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林健
2025年上海國際車展于日前開幕,一汽-大眾攜前瞻的技術成果、強大的商品陣容以及全新的品牌面貌實力亮相。其中,大眾品牌全球首款CMP平臺純電概念車ID. AURA成為全場焦點,全面煥新的全新攬境也成為流量新星。
此外,全新探岳L與攬巡領銜的SUV家族,由全新一代邁騰、速騰、高爾夫GTI等明星車型組成的轎車家族,以及ID.家族,全矩陣展現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強大的商品陣容。
加速轉型之際,一汽-大眾不忘對品質的堅守。一汽-大眾(商務)副總經理,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吳迎凱還與上汽大眾銷售公司總經理傅強攜手登臺,“南北大眾”強強聯合,將“雙終身”質保政策推廣至兩品牌全燃油SUV車型,彰顯品質實力與自信。
從商品戰略轉型到CMP概念車創新,從智慧座艙技術突破到品質服務升級,一汽-大眾正以“德國工業體系×中國創新速度”的獨特公式,在智能電動化浪潮中搶占制高點,在恪守品質的同時發揮創新優勢。
憑技術謀自立
在全球汽車產業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一汽-大眾正以智能電動技術創新謀定未來。
此次上海車展上眾多最新電動化車型,就是一汽-大眾技術自立的最新成果。此前連續多年,一汽-大眾在“三電兩智”(電機、電控、電池;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核心技術領域的百億級投入,已經帶來積極回報。
例如,一汽-大眾引入的全新CMP電動平臺開發周期比傳統流程縮短30%,實現40%成本優化;CEA電子電氣架構將控制單元減少30%,運算性能與安全性同步提升。這種“德國嚴謹+中國速度”的協同創新模式,正在改寫合資車企技術研發的固有范式。
ID. AURA概念車就是一汽-大眾技術自立的一個縮影。
作為大眾品牌首款基于CMP平臺和CEA架構的概念車,它專為中國年輕家庭設計,集流線型空氣動力學車身、極簡主義內飾和領先智能科技于一身。CMP平臺與CEA架構的協同,實現了從研發到上市速度提升30%的“中國速度”,彰顯了一汽-大眾“中國需求-本土開發-全球復用”的閉環創新能力。
一汽-大眾全自研的“舒感智域座艙HI Space”也是合資品牌在智能座艙領域的重大突破。其“人性舒感體驗”與“智慧互動創新”雙維設計理念,打破了合資車在智能化方面保守的刻板印象。電動對開車門、真零重力座椅、智能投影大燈等創新配置,更是一汽-大眾在用戶體驗上的大膽嘗試。
謀求技術自立,是一汽-大眾對電動化轉型的答案。結合一汽-大眾自研技術驗證平臺的建立,這家合資車企正從單純的“技術引進者”轉變為“共同開發者”甚至“主導者”。
靠品質談未來
在憑技術謀自立的同時,一汽-大眾并未忽視當下市場競爭的殘酷性。通過品質服務升級、新車型投放和差異化政策創新,一汽-大眾正構建起堅實的市場防御體系,為長遠轉型提供堅實、穩定的發展基礎。
只有可靠的產品,才能從一汽-大眾“出廠”:沖壓工藝采用六序成型和8100噸壓機,精度達人類發絲直徑十分之一;焊裝自動化率85%以上,激光焊強度比普通點焊提升30%;涂裝空腔防護覆蓋率超行業標準30%;總裝車身匹配精度±0.5mm。品質苛求達到“毫米之隙”。
精于制造和品質,造就了一汽-大眾汽車產品可靠的品質和極致的安全。如底盤零部件確保最差零件能經受最激烈駕駛者15年或30萬公里考驗,高溫、高濕、高鹽等惡劣氣候條件下的試驗遠超國標,安全碰撞試驗頻次遠超其他品牌等······
這也給了一汽-大眾足夠的自信,推出顛覆行業的質保服務。
2025年,一汽-大眾推出“雙終身”質保政策(整車終身質保+原裝備件終身質保)。與競品相比,其核心優勢在于:不限年行駛里程、覆蓋事故更換備件、全系燃油SUV適用。按照擁車15年計算,可為用戶節省1萬-5萬元維修成本,同時提升約2%的殘值率。
“雙終身”質保不同于部分品牌的“偽終身”政策,而是為車主兜底的零套路政策。“不限年限、不限里程、全國聯保、事故備件同樣兜底”,讓用戶用車安全無憂。這還是全行業首個覆蓋全系燃油SUV的“雙終身”承諾,從旗艦攬境到入門探歌,用戶無需為“車型等級”妥協權益。
這一政策背后的邏輯值得玩味——在行業普遍“卷價格”的背景下,一汽-大眾選擇“卷品質卷服務”,將德系制造的質量自信轉化為用戶可感知的實際利益。這種差異化競爭策略不僅增強了現有客戶黏性,也為品牌在激烈的價格戰中開辟了新的價值維度。
“雙終身”質保政策對用戶唾手可得。一汽-大眾服務網絡覆蓋全國890家授權經銷商,并連續18次榮獲中國汽車金扳手獎的紀錄,技術經理10年以上經驗占比高達60%。這種經驗積淀是短期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靠變革贏發展
站在行業視角審視,一汽-大眾在技術創新和品質保障層面的努力,體現了其對汽車產業變革本質的深刻理解,也是中德汽車產業精密合作的典范之作。
成立34年來,一汽-大眾既秉持原汁原味的德系品質,也依托對中國市場的深刻洞察,實現了智能電動技術的自立自強、創新突破,加速智能電動轉型升級;中德雙方“雙引擎”協作帶來的1+1>2的更多可能,彰顯“德國工業體系×中國創新速度=產業變革加速度”價值。
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之際,中德汽車產業合作歷久彌新,戰略合作也迎來共創共贏新高度。今年3月,中國一汽與大眾汽車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秉承“在中國,為中國”戰略,共同確定一汽-大眾新車型規劃,進一步豐富一汽-大眾的商品陣容。
自2026年起,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將在“油電混共進”、“油電混全智”策略的基礎上在多個細分市場新增10款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的全新車型,包括5款純電動車型、2款插電式混動車型、2款增程式車型及1款燃油車型,以全面滿足不同用戶的多樣化需求。
在這其中,一汽-大眾不僅將深度參與本土化商品定義及商品研發,承擔更多的開發責任。在混動動力總成的合作開發過程中,一汽-大眾還將發揮主導作用。通過這種方式,一汽-大眾真正實現了向中國市場、中國技術、中國主導的轉變。
此外,從“工程師導向”到“用戶導向”的轉變也清晰可見。無論是智慧座艙的人性化設計,還是“雙終身”質保的客戶利益優先,都表明一汽-大眾正在將嚴謹的德國工藝與中國市場的用戶體驗需求深度融合,重新定義“德系品質”的當代內涵。
在眾多轉變之中,一汽-大眾已經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轉型路徑——不是簡單跟隨新勢力車企的玩法,而是充分發揮自身在制造工藝、質量管控、服務體系等方面的傳統優勢,同時積極吸收互聯網思維和用戶運營理念,走出一條差異化轉型之路。
借助上海車展,一汽-大眾向行業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在智能電動化浪潮中,傳統車企尤其是頭部合資品牌,依然擁有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正重新定義新汽車時代的合資品牌價值,為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一種值得借鑒的發展范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