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 圖源:新華社
縱覽新聞首席評論員 任凱
先說兩個場景。在課堂上,一位同學剛發完言,一旁的學生突然冒出一個“6”,引得哄堂大笑,其他同學紛紛附和,本來正常的課堂秩序就這樣被打亂了。在課間,幾個學生圍在一起做游戲,邊玩邊一口一個“你個老6”“你才是老6”。“6”在中文語境中象征著吉祥如意、幸福、安康,比如“六六大順”,在民間帶有“六”的日子一般都視為吉日,人們選擇在這一天嫁娶、喬遷、出遠門。
現在,“你個老6”成了未成年人流行的網絡戲謔語,“丸辣”“細狗”“弱雞”“奧利給”這些網梗、黑話不明所以,讓人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有的表達隱晦、含沙射影,有的充斥著低俗、惡俗不良趣味。
這些網梗有幾個共同特征,比如語言極簡、含義模糊、音形義不規范使用、格調不高、隱晦無聊。許多黑話爛梗只是簡單地追求搞笑、獵奇,語言干癟、詞匯貧乏,毫無營養和美感可言。極簡化的網絡黑話表面看輕松便捷、提高了表達效率,也更能調動情感,引發共鳴,給特定群體帶去情緒價值,但語言和表達的簡化,也反映出思維復雜性的簡化。
有哲學家說過,“詞語的世界就是你眼中的世界”,看到祖國的壯美河山,古人會說:“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長期浸淫在黑話網梗中人只能是三句不離口的“YYDS”“絕絕子”,語言的儲備不足,反映的是大腦空空、胸無點墨。頻繁使用網絡黑話破壞的不僅是未成年人語言表達的完整度和豐富度,更是對他們思維方式、人文素養的侵蝕。
一些未成年人認為用黑話爛梗交流就是潮流、時髦,別人用你不用,就顯得落伍了。還有人會認為,不說黑話爛梗就“不合群”,會遭到同齡人的排斥。某種程度上,網絡黑話是部分群體實現群體認同的途徑之一,是達成共識、產生共情的基礎,承載著集體記憶,能夠增強內部聯系。
未成年人接受新鮮事物速度快,但心智上還不成熟,缺乏判斷力。黑話爛梗天然具有把一切表達娛樂化、極端化、低俗化的傾向,如“茶”“媛”等,黑化一切、解構一切,把惡俗當幽默、把網暴當個性、把悲劇當消遣。去年10月,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印發通知,部署開展“清朗·規范網絡語言文字使用”專項行動,聚焦部分網站平臺在熱搜榜單、首頁首屏、發現精選等重點環節呈現的語言文字不規范、不文明現象,重點整治歪曲音、形、義,編造網絡黑話爛梗,濫用隱晦表達等突出問題。
治理網絡黑話爛梗,守護“有話好好說”的環境,有賴于相關部門的日常監管與專項整治行動,更重要的是壓實平臺責任,呼喚平臺自身的價值選擇,克制流量沖動,多些責任擔當。比如,加強“人機協同”的把關機制,不給那些有明顯歧義、刻意歪曲音、形、義詞語流通傳播的渠道。又如,不要給爛梗推流,別把“爛點當看點”,將熱搜熱榜、首頁首屏等重要點位留給真正有價值有營養的內容。
需要認識到,清理黑話爛梗是一項長期工作,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涉及政府、社會、企業、家庭等方方面面。黑話爛梗的產生、傳播、流行、變異具有隱匿性、周期性、復雜性等特征,一波銷聲匿跡,一波又可能卷土重來,按下葫蘆浮起瓢。
掃除黑話爛梗也不意味著對網絡流行語“一刀切”,也不意味著限制語言表達與創新。那些能夠創造社會價值、經得住時間沉淀的語言創新,才是正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