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屢破票房紀錄的動畫電影到成功出海的本土游戲,從扎堆的頂級演藝活動到相繼孵化的知名科幻IP,成都持續迸發屬于自己的“文創力量”。
在數字文創的熱潮之中,作為成都的代表企業之一,四川墨拓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稱“墨拓科技”)基于內容創作與軟硬件研發,不斷探索數字文旅與數字文博的邊界,與此同時,創新轉化多個知名科幻IP,成為了這一賽道少有的“多面手”。
如何理解當前數字文創產業的前沿趨勢?未來,成都數字文創又潛藏著哪些市場機遇?本期《創史記》,每日經濟新聞·天府文創云記者(以下簡稱NBD)與墨拓科技總裁楊宏森進行了一場對話。
對這位扎根成都不久的“蓉漂”創業者而言,相較于沿海產業先發地區,成都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以及眾多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數字文創玩家,這為其以此為“據點”,開啟新的創業賽道提供了“天然土壤”。
“扎根成都的這幾年,我們感受到成都文創獨特的創造力,不同的細分領域總能不定期出現令全國矚目的‘爆款’IP。這更加堅定了我們以此為‘原點’,拓展新業務與新模式的信心,”楊宏森向記者分享道。
在楊宏森看來,作為創業者,尤其是數字文創這一高度融合化的賽道,就是要不斷打破邊界,尋找新的可能性。“這一過程中,內容與技術的原創能力缺一不可。”
“數字文創玩家,就是要拓展產業邊界”
NBD:近幾年,成都的數字文創賽道,無論是做游戲、動畫,還是電競的,涌現了很多優秀的“內容型”公司。而墨拓似乎是少有的“內容+技術”驅動的玩家,在孵化出一大批IP的同時,還儲存了不少的技術專利。你是如何理解一家數字文創公司的“本質”的?
楊宏森:當前的數字經濟模式與應用場景加速迭代,在VR、AR、XR等技術正從概念探索快速邁向規模化應用階段,深刻改變著文化、旅游、博覽、教育等行業的運作方式。
數字文創作為一個高度融合化、跨界型的產業賽道,它就不應該有局限。作為這一領域的創業者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就是要不斷拓展產業的邊界,以技術或硬件為載體,打造出自己的“核心內容”,最終找到或創造出合適的需求場景,并將其落地。
所以你會看到這么多年我們在探索產品的應用場景時,沒有給自己設限,我們可以通過VR技術與黨建教育、紅色旅游結合;也可以通過體感游戲與四川文旅融合;還可以深入開發科幻IP,持續輸出影視化作品。
NBD:你談到數字文創的“本質”,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內容+技術”驅動的基礎之上,不設限制,高度融合的一種業務形態。那么,在這一過程中你們怎樣筑起自己的行業“護城河”?
楊宏森:內容與技術的“原創力”非常重要。擁有自有IP你才能真正“上桌”,這一點被此前的玩家長期忽視了。最近幾年,我們瞄準數字文旅和數字文博賽道,已經擁有十幾項專利技術,基于自有版權開發出20款各類VR游戲,打造出《黑洞遠征》《幻戰》《生死雪寶頂》等原創IP,像是我們的產品《蜀道驚魂》還獲得了華為全球VR大賽大獎。
圖片來源:墨拓官網
關于自有IP的打造和開發,早年間我們就與中國科幻圈建立起了比較密切的合作,擁有劉慈欣、韓松、何夕、江波等科幻大咖的一眾經典IP,像是劉慈欣的《超新星紀元》、江波的《銀河之心》、何夕的《天年》、蕭星寒的《紅土地》等作品都已陸續轉化為VR體驗內容。基于對這些自有IP的長線運營與深度開發,我們才能在這條賽道走得更遠。
NBD:剛剛我們聊了很多內容和IP層面的東西,能否分享下墨拓在技術層面做了哪些探索?
楊宏森:我們目前擁有發明專利兩項,一種是基于IMU的虛擬現實轉向控制方法,一種基于IMU的虛擬現實行走控制方法,還擁有實用新型專利16項,包括磁懸浮VR體感裝置、四軸VR仿真平臺、三缸電動VR仿真平臺等。
基于上述專利,我們還研發建造了一系列智能裝備,包括磁懸浮VR平臺、氣動體感平臺、VR滑雪模擬平臺、萬向自由行走平臺、動捕模塊、體感裝置等,可運用于虛實互動領域的多個場景,填補了許多行業空白。
此外,我們還和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深圳運營中心共同成立了“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元宇宙實驗室”,致力于前沿技術研發和市場應用孵化。通過突破人機交互邊界,墨拓實現了虛實空間等比例映射,讓用戶可以自由探索數字世界。尤其是我們在“高精度定位”與“多人交互技術”的一些突破,有助于解決數字文旅、數字文博應用場景存在的諸多痛點、難點。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成都擁有眾多IP,未來需形成產業合力”
NBD:我關注到,早年間你的從業履歷主要在北京、海南等地。作為“蓉漂”創業者,在你看來相較于沿海地區,成都數字文創有哪些差異化優勢?
楊宏森:成都是一座不可忽視的歷史文化名城,文旅與文博資源極其豐富。與此同時,在游戲、動漫、影視等賽道聚集起了一大批優秀企業,產業生態也慢慢成型,有很多潛力巨大的應用場景。我覺得是時候將重心放在這里。
最近幾年,成都對于文創產業,尤其是數字文創產業的重視與投入有目共睹。我們扎根成都不到四年的時間,就順利落地了一系列重點項目。
像是我們在都江堰景區,通過XR技術,讓虛擬場景和現實場景疊加,再現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歷史故事,不僅提升了游客體驗趣味性,還傳播都江堰世界遺產文化;我們的VR大空間作品《蜀山傳奇》,游客戴上VR設備就可以穿越歷史長河,與蜀人先祖蠶蟲、柏灌、魚鳧、杜宇等數字人進行互動交流。這些項目離不開成都蓬勃發展的數字文創生態與適宜的產業政策支撐。
作為在這一行業深耕多年的企業,我們在成都,乃至整個四川找到了豐富的產品落地場景。在這里,有助于我們積蓄更多的資源,未來將業務更好地輻射全國。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NBD:能否透露下目前有哪些重點項目?對于成都數字文創產業發展有何建議?
楊宏森:目前,我們正在籌備的新場景電影《太極熊貓》已獲國家電影局批復。這部創新作品將熊貓文化、太極文化、九寨溝文化等元素融為一體,講述了一個充滿東方哲學意味的成長故事。
影片所有角色及場景由AI技術生成,動漫技術制作,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全息投影技術及五面屏技術立體展演,以沉浸式觀影體驗的形式,區別于傳統電影。未來將在以熊貓為主題的景區及場景建立專業的演播場館進行播放。
長期來看,我們著眼的還是如何發揮“內容+技術”的優勢更加深度地打造數字文旅、數字文博等領域的創新產品與應用場景,同時將一些成熟的業務模式復制到全國各大景區、博物館、紀念館。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伴隨數字技術全面融入文化的創作、生產、展現、傳播和消費全過程,文化產業的內容生產、用戶體驗、商業模式和產業生態迎來了革新重塑。
我們一直相信,只有整合好中國優質的文化IP,形成足夠規模的數字資產“矩陣”,通過前沿的技術形式,才能擁有更加強大的文化影響力,才能“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成都的數字文創產業充滿了活力,擁有眾多可以深度開發的IP,但要支撐起更高水平的發展,離不開內容與技術“原創力”的持續提升。在這一層面,成都的數字文創需要在政府引導下,更好地形成“產業合力”。唯有此,“成都造”才能迎來更有競爭力的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