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戰略引領下,由中國能建葛洲壩一公司承建的云南盈江光伏EPC總承包項目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核心,創新采用手持式旋挖鉆機鉆孔+人工陶挖渣土組合施工工藝,成為破解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的一把鑰匙,成功實現清潔能源建設與茶園生態保護的有機融合,為山地光伏工程樹立了綠色標桿。
技術創新,微型機械與人工智慧的雙重革新
針對茶園地形復雜、生態敏感的特點,項目團隊摒棄傳統大型機械,引入手持式旋挖鉆機。該設備重量輕至80kg,鉆頭直徑可調(150-300mm),通過高頻振動與旋轉雙模驅動,精準穿透土層,單孔作業時間僅需15-20分鐘,較傳統沖擊鉆效率提升3倍以上。 施工中采取“點狀開挖”策略,每個樁基開挖面積控制在0.3㎡以內,配合人工掏挖渣土技術,無需進行地表植被清理,避免機械碾壓造成的土壤板結。據項目開工統計,地表植被破壞率降低95%。
生態保護,三維立體守護茶山生命線
大氣污染趨零化,項目采用手持旋挖鉆機并以柴油驅動,作業噪音低于65分貝。輔以“霧炮抑塵”系統,施工現場PM2.5濃度穩定在35μg/m3以下,遠低于傳統工法120μg/m3的水平,實現了“施工不見塵”的良好施工環境。
水土流失精準防控,項目創新應用“階梯式截水溝+生態袋護坡”技術,在坡面設置階梯式排水溝,對電纜溝槽采用編織袋覆土種植植被的方式。施工期水土流失量由行業平均的500t/km2·a降至80t/km2·a,雨水徑流截留率達85%,有效保護下游茶園灌溉水系。
茶園生態系統微干預,項目通過GIS系統標記古茶樹位置,設置10m緩沖保護區;微樁施工對現場植被無影響,實現了“光伏藍”與“生態綠”的和諧共生。
社會效益,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
項目深度融合茶光互補模式,通過將光伏板距地高度提升,在茶樹冠層上方形成"黃金漫射光區",精準契合茶樹"喜光怕曬、喜濕怕澇"的生長特性。
監測表明,提升高度設置使茶園直射光減少40%,散射光占比提升至60%,促使茶氨酸含量增加15%-20%,游離氨基酸總量提高12%,顯著提升茶葉的鮮爽度與商品價值。同時,光伏板形成的"微型氣候調節系統"將使茶園抗旱保墑能力提升35%,病蟲害發生率下降20%。將使土地效能倍增,顯著提升茶園產茶量,優化當地產業結構,促進鄉村振興。
行業引領,可復制的生態工法體系
項目形成了《山地光伏生態施工技術標準》等3項企業工法,該標準整合了土建工程、安裝工程、環保措施等全流程規范。其中“微型旋挖精準成孔技術”,通過優化鉆頭參數和智能控制系統,實現低凈空環境下高效成孔,該技術可降低施工成本20%,縮短工期15%。
盈江光伏項目以科技匠心守護綠水青山,用創新工法書寫“茶光共生”新篇章。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貢獻綠色能源新力量。(圖片由楊燦授權發布)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