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皮杜中心策展人克里斯蒂安·布萊昂談展覽的首尾呼應。(02:14)
與中國藝術不同,西方藝術很晚才將風景確立為一個獨立的繪畫類型。隨著印象派的興起,作為獨立主題的風景畫在19世紀達到鼎盛;20世紀以來,一場場先鋒藝術運動推動風景畫語言的變革。
4月28日,上海西岸美術館與法國蓬皮杜中心新一輪五年展陳合作項目以“重塑景觀”啟幕,展覽攜近70件蓬皮杜中心館藏,探討了自1905年至今的自然與城市環境的多元表現方式。透過不同視角的切入,這些風景作品揭示著現當代風景題材的獨特之處。此次展覽揭開上海西岸美術館與法國蓬皮杜中心步入新一輪五年展陳合作的序幕,新?輪常設展三部曲“風景”“現實”“書寫”將繼續以不同維度、超大規模、超長展期,潛入現當代藝術的腹地,在全球語境中激發文化共鳴。
蓬皮杜中心主席羅朗·樂朋今天在西岸美術館春季展覽開幕儀式上說:“蓬皮杜會盡可能為西岸美術館提供各類展品,也將持續共同商討每次常設展的內容。對于展覽主題,蓬皮杜會提供方向,西岸美術館的學術團隊也會進行選擇。所以合作是雙向的。”對于新一輪合作,羅朗·樂朋用了“deuxième fois”一詞。表達了與西岸美術館持續合作的期待。
展覽入口,彼得·多伊格作品《100年以前(卡雷拉)》
以彼得·多伊格的《100年以前(卡雷拉)》(2001)作引,觀眾的第一眼便被帶入一個隱喻的世界——一名男子獨自乘坐著獨木舟在水面漂流。他背對著風景,直視觀眾,仿佛在無聲地發問。而走過兩個展廳,在展覽尾聲,在謝素梅的影像《回聲》中,一位女子背對觀眾,面朝山巒,拉響了低沉的大提琴聲。似乎這一次,換成了人類向自然發問,并等待它的回應。
從最初的一幅畫到最后的一段影像,“重塑景觀”以七大章節邀請觀眾走過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野獸派、抽象主義等一眾重要藝術流派,在深入現當代藝術史上的耀眼經典與先鋒之作的同時,連接人與自然的關系、城市化進程等全球熱點議題,開啟一場多維度的風景之旅……
展覽現場,“超現實視界”展區
此次展覽由蓬皮杜中心策展人、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現代藝術館藏部主任和首席策展人克里斯蒂安·布萊昂(Christian Briend)策展,他也是此前西岸美術館拉烏爾·杜菲回顧展——“快樂的旋律”的策展人。
對于“重塑景觀”的概念,布萊昂認為,過去幾個世紀以來西方藝術界始終將風景畫視為次要流派,直到浪漫主義時期,風景畫才開始成為獨立畫種。自印象派以后,20世紀和21世紀的風景描繪都經歷了深刻的變革。“將主題定為‘重塑景觀’的原因,其核心理念在于:雖然繼承了風景畫傳統(即便這個傳統本身歷史并不悠久),但20世紀以來藝術家們通過各種手法對‘風景’進行了再創作。”
阿爾貝托·馬涅利,《男子與推車》,1914年,布面油畫,170×130厘米 1997年代稅捐贈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藝術流派演變中的風景重塑
在這場景觀變革中,最先被重新定義的,是對“空間”的感知。在“建構空間”展區,西方風景的傳統表現法則被徹底擯棄,透視法不再有用武之地,取而代之的,是體塊作扁平化處理,圖案也被拆解為多棱面化平面。羅伯特·德勞內將立體主義的幾何化手法與漸變的色彩分割相結合。與之相反,阿爾貝托·馬涅利將鮮艷的色塊在空間中展開,利奧波德·蘇瓦齊則運用了類似舞臺布景的空間切割手法。
利奧波德·蘇瓦齊,《濱海自由城》,1915年,布面油畫,146×115 厘米,1937年由國家購藏,1937年確認歸屬于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在展覽動線的第一個轉角,法國藝術家文森·拉穆赫的裝置作品《(展開中的)走廊》以白色熒光燈管搭建出觀景的窗口,但通過透視的變化達成景觀的重塑。與之對望的是拉茲洛·莫霍利-納吉的《有房屋的風景畫》。畫中,對建筑幾何化的處理,令人聯想到畢加索1909年在西班牙創作的風景畫中對房屋輪廓的分解手法,而畫中線條與《(展開中的)走廊》構成某種呼應與重復。
展覽現場,左為文森·拉穆赫的裝置作品《(展開中的)走廊》(2006)
展覽現場,拉茲洛·莫霍利-納吉的作品《有房屋的風景畫》(1919年)
“重復”也是“超現實視界”展區的策展手法之一。在此,重復的樹木或石頭元素,以及打破常規的比例關系讓人恍然置身夢境。其中最為醒目的是約爾格·伊門多夫的作品《世界森林》——一個巨大的鏡子占據了森林的大部分,鏡中映出灰色調的畫室場景,森林的枝椏如夢境般交錯蔓延,鏡子在林間反射出一條被光照亮的小徑,彌漫著寓言式的詰問氣息。
展覽現場,約爾格·伊門多夫的作品《世界森林》(1997-1999)
兩種視角織成“萬花筒”
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包括在稍后出場的抽象主義,如果說展覽的藝術史視角回答了“如何重新定義風景”,那么以“目眩”為代表的觀看視角,則呈現了自1906年至今的一百多年里,人們“如何看風景”。
夏爾·拉皮克,《麗多島上的黃昏》,1954年,布面油畫,54×81厘米,1978年由藝術家贈予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當被問及藝術流派的視角與觀看的視角如何在展覽中相融,布萊昂運用了“萬花筒”的比喻。在“萬花筒”式的觀看中,“目眩”無疑是最具沖擊力的一個章節。展區空間被野獸派式明亮、飽和的色彩充盈,黃橙色調成為主導基調,在空間中鋪展出一片被陽光曬透、閃耀而流動的風景。
喬治·布拉克,《埃斯塔克的風景》,1906年—1907年,布面油畫,50×61 厘米,1986年獲贈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喬治·布拉克創作于野獸派鼎盛時期的畫作《埃斯塔克的風景》成為這一章節的領起。這幅風景畫描繪了馬賽附近埃斯塔克高處一條俯瞰大海的小徑。畫面中各種元素交織在彩色阿拉伯式紋樣般的網絡中,運筆仿佛一氣呵成。在蜿蜒的藍色陰影襯托下,紫色的樹干自由舞動著——色彩在這里不僅是表達的媒介,更似乎成為了風景本身。
展覽現場,“目眩”章節
這件作品之外,一幅幅色彩濃烈的大尺幅繪畫包裹著展廳內部,使光線顯得更加熾熱:奧托·紹爾的《菜園-花園(種植美食的園子)》取材于法國佩爾什地區的田園景觀,畫面中菜園的亂中有序被明亮的黃色點燃,春天的能量噴薄而出;雅克·莫諾利的《紐約10號》在單調的黃色中疊加了中央公園的冬日景象與一張神秘女性面孔,拉長的矩形構圖仿佛電影院的全景銀幕,隱藏著由詞語碎片構成的隱秘敘事;瓊·米切爾的《小花園》以自由奔放的鈷藍色與檸檬黃色涂抹出抽象的花園圖景,充滿生命力的筆觸和色塊交織,傳達出自然景象帶來的情緒與能量……這些以陽光為靈感、在色彩中綻放的風景,成為觀眾穿越展廳時的一次次凝視與沉浸,引導觀眾在感官的震蕩中重新審視自然與繪畫的關系。
瓊·米切爾,《小花園》,1980年,布面油畫,280×720厘米,1995年,獲贈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隨著科技發展和時代變化,人類得以愈發靠近天空與太陽,俯視視角也在繪畫中體現,在“俯瞰之景”章節中再次呈現藝術史視角與觀看視角交融。
安德烈·德蘭,《兩艘駁船》,1906年,布面油畫,80×97.5厘米,1972年購藏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安德烈·德蘭站在泰晤士河的一座橋上完成了《兩艘駁船》,以鳥瞰的方式模仿攝影師取景,刻意讓一艘駁船只露出局部,暗示著畫面之外尚有延伸的空間。隨著乘飛機旅行的普及,人們得以從高空俯瞰廣闊的地域。這種地形學式視角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繪畫中成為一種新的美學模式。讓·梅薩吉爾和莫里斯·埃斯泰弗的抽象畫作讓人聯想到鄉村空間,原本具象的圖案在俯瞰視角中呈現為幾何化的元素。熱拉爾·弗羅芒熱則在一幅巴黎街景畫作中直接參考了如今城市導航應用程序向用戶所提供的交互式地圖。
讓·杜布菲,《幸福的鄉間》,1944年8月,布面油畫,130.5×89厘米,1981年購藏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風景在當下
在更當代的創作中,風景已然跨越畫框,拓展到新的媒介、大地藝術先驅克里斯托的包裹作品也來到美術館中,其裝置作品《包裹和包起來的地面》中,用一塊棉質帆布遮住一個幾何物體,并覆蓋住地板的一大片區域。布料因褶皺與起伏而呈現出動態延展,宛如鋪展開來的“海洋”。
展覽現場,克里斯托的作品《包裹和包起來的地面》(1968-1969)
在其對面,則是薇羅尼克·汝馬爾帶來的綠色“山林”(互動裝置《綠色全景圖》),這件作品在視覺之外,它更為觀眾加入了聽覺與觸覺的體驗:藝術家使用綠色熱敏涂料在墻面鋪展出一道橫貫的寬色帶,觀眾可觸碰涂料層留下手印。與此同時,縱向貫穿空間的彈簧錯落排列,讓人聯想到森林中的樹木。拉動彈簧,彈簧虛擬出的鳥鳴聲便盈滿了整座“山林”。“新媒介讓維度上發生更豐富的變化,讓觀眾得以真正‘走入’藝術作品構建的景觀世界。”布萊昂評論道。
展覽現場,克里斯托的作品《包裹和包起來的地面》與薇羅尼克·汝馬爾的互動裝置《綠色全景圖》對面陳列。
展覽尾聲弗朗索瓦·莫雷萊與川俁正合作的燈光裝置《碼頭與海洋》同樣能為觀眾帶來三維的藝術體驗。當地面的材質悄然更替,觀眾們便可以沿著木質步道登上“碼頭”。舉目環視,38根藍色霓虹管通過柔和的閃爍模擬出粼粼的波光。其實,這份忽明忽暗的詩意還凝聚著另一位藝術家的匠心——不僅是兩位藝術家的合奏,該作品還是對皮特·蒙德里安同名系列(1914年)的致敬。
展覽現場,弗朗索瓦·莫雷萊與川俁正合作的燈光裝置《碼頭與海洋》
行至展覽的出口,展廳內再無其他光源,在謝素梅的影像《回聲》中,一位身著紅裙的女性背對著觀眾,面對著綠野、群山。雋永的大提琴聲中,眼前的景象恍若與展廳入口處的《100年以前(卡雷拉)》漸漸形成底片式的交疊。性別的轉換、觀看方向的逆轉、從沉默凝視到音樂對話的演變……完美的視覺對位與觀念延伸,為整個展覽畫上了悠遠低回的句點。
謝素梅,《回聲》,2003年,視頻投影儀、揚聲器、Digital Betacam磁帶轉數字文件、PAL制式、4:3畫幅、彩色、立體聲、有聲4分53秒,2004年由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之友協會贈予,2004年當代藝術項目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展覽中,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也值得關注,除了趙無極、莊喆等大家的作品外,蓬皮杜新入藏的中國年輕藝術家仇曉飛、崔潔的作品也在此次展覽中亮相,他們的作品在構成中西對話的同時,也引發著個體與城市空間的互動與反思。
崔潔,《北京國際飯店》,2017年,布面油畫,150×200×5厘米,2018年由蓬皮杜中心之友協會國際委員會大中華區贈予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注:展覽將持續至2026年10月18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