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2007年3月24日,毛澤東唯一的兒子毛岸青因心臟病在北京逝世。
離世的前幾分鐘,毛岸青虛弱地躺在病床上,嘴唇一張一合,用力地擠出幾個字:“和媽媽合葬?!?/strong>
身為兒子的毛新宇對毛岸青的言語心領神會,因為在毛岸青身體還算健康的時候,就一直給毛新宇說:“等我死后,一定要把骨灰帶到長沙,和我的媽媽葬在一起?!?/strong>
毛岸青幼年喪母,后來又和哥哥毛岸英在上海流浪,并在賣報時遭到巡捕毆打,頭部受到鐵棍重擊,因未能及時醫治,他落下了終身的后遺癥。
毛岸青的前半生可謂坎坷至極,不過毛岸青后半生還算平靜恬淡,他替哥哥和母親領略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身為領袖幸存的獨子,毛岸英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母親楊開慧,長大后,他多次往返于板倉為母親掃墓,參與母親的雕塑設計,臨終的唯一遺愿還是和母親葬在一處。
這足以見得毛岸青對母親的思念之情,那7歲的毛岸英在失去母親后又是怎樣生活的呢?他又做了哪些事去緬懷母親的呢?
幼年喪母 居無定所
毛澤東曾動情地說:“我們干革命是為了造福下一代,而當時為了革命,又不得不丟下下一代。”
而毛岸青的童年,給這句話作了深刻的注解。
1924年,毛澤東第9次來到上海,這次和以往不同的是,妻子楊開慧帶著年幼的毛岸英和剛出生不久的毛岸青也來到了這里,一家人其樂融融,度過了他們人生中為數不多的快樂時光。
毛澤東身兼數職,每天早出晚歸,但他總會特意抽出時間陪伴家人,同孩子玩耍,實踐證明,毛澤東在上海的這段時間,為后來中國的革命積累了長足的經驗。
快樂的時光總是很短暫。不久,毛澤東和楊開慧又帶著孩子們回到了韶山,他們發動了一批貧苦農民,點燃他們的革命熱情。
楊開慧還特意開辦農民夜校,宣揚打倒列強反軍閥的思想,夫婦二人相互配合,把湖南的農民運動搞得風生水起。
后來,大革命失敗,毛澤東以特派員的身份部署秋收起義,繼而往井岡山進發,楊開慧則帶著孩子們留在了長沙。
誰也沒有想到,他們這次的分開,竟成了永別。
對于年幼的毛岸青來說,雖然要跟著父母四處漂泊,但是一家人在一起總有個盼頭,此時的他還在期待和父親的再次團聚。
隨著毛澤東的名號越來越響,國民黨方面也因恐懼開始對其家人實施迫害,他們逮捕了楊開慧和年僅8歲的毛岸英,企圖從楊開慧嘴里知道毛澤東的實情。
敵人對楊開慧使用了各種酷刑,但她都堅強地挺了過來。
敵人無奈只能逼楊開慧脫離和毛澤東的夫妻關系,楊開慧斷然拒絕,并高聲喊道:“要殺要剮隨你便,要我和毛澤東脫離關系,絕無可能。”
1930年,楊開慧英勇就義,年僅29歲。
由于敵人消息封鎖,毛澤東此時還不知道愛妻已經離世。
其實在楊開慧遇害之前,毛澤東就托人多方尋找妻子的下落,甚至聽到了楊開慧母子已經被敵人殺掉的傳言。
這樣的消息令毛澤東難以接受,他陷入巨大的痛苦中,整宿睡不著。
后來在毛澤東弟弟毛澤民的幫助下,毛岸青同兄弟們被送往上海的一家幼稚園,這是黨組織秘密開辦的。
幾個月后,幼稚園被敵人搗毀,毛岸青他們不得已流落街頭,在上海流浪期間,毛岸青的小弟弟毛岸龍也因病早逝。
流浪了一段時間后,幼稚園的負責人輾轉找到了毛岸青和哥哥,收養了他們,為掩人耳目,還將他們的名字改成了楊永福、楊永壽。
1933年初,上海黨中央遷移到江西瑞金,兄弟二人中斷了經濟來源。
因生活所迫他們當了報童,毛岸青在賣報時,慘遭外國巡捕毆打,因無錢醫治,留下了病根。
1936年,毛澤東才從上海黨組織處得知了毛岸英、毛岸青的消息,為了保證他們的安全,決定將他們送往蘇聯國際兒童院。
到達蘇聯后,兄弟倆終于和多年沒有音訊的毛澤東恢復了聯系。
他們將相思傾注筆尖,給毛澤東寄去了一封又一封的長信,匯報離別后的生活以及二人在蘇聯學習情況。
毛澤東每次收到信后都十分激動,總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給兄弟倆回信,父子三人都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血緣親情。
1947年,學有所成的毛岸青回國,此后,他憑借其扎實的俄文基礎,翻譯了一大批蘇聯的著作,為新中國的翻譯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段時期毛岸青生活得相對恬淡平穩,他從事著自己十分喜歡的工作,雖然還是十分思念母親,但有父親和哥哥的陪伴,日子也算不錯。
可命運再一次給了毛岸青重重一擊,使他原本平靜的生活,再度掀起波瀾。
痛失長兄,又別愛父
1951年,毛岸英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消息傳到國內,毛岸青一時難以接受,情緒崩潰,很快就病倒,住進了醫院。
對于毛岸青來說,毛岸英亦父亦兄。
在母親遇害,父親杳無音訊的那段時間里,毛岸英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父親的角色,他給予毛岸青無微不至地照顧,支撐毛岸青度過那段難熬的時光。
在毛岸青想念父母時,哥哥會把他抱進懷里,輕聲安慰,在毛岸青受到欺負時,哥哥又總是第一個沖出去保護他。
因此,哥哥的犧牲深深地刺痛著毛岸青那敏感又脆弱的神經,再加上他早年罹患的腦病,讓毛岸青的身體不堪重負。
毛澤東見狀很是不忍,他已經失去了一個孩子,另一個不能再有什么閃失,于是他提出讓毛岸青去蘇聯治療。
在蘇聯休養了一段時間后,毛岸青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獨在異鄉的滋味總是不好受,他寫信給毛澤東表達了想要回國的愿望,毛澤東收到信后,表示贊同,讓他回到大連繼續療養。
在大連,毛岸青與邵華結識,在毛澤東的撮合下,二人結成伉儷夫妻,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緣。
邵華的大方熱情、爽朗活潑給毛岸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總是嘴角帶笑的姑娘,讓性格本就內斂的毛岸青為之著迷,給身處喪兄陰霾中的他點燃了一抹微光。
邵華也是烈士后代,父母與毛澤東都是老戰友,毛澤東也對邵華格外看重,他特地寫信給毛岸青說:“邵華是個好孩子,你可以同她談一談。”
父親的首肯為毛岸青鼓足了勇氣,他又接連和邵華通了幾封信,二人相互表明心意,確定了關系,繼而成婚,開啟了他們人生中嶄新的階段。
1970年,邵華生下一個兒子,毛澤東喜出望外,親自為其取名為毛新宇。
雖然中年得子,但毛岸青和邵華并沒有無限度地溺愛孩子,而是注重開闊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思想認識。
1976年,毛岸青失去了父親,毛澤東的離世無疑給毛岸青當頭棒喝,從小就與父親分離的他無比渴望父愛,因此對父親十分看重。
他和妻子在后來紀念毛澤東的文章中寫道:
“回想在一起生活的歲月里,我們親身領略了長輩的慈愛和師長般的關懷;離開您的日子,我們承受著失去親人的痛苦和無法彌補的遺憾。”
幼年喪母,青年喪兄,繼而喪父,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毛岸青的生活仿佛總是在跌宕起伏中前進,命運總會在他感覺平穩時給他一記重錘。
少年時期的毛新宇經??吹礁赣H毛岸青躲在角落,手上拿著一張老照片,嘴里還嘟囔著什么,這令他十分疑惑,想知道這究竟是什么照片?
思念母親 葬于長沙
一次,毛新宇實在忍不住,便好奇地向母親邵華詢問此事,邵華搖搖頭,然后摸著毛新宇的頭說:“你父親年紀大了,他現在很想他的媽媽?!?/strong>
原來這張照片是毛岸青和媽媽楊開慧、哥哥毛岸青的唯一一張合影,是他們在上海陪伴毛澤東的那段時間特意去影樓照的。
而這唯一的一張合影卻也是不完整的,因為父親毛澤東的工作性質,不能留下照片,所以這張全家福只有他們母子三人。
后來,母親的犧牲也讓這張照片成了絕版,無法復刻,哥哥犧牲后,照片上的三個人就只剩下了毛岸青自己。
楊開慧遇害的時候,毛岸青年僅7歲,正是需要母愛的時候,可是卻無法擁有,這也成了他內心深處永遠的痛。
毛岸青對母親的思念隨著年紀的增長而加深,他還曾多次趕到楊開慧的故居板倉鎮為母親掃墓。
1990年11月5日,楊開慧犧牲60周年,毛岸青最后一次來到板倉,其實他的身體狀況已經不容樂觀,醫生是不建議長途跋涉的,但毛岸青堅持趕來祭奠母親。
這一天的長沙陰雨綿綿,毛岸青一家人被滯留在長沙城內,無法動身。
屋外的雨像斷了線的珠子,屋內的毛岸青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他一邊踱步,一邊祈求天空放晴,苦等半晌后,毛岸青決意冒雨前往,因為他不想錯過這來之不易的機會。
由于毛岸青的身體原因,身邊的人都忍不住勸說他不要淋雨,最好再等一等,不著急這一時片刻,但毛岸青抿了抿嘴唇,只說了三個字:“走,出發!”
一路上,毛岸青步履匆匆,一言不發,眼神堅定地朝著母親的陵墓方向走去,此刻他心中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盡快到達母親身邊。
走進楊開慧紀念館,物是人非,毛岸青腦海中涌現了與母親、父親以及哥哥在一起的溫馨場景。
他此刻不像是一個花甲老人,更像是失去親人的孩童,頃刻間淚水已經淹沒了眼眶。
除了為母親掃墓,毛岸青還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參加母親塑像的揭幕儀式。
這個塑像是由板倉人民自發籌建的,在他們的盛情邀約下,毛岸青也加入到塑像的設計建造中。
從選材到雕刻,事無巨細,毛岸青總是親自過問,這是他最愛的媽媽的塑像,容不得有絲毫閃失。
塑像落成后,他親自敬獻了花圈,花圈上面寫著:親愛的媽媽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即將離開板倉時,毛岸青靜靜佇立在母親的塑像前,萬分不舍,他預感到這或許是最后一次來看母親了。
此外,毛岸青還經常在一些雜志、刊物上發表作品,用文字抒發內心的情思,并以此表達對父親與母親的懷念。
2007年3月24日,毛岸青帶著對父母以及哥哥的懷念,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享年84歲。
毛岸青逝世后僅一年,他的妻子邵華也在北京病逝,享年69歲。
毛岸青葬禮當天,很多與他并不相識的人自發來到寶山革命公墓禮堂,參加他的遺體告別儀式,大家懷著沉痛的心情,有序地進入靈堂進行悼念。
面對偉大領袖這位半生坎坷的兒子,眾人不禁令人感嘆。
為了革命,毛岸青和他的家人實在犧牲太多,我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完全是得益于革命先輩們的無私奉獻。
2008年,毛新宇遵照毛岸青和邵華遺愿,將他們二人的骨灰安葬在長沙的楊開慧陵園,毛岸青想和母親永遠在一起的心愿終于實現了。
7歲失去母親的毛岸青,終于在78年后永遠地回到了母親的懷抱中。
結語:
由于毛澤東、楊開慧的工作原因,毛岸青的童年經常四處漂泊,居無定所,還要忍受和父母分別的痛苦。
在其他孩子躲在母親懷抱中撒嬌的時候,他卻已經和母親天人永隔,所以他十分渴望母愛,這也無怪乎毛岸青堅持死后同母親葬在一起。
幸運的是,他完成了最后的心愿,最終和母親團聚在老家長沙,躺在母親的臂彎中,長眠于故鄉的土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