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堿堿湖”,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提起鳴鐘村,大概大家都有所耳聞。
今年60歲的張德壽是家族第六代羊皮筏子制作傳承人,是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也是見證“堿堿湖”變遷的親歷者。“我們村是80年代北長灘的移民搬遷點,那時大家都叫這里‘堿堿湖’——一片沙漠中的鹽堿地,沙堆當床,醒來時人都快被沙子埋了。剛移民來時,全村只有6戶人家,真正是“沙子吹著跑,地上不長草”,根本沒法生存。”張德壽笑著說。如今,村子早已擺脫人多地少、物資匱乏的困境,他也不再依賴制作羊皮筏子養家糊口。
勤勞的人們在這片臨黃河的鹽堿地上扎下根來,鋪路、植樹、扎草方格治沙……昔日的鹽堿地逐漸煥發生機。張德壽擺弄著手中的羊皮筏子,仿佛在與過去的苦日子告別。
如今的鳴鐘村,瓦房變民宿,稻田成風景。張德壽告訴記者:“20世紀90年代,政策扶持讓大家看到了希望。土路修成水泥路,土坯房變成磚瓦房,路通了,車進來了。”村民們還自發探索致富新路——發展水稻種植、搭建溫棚種植果蔬,讓“千里良田十萬畝,鮮桃美果更喜人”的愿景成為現實。
如今的鳴鐘村,244戶800人在這里安居樂業,2300多畝耕地煥發活力。筆直的柏油馬路穿村而過,“星空在野”民宿、“扯沫茶飲”“丹家小院”等特色農家樂讓村子里充滿煙火氣,瓦房變身網紅民宿,稻田變成旅游風景。
近年來,鳴鐘村按照“田園特色、鄉土風情、宜居宜業”發展理念,全力打造鄉村旅游產業。不僅實施人居環境整治、改造農宅圍墻、完善旅游基礎設施,還精心修剪間伐500余畝果園,構建起集研學體驗、餐飲住宿、游覽采摘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生態。曾經的荒涼村落,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發展旅游業后,不少企業入駐,村民就業機會多了,村容村貌也煥然一新。現在大家都舍不得離開村子!”村干部劉得洋的話語中,滿是自豪與欣慰。
來源:中衛市新聞傳媒中心
馬上發布信息
(聲明:“中衛天天網”微信公眾號除原創內容外,其余來源于網絡。若有來源標注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更正或刪除。)
關注“中衛天天網”同城信息免費發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