄉村振興,組建“青科專家服務團”,舉辦“農村致富大講堂”;積極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面向世界傳播中國科技創新“好聲音”。
牢記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初心,篤定奮斗目標、站穩人民立場,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建設科技強國的使命擔當。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奮斗在科技一線和國際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人民實際需要,奮力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賽道上奮力拼搏。
搭建平臺、強化托舉
助力青年科技工作者
成長成才、創新創造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大力支持、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作為黨聯系青年科技人才的橋梁紐帶,培育一大批青年科技創新的領軍人才和國家戰略人才儲備力量,是時代給予中青科協的重大命題。
2024年12月,花城廣州。第三屆鐘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發布主題活動氣氛隆重、熱烈。
“鐘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自設立以來已評選三屆,累計遴選30名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優秀青年人才,始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賦能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社會影響日益擴大。
五年來,中青科協搭建推優舉薦平臺,廣泛“選”才,助力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成才、創新創造。除“鐘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之外,中青科協還聯合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舉辦第二屆中國科技青年論壇,發動500余名青年科技人才參加;舉薦100余名青年科技人才申報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等。
2024年6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要突出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對他們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導、熱忱關懷,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建設規模宏大、本領高強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對于建成科技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當前,我國青年科技人才的職業生涯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高度契合,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民族復興,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使命光榮、責無旁貸。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已經成為共識。
五年來,中青科協廣泛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悉心“育”才。以中青科協成立30周年為契機,組織化實施“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日”全國活動月,牽動各級青科協開展活動2200余場,帶動青年科技工作者8萬余人,線上線下覆蓋內地及港澳、華裔青少年共600余萬人;聚焦基礎科學、工程制造、電子信息、材料科學、環境能源等前沿領域開展學術交流,挖掘、凝聚、服務一批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和科創項目。
五年來,中青科協致力于搭建成果轉化平臺,精準“用”才。先后聯合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地方政府、省級團委等,建立8個“中國青年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助力“政產學研用”精準對接;建立“青年科技成果直通車”綜合服務平臺,累計更新科技創新動態近萬條,年均訪問量超10萬次,每年促成科技轉化項目100余項。
五年來,中青科協堅實搭建服務保障平臺,深入實施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行動,廣泛開展“我為青年辦實事”“海歸人才創新創業周”“海聚英才”圓桌派等活動,牽動各級青科協積極爭取黨政支持、整合社會資源,不斷強化青年科技人才的職業早期支持、生活保障服務和身心健康關愛,全面“護”才。
向下延伸,一批批青年科技人才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嶄露頭角、綻放光芒;向上伸展,一批批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賦能托舉中走向成熟、大放異彩,置身科技自立自強的最前沿奮勇向前、努力拼搏。
發揮優勢、投身科普
“科技強國 奮斗有我”的種子
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五年來,中青科協發揮優勢、投身科普,打造青少年科普陣地,培育創新文化,廣泛深入傳播科學家精神,讓“科技強國 奮斗有我”的種子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聚合青春能量,共筑未來篇章。2024年11月16日,科技青年風采薈上,12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從來自全國各地、不同領域的3500余名選手中脫穎而出,在舞臺之上充分展示自我風采、積極建言獻策,在一場科技交流的盛宴當中積蓄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前行動力。
遴選全國宣講團成員近200名,帶動各領域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開展科普宣講近千場,線上線下覆蓋300余萬人次青少年,“科技之光青年講堂”百千萬計劃持續推進,充分彰顯科學的魅力、創新的活力、求索的動力。
依托全國青聯,組織各級青聯委員、青科協會員赴3100余個“希望小屋”開展科普、培訓等服務1萬余次。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參與熱情,讓所到之處的每間“希望小屋”充滿希望。
制作“Hey Tech”系列融媒體節目,組織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分享講述,海外傳播量近53萬次;發布《讓科技之光點亮強國夢想》微電影、《“星”火相傳》情景劇等線上文化產品30多部,累計傳播量超200萬次。
開展“致敬最閃亮的星”系列報告活動,面向廣大青少年講好老一輩科學家科技報國故事。前輩引領,傳承精神;面向未來,凝心聚力。
夯實基礎、健全機制
全面提升中青科協組織力
影響力、服務力
2024年1月,中國科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在京召開,審議批準接收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為團體會員。
2024年12月,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聯合印發《新時代新征程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發展規劃(2024—2035年)》,從思想引領、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科學普及、組織建設等方面設計10個專項,進一步明確中青科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點任務。
五年來,中青科協不斷完善頂層設計,擴大組織覆蓋,拓展外部資源,健全工作機制。以青春之力,賦能科技進步;與青年科技工作者同行,助青年科技工作者建功。
截至2024年底,中青科協在全國范圍內推動建成省級青科協34個,覆蓋30個省份,市級青科協17個,行業系統青科協6個,并逐步向區縣、高等院校、研究所、實驗室等延伸,累計吸納青年科技人才超過15萬人。在青海、陜西等西部省份,在安徽、浙江等東部省份,各省級青科協聚智賦能,為青年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組織、引領青年科技工作者奮楫爭先,將青春的汗水揮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大進程中。
依托共青團青年科技人才工作機制,中青科協建立完善“青科獎”“青科創”“青科賽”“青科普”四大品牌體系,持續完善協會組織架構和管理制度,中青科協在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中的認可度顯著增強。
回望來路,步履堅定;展望前程,信心百倍。今年,“十四五”規劃迎來收官,“十五五”規劃將謀篇布局。此時,距離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只有10年,中國處在重要發展節點上。
新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新時代呼喚青年科技工作者挺膺擔當。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面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面對黨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新一屆中青科協理事會必將繼續堅定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自覺和服務大局的行動自覺,進一步增強做好新時代青科協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
新時代同心逐夢,新征程凱歌以行。未來十年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十年,中青科協作為黨聯系青年科技人才的橋梁紐帶,必將以落實中青科協《新時代新征程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發展規劃(2024—2035年)》為抓手,肩負“凝聚青年”的政治責任,抓牢“服務大局”的工作主線,發揮“橋梁紐帶”的組織優勢,履行“科學普及”的重要職能,踐行“建強組織”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激發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澎湃力量。
來源 | 共青團中央
本期編輯 | 左左
一審一校 | 賴小小
二審二校 | 沈莉
三審三校 | 阿吾木牛
微博 | @涼山共青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