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慈禧太后向列強宣戰,結果導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她只得倉皇逃走。
第二年,清朝與列強達成《辛丑條約》,除了一如既往地割地賠款之外,列強還要求清朝派皇室人員到德國就駐華公使克林德被殺一事道歉。
慈禧太后迫于壓力,便任命載灃為頭等專使大使,奔赴德國道歉,打破了“皇室成員不得出洋”的慣例。
載灃來到德國之后,德方要求他向德皇行跪拜禮,他認為這樣有辱身份,便斷然拒絕。
幾經交涉,德方同意了載灃只行鞠躬禮,德皇則離座相迎的要求,這件事傳回國內,大家都對他稱贊有加,慈禧太后更是對他刮目相看。
此次赴德,載灃的目的可不僅僅是道歉,還是為了取經,畢竟德國是世界性強國,有許多經驗值得清朝借鑒。
為此,載灃專門與德國威廉·亨利親王進行了會談,亨利親王告訴他說:
欲使皇室強盛,必先集中兵權;欲使國家富強,必須重視武備。
載灃深以為然,便把加強中央集權、發展軍事作為重振清朝的靈丹妙藥,一直牢記在心。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臨終前立載灃之子溥儀為帝,載灃為攝政王。
因溥儀太小,故而實際執政者是載灃,載灃一上臺就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而他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除掉袁世凱,但最終沒能成功。
載灃為何要除掉袁世凱呢,這事還得從遠處說起。
01
我們都知道,慈禧太后最寵信的大臣是榮祿,而榮祿之后則是慶親王弈劻,也就是以辦賣國外交和賣官鬻爵而聞名的那位。
與榮祿相比,奕劻更加左右逢源,他在朝中黨羽眾多,與洋人的關系也很好,這種關系是他在庚子議和時建立的,他通過出賣清朝利益,換取了洋人對他的支持,使他在清朝的地位得以穩固。
庚子事件之后,慈禧太后對奕劻的態度有所轉變,據一位皇室成員說,慈禧太后對奕劻既擔心又依賴,不但不能動奕劻,還得拉攏奕劻,因為只有奕劻能跟洋人說上話。
慈禧太后對奕劻的擔心,倒不是奕劻貪污受賄,大肆撈錢,而是奕劻與袁世凱的特殊關系,她聽說袁世凱為了巴結奕劻,花銀子如流水,就連奕劻家生孩子、死了人等紅白喜事的一切開銷,袁世凱由一應承包了。
在慈禧太后看來,奕劻是位在中樞的領班軍機大臣,袁世凱則是掌握北洋新軍的地方實力派,這兩人勾結在一起,對清朝來說很危險。
說起來,袁世凱的崛起也要得益于慈禧太后的提攜,戊戌變法那會兒,譚嗣同打算讓袁世凱出兵殺掉榮祿,然后到北京來個“圍園殺后”,袁世凱表面上答應,等譚嗣同一走,他就反手就將這事告知榮祿,榮祿急覲見慈禧太后,這才有了戊戌政變。
戊戌政變后,袁世凱開始扶搖直上,一直做到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兵部尚書等職,又授軍機大臣,其恩寵之盛,漢族大臣中也只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少數人可以相比。
慈禧太后原本對袁世凱寄予厚望,但當她聽說袁世凱把大把銀子送給嗜財如命的奕劻,出于本能反應,他認為一向投機的袁世凱,這次肯定沒安好心。
正如慈禧太后所想,奕劻與袁世凱的勾結,就是相互把對方引為援助。
慈禧太后可以容忍奕劻貪財,但決不允許內外勾結,把持軍政大權,所以她決定采取一些行動。
起初,慈禧太后打算直接罷免奕劻,但她的這個想法被軍機大臣瞿鴻禨無意間透露出去了,還被洋人知道了。
洋人一直把奕劻作為在華利益的代言人,自然不允許慈禧太后動奕劻,英國大使首先發難,向慈禧太后施壓。
慈禧太后不敢得罪洋人,死活不承認要罷免奕劻,還把瞿鴻禨當作替罪羊給罷免了。
慈禧太后見奕劻實在動不得,便打算先對付袁世凱,他讓滿族大臣鐵良接任兵部尚書,另調袁世凱為外務部尚書,此舉是為了削弱袁世凱的軍權。
袁世凱嗅覺靈敏,知道慈禧太后要對自己下手,便識趣地把北洋新軍的統帥權交出來。
當然了,袁世凱之所以敢這么做,是因為他即便不是名義上的統帥,也能掌控北洋新軍,畢竟他的心腹遍及新軍各鎮,別人根本指揮不動。
慈禧太后當然明白了,袁世凱對北洋新軍的實際控制能力,不能馬上消除,袁世凱與奕劻的結盟關系,也不能馬上斬斷,便打算徐徐圖之。
02
就在慈禧太后打算進行下一步動作時,她卻病倒了,而且很快就傳來一個更壞的消息:袁世凱打算廢掉光緒帝,擁立奕劻的兒子載振為新帝。
盡管慈禧太后痛恨光緒帝,一直想將其廢掉,但她得知這個以奕劻和袁世凱為主旨的陰謀之后,馬上覺察到厄運即將來臨,這種厄運既是愛新覺羅氏的厄運,也是她的厄運。
慈禧太后便決定馬上做出一些安排,首先她讓奕劻去勘察自己的陵寢,借此將奕劻調開;其次她將北洋新軍段祺瑞的第六鎮調離京城,由她的親信鐵良的第一鎮接防;最后再把奕劻叫回來,立溥儀為帝,載灃為攝政王,又給奕劻世襲罔替的恩惠,以示拉攏。
如此一來,大位既定,江山得以穩固,奕劻也得了好處,自然不會胡來,至于袁世凱,當然是聽奕劻的了。
在安排完這些事之后,慈禧太后就去世了,接下來就是載灃登場了。
載灃看似懦弱,不善言辭,其實內心想法很多,他認定挽救清朝就只能加強中央集權,大力發展軍事,這個想法其實沒錯,因為當時清朝的軍事實力并不算弱,只要載灃能掌握軍權,再實施一系列改革,清朝還是有救的。
因此,載灃一上臺,就與皇族商議說,現在全國包括北洋新軍在內,一共有36鎮兵力,除了京城的禁衛軍、吉林的23鎮和黑龍江的混成協之外,其他省份的新軍幾乎全都是袁世凱的舊部所擴成的,北洋系勢力日益蔓延,大有掌握全國陸軍之勢,實在令人擔憂。
為此,載灃提議先除掉袁世凱,把北洋新軍收回來,奕劻則先不動,多數人表示贊同。
與慈禧太后相比,載灃更恨袁世凱,正是因為袁世凱的出賣,才導致哥哥光緒帝被囚禁,自此失去權力,直至郁郁而終的。
也就是說,載灃與袁世凱既有國仇,也有家恨,可謂不共戴天,必除之而后快。
為了除掉袁世凱,載灃進行了精心策劃,這件事在溥儀《我的前半生》中有記載,說載灃打算借鑒康熙擒鰲拜的案例,參與計劃的還有恭親王溥偉,溥偉有一把道光帝賜給他祖父的寶刀,被很多人當作尚方寶劍來看待,溥偉就打算用這把刀殺掉袁世凱。
但是,在計劃將要實施的時候,載灃卻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首先是奕劻,他對載灃說,殺袁世凱容易,但如果北洋新軍造反,該怎么辦?
奕劻一句話就震得載灃啞口無言,載灃因此非常泄氣,但依然不打算放棄,便找張之洞等人秘密商議,哪知道張之洞也反對,還說現在是國喪期間,不宜誅殺舊臣!
此后,載灃又與許多大臣進行了商議,發現支持他的人有,但反對者更多,這讓他十分猶豫。
就在載灃猶豫的時候,消息傳到袁世凱耳朵里了,袁世凱為了保命,便跑到天津躲了起來。
為什么有這么多人反對載灃殺袁世凱,難道他們不知道袁世凱的危害嗎?
這些人當然知道了,但他們都被袁世凱給收買了。
原來,早在慈禧太后打算對付袁世凱的時候,袁世凱就四處活動,往外大把花銀子,從而消除了敵對勢力,這些敵對勢力不光是以前的維新派和帝黨人物,還有那些反對奕劻和袁世凱、并借助倒袁而收攏軍權之人。
也就是說,殺袁世凱和保袁世凱,已經不是什么維新派與守舊派,或者帝黨與后黨之爭了,更不是什么滿漢之爭,而是兩伙親貴之爭,一伙是圍繞在載灃身邊的那群人,另一伙則是圍繞在奕劻身邊那群人。
很顯然,這是兩個新的派別,是慈禧太后去世后清朝政治格局的一大變化,袁世凱適時借助這種變化來保護自己,實在是聰明。
03
這么多人反對殺袁世凱,載灃有些遲疑,但還想再努力一下,于是他給第四鎮統制吳鳳嶺、第六鎮統制趙國賢發去密電,咨詢二人意見。
載灃之所以問這兩個人,其實是在試探,結果得到的答復卻是,袁世凱在北洋軍羽翼已成,勢力遍及各鎮,如操之過急,恐畫虎不成反類犬,不如先將其免職。
載灃聞言,徹底喪失信心,不再提殺袁世凱之事,而是將袁世凱免職,袁世凱便回老家洹上村以釣魚為樂,韜光養晦,坐觀風云變幻。
實際上,袁世凱免不免職,對他來說影響并不是太大,因為北洋新軍依然掌握在他手里,他離開朝堂,從某些方面來說,反而是好事,可以讓他暫避鋒芒,保存實力。
溥儀認為,載灃最大的失敗就在于沒殺袁世凱,因為不殺袁世凱,引起了一系列問題,讓清朝變得無藥可救,并且后來給清朝致命一擊的,也是袁世凱。
按照載灃的計劃,他首先要殺掉袁世凱,徹底掌控北洋新軍,然后實施改革,以挽救清朝。
結果,載灃在第一步上就受挫了,這就導致他后面的一系列改革,都是徒勞無益的。
1909年12月,在誅殺袁世凱失敗之后,載灃馬上著手進行軍事改革。
八國聯軍入北京之后,京城的巡邏和護衛都是由北洋新軍負責的,這讓載灃十分不安,便決定成立了一支禁衛軍。
很快,禁衛軍就成立了,人數達到1.2萬人,主要從八旗選拔及從各地挑選的青壯年組成,并配備了新式武器,實力還是不錯的,但因為經費有限,導致人數太少,只能勉強保護皇室安全。
為了解決禁衛軍人數少的問題,載灃又將京畿附近幾個省份的新軍劃歸中央直轄,但實際上這是毫無用處的,因為他管不了北洋新軍,由各地督撫直接掌握的新軍,他也管不了。
自太平天國運動以來,地方督撫權力太大,掌握著地方的軍權、財權和人事權,這是慈禧太后都無可奈何的事情,載灃怎么可能用一道詔書就能改變呢?
1909年,載灃進一步收權,他自任為陸海軍大元帥,并下令將軍諮處從陸軍部獨立出來,直接對皇帝負責,這么做是為了加強對陸軍的控制。
緊接著,載灃又大力重用滿人,讓載澤、毓朗、善耆等人執掌訓練新軍事宜,并任命鐵良、鳳山為江寧、廣州將軍,蔭昌為陸軍大臣,這么做是為了繼續滲透新軍,與地方搶奪軍權,但也只是鉆了幾個空子而已,起不到什么大作用。
為了削弱北洋軍事集團的實力,載灃又罷免奕劻管理陸軍事務部的權力,同時免去袁世凱心腹段祺瑞的四項職務,改為第六鎮統制官,次年又遠調江北提督。
載灃又認為,袁世凱不是心腹多嗎,那就把他們都調走,改由留日軍官接替。
為此,載灃將留日歸來的良弼任命為禁衛軍步隊第一協統領官,以此作為開端,他將大量留日軍官安插進北洋新軍。
但是,載灃的這一做法,很快就引起了北洋將士、國內軍事學堂畢業生以及舊式官兵的集體不滿,畢竟蛋糕只有那么大,留日軍官來了,他們就沒有位置了。
當然了,袁世凱也不會坐視不管,在他的操控下,北洋新軍爆發了多次兵變,載灃無奈之下只得撤回留日軍官。
經過這件事,載灃充分認識到,袁世凱樹大根深,他削弱、分化北洋勢力的圖謀無法實施,反而使得北洋軍事集團的內部凝聚力加強。
更讓載灃傷神的是,他對地方督撫的削權也遭受失敗,主要原因是督撫們反應太激烈,甚至不惜與朝廷爆發沖突。
如此一來,地方督撫的權力反而增加了,且獨立傾向更加嚴重,清廷的權威則進一步下降。
眼看對陸軍的改革遭受挫折,載灃便開始重點建設海軍,為此他任命載洵為海軍部大臣,與薩鎮冰等人一起重建海軍,并奔赴歐洲考察,購買了大量軍艦,極大加強了清朝海軍實力。
事實上,自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之后,清朝很快就開始重建海軍,到載灃執政時,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了。
載灃在前人的基礎上,加大力度建設海軍,不但購買了軍艦和武器,還修建了許多軍港,培養了大量海軍人才,將清朝海軍帶入現代化先進行列。
對于袁世凱來說,海軍當然是他觸及不到的,不過海軍的主要作用是對抗列強,對于清朝的內政而言,陸軍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此海軍的壯大無法對袁世凱日后的陰謀活動造成影響,反而為他所用。
04
載灃在軍事上的一系列改革,目的就是加強中央集權,消除袁世凱的影響,但他顯然失敗了,沒有強大的軍權作為支撐,其他改革也都是白費。
就拿立憲來說,慈禧太后還在世時,迫于立憲派的壓力,他計劃進行預備立憲,這其實是挽救清朝的一個好辦法,因為許多督撫也是支持立憲的,而督撫與洋人關系密切,這樣清朝就能取得強有力的支持,對革命黨來說則是巨大的打擊。
載灃執政之后,也知道立憲的好處,但同時也知道立憲的壞處,那就是皇族將失去權力,他不愿意看到這件事發生,所以他在立憲的同時,把皇族安插到內閣,這樣權力依然是皇室的。
這么做行不行呢?
當然不行了,因為立憲派對滿清皇族不信任,他們認為要想挽救清朝,就必須群策群力,從而起到改良清朝的作用。
如果讓皇族繼續把持決策權,那跟以前的封建專制有什么區別,還談什么改良?
想要把皇族內閣延續下去,載灃唯一的辦法就是掌握絕對軍權,可惜他沒有,所以原本可以維護清朝的立憲派,此時就倒向了革命派。
因為沒有軍權,載灃的改革步履維艱,便打算轉而尋求列強的支持,于是下令把鐵路收歸國有,然后轉賣給列強,結果引發了轟轟烈烈地保路運動。
載灃決定鎮壓保路運動,卻無兵可派,只能讓湖北新軍去四川,結果革命黨趁武昌空虛,發起了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就此爆發。
為了鎮壓武昌起義,載灃只得讓蔭昌率領北洋新軍南下,但蔭昌根本無法調動北洋新軍,結果只能是屢戰屢敗。
恰在此時,列強開始審視清朝局勢,認為想要確保在華利益,扶持最具權勢的袁世凱無疑是個絕佳選擇,便開始向清廷施壓,還大造聲勢,叫嚷“非袁莫屬”,“非袁則亡”。
這個時候,奕劻等支持袁世凱的人也趁機搞事情,要求載灃馬上啟用袁世凱,還說只有袁世凱能平亂,載灃只得派人去見袁世凱。
袁世凱得知消息后,表面上穩坐釣魚臺,實則開始暗中謀劃,當載灃派人去請他的時候,他趁機提出六項要求,要求獨掌北洋軍權,朝廷不得過問。
載灃當然不同意了,但為了安撫袁世凱,便表示袁世凱可以湖廣總督的身份當蔭昌的副手,袁世凱不置可否。
很快,新軍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就上書載灃,要求載灃立即召開國會,由袁世凱組閣,否則就出兵北京,并調集軍隊準備進入通州、南苑一帶。
載灃得知消息后大驚失色,一度打算逃離京城,但被人攔下。
事到如今,載灃很后悔當初沒有殺掉袁世凱,如果殺了袁世凱,北洋新軍將群龍無首,即便不自行瓦解,他也有機可乘,總比現在被袁世凱威脅要強。
要怪就只怪載灃瞻前顧后,太過猶豫,被保袁派給嚇住了,結果錯失良機,留下巨大隱患。
很快,載灃就召開了一次皇族會議,與會者一致認為,有能力平亂的只有袁世凱,“不用袁世凱指日可亡、如用袁世凱或不亡”,載灃便不再猶豫,啟用袁世凱并同意其六項要求。
如此一來,袁世凱就掌握了絕對權力,為了進一步奪權,他用革命黨嚇唬載灃,又與革命黨聯系密切,兩頭忽悠。
隨著袁世凱的重新崛起,載灃自知滿清皇族大勢已去,便解散皇族內閣,辭去攝政王職務,由袁世凱擔任內閣總理并組閣。
在與革命黨談妥條件后,袁世凱又上演了一出逼宮大戲,讓隆裕太后同意溥儀退位,清朝就此滅亡。
溥儀長大之后,在回憶父親載灃的時候,說載灃最大的失敗就在于沒有殺掉袁世凱,導致其三年執政,始終處在袁世凱的掣肘之下,直至失敗,最后還沒袁世凱給反戈一擊,把清朝給滅亡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