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60年5月22日下午1時30分,閻錫山在臺大醫院去世。
昔日意氣風發,位高權重的山西王孤苦伶仃,客死他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遙望著永遠也歸不去的山西老家,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閻錫山去世之后,臺灣的國民黨將領都前來吊唁,就連蔣介石也冰釋前嫌,用一塊兒“愴懷老勛”的匾額以表哀悼。
可看似“愴懷”,實則暗喜,他和閻錫山一向不和,多年來爭斗頗多,到達臺灣之后更是對閻錫山處處提防,暗中架空已經失地丟兵的“山西王”,如今他離世,也算解了自己的心結。
閻錫山潰逃臺灣之后,就被蔣介石架空,晚年一直獨來獨往,與世隔絕,所以雖然追悼會來了不少人,但實際入葬之時除了親友和少數親信,再無其他人出席。
他的陪葬品也只有一支鋼筆和一把剪刀,如此落寞之景也算應了他遺囑中所說的葬禮“一切從簡”。
死后閻錫山葬于陽明山,墓園中三塊碑道盡了他的一生。
第一塊碑上刻的“同盟會員中國國民黨黨員閻錫山”是他前半生參加革命的寫照。
第二塊碑上所刻“中”字是他做人做事的原則,也就是不偏不倚,情理兼顧,不過不及,在政治上也就體現為他的搖擺不定,左右逢源。
第三塊碑上的“種能”是他的哲學思考,也是他所信奉的宇宙觀。
山西王起起落落的一生
回望閻錫山的一生,可算是曲折激蕩,起起落落,巔峰時期稱霸一方,潰敗時身居山野,孤立無援。
而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他扶持袁世凱稱帝,協助蔣介石。
但是統治山西期間又發展經濟、教育、民生,讓山西人民在亂世中得以生存,也算是美事一樁。
總之他有功有過,也算是個傳奇人物。
閻錫山原名閆萬喜,1883年出生于山西省五臺縣。
當時正處于清政府統治的末年,可謂是外患不停,內憂不止,清政府的統治也岌岌可危,走向末日。
可此時,腐朽的統治者又加重了對百姓的剝削和壓迫。
亂世之中,閻錫山的父親經商為生,也算積累下了一定的財富。
閻錫山大些之后,進入私塾學習《論語》《四書五經》等,但他對這些圣賢書興趣不大,卻對家中的生意頗感興趣。
于是閻錫山14歲輟學來到家中商鋪,隨父親學習經商之道。
他在經商方面頗有天賦,也對商界上的人情來往逐漸熟練。
在各色人物之間周旋的本事,也成為了他之后治兵和從政的基本原則,那就是保持中立,保證自己的實力和利益不受損害。
但之后閻錫山因為投資失敗,負債累累,轉而走上從軍之路,考入山西武備學堂,并來到日本留學。
在此期間,中國的局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清朝統治已是日暮西山,新興的改革改良思想在中國迅速興起。
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閻錫山加入了中國同盟會,跟隨孫中山開始革命。
這個選擇是他從政的開始,也是他一生中最輝煌和正面的時期。
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選擇并不是源自內心對革命的渴望,而是形勢所迫,綜合各種條件,選擇了對自己最有利的一條路,之后從閻錫山之后與袁世凱談和就可見一斑。
1911年十月,武昌起義打響革命第一槍之后,南方革命軍勢如破竹,兩個月期間,解放中國大片土地,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政府統治即將垮臺。
無奈之下,清政府派出袁世凱與南方革命勢力進行和談,但在這關鍵時期,袁世凱卻違背了和談條件,向山西進軍。
當時值守山西的閻錫山,一方面想要與袁世凱作戰立功,但一方面又忌憚于清政府的實力,所以在聽取梅京九的建議之后,開始與袁世凱談條件,表明袁世凱如果愿意顛覆帝制,推行共和,就會扶持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聽罷驚喜萬分,最終,隨著革命形勢的變化,袁世凱在閻錫山的大力支持之下,以及當時革命黨人革命決心不徹底的情況下,在北京當上了大總統。
他表面上推行共和制度,宣傳民主自由,但實際上篡奪革命果實,實行帝制。
對于閻錫山的表現,袁世凱頗為賞識,對他封官加爵,這之后,袁世凱露出真面目,遭到了革命黨人的討伐。
在轟轟烈烈的北伐開始之后,閻錫山為了保持自己的實力,選擇坐山觀虎斗,靜看革命形勢變化。
最終,在北洋軍閥敗局已定的情況下,閻錫山率兵參與北伐。
等到1928年之后,國民黨內部的實際掌權者已經變成蔣介石,而閻錫山也非常識時務地選擇,與蔣介石進行合作,擁護他繼續北伐。
但等到北伐勝利之后,蔣介石卻反咬一口,企圖削弱閻錫山的實力。
但閻錫山稱霸山西多年,怎會任由蔣介石宰割,于是他和其他軍閥一起聯手對抗蔣介石,展開了中原大戰,但這一戰閻錫山大敗。
一是因為蔣介石盤踞富庶的東南之地,軍隊裝備精良,閻錫山方和他相比相差過遠。
二是因為閻錫山所在陣營內部勢力復雜,無法凝聚力量共同對抗蔣介石,所以最終以慘敗收場,這之后,閻錫山蟄伏于大連,隨時準備東山再起。
此時,日本軍隊侵略中華,而蔣介石卻將此番擔憂置之不理,為了自身利益,推出了所謂“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在國難當頭之際,將矛頭對準共產黨。
但這種政策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閻錫山也在這時和蔣介石冰釋前嫌,達成合作,一致對外。
閻錫山和蔣介石進行合作,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對共產黨的態度一致。
閻錫山在早年就曾聽聞共產主義,那時的他固執地認為共產主義太過于極端,與他擁護信奉的中庸不符,所以對共產黨一直抱有很深的敵意。
抗日戰爭勝利之后,閻錫山不知悔改,依舊與蔣介石同流合污,并且頑固地發動了內戰。
等到我軍打到太原時,一切已經為時已晚,閻錫山只能假裝前往南京議事,逃離了山西。
他作為山西王作威作福的日子,也算走到了盡頭。
面對全國形勢一片大好,解放中國指日可待的形勢,蔣介石知道自己的統治已經無力回天,于是帶著親信潰逃臺灣。
閻錫山深知自己作惡多端,留在大陸不會有出路,又抱有對國民黨的最后一次幻想,希望日后奪回一切,所以帶著兩箱黃金,隨著蔣介石飛往臺灣。
但這種追隨并沒有得到蔣介石的認可,因為他們早就積怨已深,只是表面合作而已。
當年乘飛機逃往臺灣時,蔣介石對閻錫山就十分不信任。
在當年兵敗潰逃之際,蔣介石派自己的親信陳立夫和閻錫山同乘一架飛機,看似保證閻錫山的安全,實則是監視他,恐怕他歸順共產黨,或者生出其他事端。
到達臺灣之后,閻錫山本來惆悵滿志,希望總結經驗,與蔣介石卷土重來,但蔣介石對閻錫山戒備很深,給他任命了個空殼行政院長的職務。
閻錫山與蔣介石爭斗多年,他此時也明白,就算逃到臺灣,蔣介石也絕不會再重用自己。
于是為了活命,閻錫山選擇主動告別政治立場,用自己帶到臺灣的兩箱黃金在臺北陽明山購買一處田產,過上了隱居生活。
而這看似悠閑地隱居生活,實則充滿了無奈和辛酸。
所謂老驥伏櫪,壯心不已,閻錫山雖然,有著回到大陸,重現往日輝煌的壯志,但年齡和形勢已經不允許他再有任何的不作為。
而當時最心酸的是閻錫山的子女都不在他身邊,親信也接著離開,他真正成為了孤苦無依的老人。
閻錫山的子女
閻錫山一生總共有五子一女,但最終只有兩個活了下來,而且和他也較為疏遠。
閻錫山15歲時,根據家鄉習俗迎娶了比自己大六歲的徐竹青。
徐竹青家中經商,在當地小有名氣,兩人婚后感情非常穩定,但因為徐竹青一直沒能為閆家誕下子嗣,所以家中長輩多有埋怨。
但閻錫山非常疼愛自己的妻子,并未納妾,最終在徐竹青父親的一再勸告之下,閻錫山才轉而娶了徐竹青的義妹徐蘭森。
徐蘭森當時年僅十四歲,但乖巧懂事,加入閻家之后,對徐竹青頗為尊重,也孝敬公婆,并且為閻錫山先后生下了六個兒女。
分別是長子閻志恭、次子閻志寬、三子閻志信、四子閻志敏、五子閻志惠,以及一個女兒。
但徐蘭森就和封建社會萬千女性一樣,在家庭中地位低下。
再加上小妾的身份,她也沒有母憑子貴,最終在1948年因病去世,而徐竹青則跟隨閻錫山一同到了臺灣。
子女中,閻錫山最疼愛的是二子閆志寬,一是因為大兒子夭折,之后的一個女兒和一個女兒,但都沒有逃掉夭折的命運,更不幸的是閆志寬五歲時候被診斷患為羊角風。
這個病在當時沒有什么特效藥,醫生只說順著孩子的心意來,于是閻錫山對他更是寵愛有加,百依百順。
這之后,閻志寬仗著家中權勢,父母恩寵,在當地為所欲為,惡名在外。
到了成婚的年紀,他看上了女學生趙秀金。并托自己的母親提親。
但當時趙繡錦并不同意這門婚事,一是因為她年齡尚小,想繼續求學,二則是因為閻志寬紈绔不化,名聲在外,而且時常發病,著實嚇人,她實在不愿意守著這樣一個人。
但閻志寬跋扈慣了,怎么會容忍一個女子拒絕自己的請求?
于是他和媒人一起威逼利誘,最終得到了趙秀金。
結婚之后,兩人的感情還算穩定。趙秀金也認了命,為他生下一雙兒女,但唯一的兒子也早早夭折。
一時間,整個閻府籠罩在陰影之中,而閻志寬也因為這個打擊不久之后去世。
接受過新式教育的趙秀金不愿接受命運的安排,但無奈國內形勢變化,她和女兒被閻錫山安排來到了日本。
之后,閻錫山潰逃臺灣之時,小兒子閻志惠考慮到嫂嫂獨身一人在日本,于是便向父親請求到日本。
但這個決定也成為了閻錫山最后和閻志惠父子恩怨的導火索。
當時趙秀金只有三十來歲,風韻猶存,而閻志惠年輕熱血,英俊瀟灑。
獨在異鄉,相互依靠,兩個人很快產生了別樣的情愫,也突破了世俗的觀念走在了一起。
得此消息,閻錫山怒火中燒,命令閻志惠離開趙秀金,否則就斷了他的生活費。
但是閻志惠一意孤行,帶著嫂子前往美國,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后來為了維持生計,他放下身段成為了一名貨車司機。
另一個兒子閻志敏的私生活也混亂不堪,他曾經和一個參謀的老婆私會,被抓了現行。
好在他之后娶了裴清源之女裴彬,才算把心思放在了正事上。
迷上了無線電研究之后,他前往美國留學,在取得碩士學位后留美工作,在計算機,太空通信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成就。
待到閻錫山病逝之時,身邊只剩下閻志敏,小兒子閻志惠生活拮據,竟然連回國的機票都買不起。
改革開放之后,國家號召在外華僑歸國,閻志惠在外漂泊多年,自然也非常想念山西老家,而且他對無法參加父親葬禮而深感遺憾,于是接受邀請回到山西老家。
可惜時過境遷,眼前的閻府依舊氣派,可是當年的盛況卻不在,閻志惠的眼眶發紅,顫抖著想進門看看,可一位工作人員卻提醒他買票,他再也難忍這悲痛和辛酸,一時間淚水滿面。
最終在陪同人員的解釋下,閻志惠免了票,時隔數年之后回到了自己“家”。
歷史變遷,風云變化,人只是歷史中的一粒沙子。
閻錫山曾經稱霸一方,如今成了文獻中的一個名字,他的經歷成了一段往事,他的子女曾經和他有恩怨隔閡,但斯人已去,只留下無奈和悲傷。
人無法改變歷史,也無法影響歷史,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的時間,善待身邊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