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上海:1949年以來的建筑、城市與文化”主策展人李翔寧談展覽與上海的關系。(01:59)
1949年后的上海是如何建設的?上海建筑如何在城市的呼吸吐納中悄然生長?
4月28日,上海西岸美術館推出首個自主策劃的特展“建造上海:1949年以來的建筑、城市與文化”,引領觀眾走進一部75年的建城史——從1950年代初百廢待興的上海,到社會主義初期建設,再到全球化時代,展覽通過80多個經典案例(300余件展品),帶領觀眾回顧75年間上海建筑與城市發展的完整歷程。
展覽現場
在“建造上海:1949年以來的建筑、城市與文化”里,首先引人注目的是海報照片——陸杰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建設者》。照片中兩位建筑工人正在建設陸家嘴的高樓,背景是東方明珠和層層疊疊不斷生長的都市天際線。正如雨果所言:“建筑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在人與城市的共同建構中,上海的故事,也由此緩緩展開。
“建造上海:1949 年以來的城市、建筑與文化”展覽海報,所用圖片為陸杰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建設者》。
“建造”是這個展覽的關鍵詞。“如果題目僅僅是‘1949年以來的上海建筑’,可能呈現的是一種靜態的結果。但我使用了‘建造’,希望回答這個問題——誰建造了上海。”此次展覽的主策展人同濟大學教授李翔寧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說,“我覺得有很多人對上海這座城市的塑造都起著作用,我們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的情感、愛和能量投入到了上海的成長中去。”
展覽現場,關于“建造上海”時間節點的梳理。
展覽以“新紀元的開啟”為開篇,以九個主題板塊,通過住宅、新城開發、公共文化建筑、城市更新等類型,揭示了地方性創造與全球文化變遷之間的復雜聯系。
1960年代和1970年代人民廣場的規劃
人的居住環境與城市空間共同變化
1949年后的上海如何從百廢待興中起步?展覽第一篇章“新紀元的先聲”以一系列設計圖、風景明信片等記錄著文化、經濟與政治氣候劇變背景下,屬于上海的空間改造。新的紀念性公共建筑群被整合進原有城市肌理,中蘇友好大廈(現上海展覽中心)、工人文化宮等建筑拔地而起,承載著集體主義理想與生活方式的愿景;與此同時,舊有建筑的產權、功能與空間模式也經歷了重新分配與重塑。
在重塑城市面貌的同時,建筑師們也面臨著一個更為迫切的問題:如何為不斷增長的工人階級家庭提供經濟且適用的住宅?作為一種實用的解決方案,“工人新村”模式應運而生。作為新中國首個工人住宅區,始建于1951年的曹楊新村(一期)至今仍留存在城市記憶之中。
展覽現場,關于漕溪大樓的歷史圖片和室內空間。 西岸美術館特展單元“建造上海:1949年以來的建筑、城市與文化”,展覽現場,西岸美術館,攝影:Alessandro Wang
曹楊新村在規劃理念上參考了美國的“鄰里單元”,在建造技術上則吸取了蘇聯經驗。樸素的手稿細細繪制出規整的房屋,按照1:100的比例尺濃縮著“居者有其屋”的社會理想。這樣的“新村”充分考慮了第三世界國家資源與勞動力的現實條件,在極大緩解住房短缺的同時,也為日后的“小區”居住模式打下了基礎。
曲陽新村,資料來源: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展覽對于工人新村還原住宅內部生活場景的演繹,也體現了1950至1980年代上海人生活的變化——貼滿墻面的獎狀、門口垂掛的紅辣椒、越撕越薄的日歷——正是這些生活的痕跡,讓本應相似的建筑變得獨一無二。
展覽現場,關于曹楊一村室內的展示。
從曹楊新村的第一批居民搬入新居,到改革開放初期,曲陽新村以躍層戶型設計和“居委會—街坊—小區”三級公共服務體系的引入,成為住宅建設創新的代表;再到新世紀初,龍南佳苑等新興住區也陸續興起……一幢幢建筑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不斷生長,每一次變化,都是對時代與生活需求的細致回應。如今,這些建筑不僅承載著城市記憶,也通過保護性更新煥發新生,成為歷史住宅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案例。
展覽現場,“建造陸家嘴”部分。西岸美術館特展單元“建造上海:1949年以來的建筑、城市與文化”,展覽現場,西岸美術館,攝影:Alessandro Wang
建筑成為經濟轉型的前奏,也改變了市民對生活方式的想象。與人的居住環境類似,城市空間也在不斷變化。從無到有的陸家嘴不僅刷新了上海的城市天際線,也深刻影響了市民的日常視野和空間經驗。在展覽中,陸家嘴地標建筑模型,以及陸家嘴建設的文獻和照片,讓觀眾直接感受到上海的變化。
展覽現場,關于東方明珠建造的文獻
生長的城市與成長中的人
聲音藝術家殷漪的裝置作品《感官的流動》像是通道,他將鏡頭和收音設備對準著蘇州河,通過影像與聲音的非協調運作,敘述著城市不斷流動的故事——對上海而言,這亦是“一江一河”的故事。
展覽現場,殷漪作品《感官的流動》
“一江一河”的故事開始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上海世博會的規劃啟動了黃浦江兩岸的綜合開發,黃浦江從城市邊緣漸漸成為城市核心,黃浦江沿岸也從工業、倉儲碼頭等生產性區域轉變為目前以公共功能為主的市民江岸。上海的文化建筑和市區也沿江鋪展、多點并存。
展覽中2010年世博會舉辦期間的影像與“世博護照”、中國館(今中華藝術宮)模型等將人帶回到15年前。由策展團隊委任繪造社特別創作的《博覽世界》以幾乎占據整面展墻的畫幅和大膽的用色吸引著觀眾們的注意力。作品采用建筑學特有的“正投影圖”制圖方式描繪世博盛會中的代表性建筑,隨著視角變化,金屬貼膜用倏然間的反射銘刻了上海在這一歷史性時刻的輝煌記憶。
西岸美術館特展單元“建造上海:1949年以來的建筑、城市與文化”,展覽現場,西岸美術館,攝影:Alessandro Wang
世博會的落地,開啟了黃浦江與蘇州河沿岸復興的序幕,2012年,由上海南市發電廠改造而來的“城市未來館”,變身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隔江相望,由何鏡堂主持設計的原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建筑也改造為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
展覽現場,龍美術館(西岸館)的模型
與全球許多后工業城市一樣,上海希望通過一系列文化活動,重新激活曾以貿易和重工業為主導的濱水區。完備的草圖讓巧思一覽無余:龍美術館、START星美術館、上海油罐藝術中心……它們利用筒倉、廠房、船塢、油罐、鐵軌的獨特物質屬性與空間特質,使得越來越多的美術館與博物館在工業遺址的基礎上涌現。與此同時,新的文化與商業建筑,以及貫通后的濱江基礎設施,使上海的濱水空間重新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生動場景。
展覽現場,楊浦濱江“邊園”的模型
在浦東東岸,望江驛和望江亭鑲嵌在22公里的濱江步道上。木制平臺與微微起伏的草坡融為一體,人們可以在此休憩、眺望江面,建筑宛如與江水對話的驛站,輕巧地點綴在城市與自然的交界處。在楊浦濱江,工業銹帶也成為了“生活秀帶”。綠之丘由舊水廠改建而成,巨大的水泥結構被保留下來,內部穿插蜿蜒步道和挑空空間,如同城市中一座開放而親切的山丘,鼓勵人們穿行、攀爬與停留。
展覽現場,浦東東岸望江驛的模型
面對上海復雜的歷史與建成環境,大規模重建早已不是應對城市挑戰的最佳方式。展覽最后一個章節“適應性再生”講述外灘、寶慶路等歷史街區商業、居住與文化保護的結合;基礎設施的微更新則將城市中的消極空間轉化為公共會客廳,延續了社區活力。
洛克·外灘源,資料來源: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筑事務所
“我覺得城市是需要生長的,不可能百分百凝固下來。”李翔寧說。
展覽中邱岸雄的互動裝置回應了這一理念:一塊透明顯示屏懸立落地窗前,黃浦江與藍天在此鋪展開來。觀眾點擊屏幕上游動的魚群,魚便化作幾何方塊,使建筑在指尖緩緩生長。
西岸美術館特展單元“建造上海:1949年以來的建筑、城市與文化”,展覽現場,西岸美術館,攝影:Alessandro Wang
在人與建筑之間,一種細微而持續的對話悄然發生。據悉,此次“建造上海”延續此前西岸美術館“巴黎建筑(1948-2020):城市進程的見證”等特展的文化線索,將一個時代的城市發展縮影于跨學科研究實踐中進行專題呈現。全球藝術脈動和在地文化建設將在美術館場域形成極具價值的跨國界、跨文化、跨學科對話。
展覽將持續至8月3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