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蛇劍、傳國璽、孔子屐、王莽頭,我稱之為“漢朝四大鎮國神器”。這四件器物經過政治符號化運作,成為了漢朝政治思想與意識形態的象征之物、物質載體,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
一、斬蛇劍
斬蛇劍是漢高祖劉邦斬殺白蛇而舉行反秦起義時所用的劍,也稱之為漢高斬蛇劍。
示意圖,非斬蛇劍原件
劉邦斬白蛇的故事在《史記》《漢書》中均有記載,大意是說劉邦身為亭長在為縣里送役徒去驪山的途中,將這些役徒全放了,自己也準備逃亡,其中有十幾個役徒愿意跟隨他。他們晚上抄小路通過一片沼澤時,遇到了一條大蛇橫在路當中,劉邦只身前去,拔出寶劍將大蛇斬為兩段,通過了這段道路。走了幾里地后,由于此前喝酒了,現在酒勁兒上來了,劉邦躺下睡覺。
落在后面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有一個老太太在哭泣。人們詢問原因,老太太說:“我兒子是白帝的兒子,變成了蛇,橫在路當中,現在被赤帝的兒子斬殺了,所以我才哭。”之后這個老太太就消失了。這些人到了劉邦休息的地方時,劉邦已經醒了。他們把剛才發生的事告訴了劉邦,劉邦聽了暗自高興,自以為了不起。那些跟隨他的人對他日益敬畏。
從今天科學的角度來看,這個故事中的有些情節是超現實、超自然的,不可信。《史記·高祖本紀》中還記載了類似的故事,比如劉邦是他母親和蛟龍交配而生的、劉邦身上有天子之氣等等。這些不過是統治者營造的政治神話、神道設教的手段而已,后世很多皇帝也這樣,出生時必定天降異象、不同尋常,目的是以此來獲得政治合法性、皇權權威性。
尤其是在秦漢時期,由于去古未遠,當時人對天命、鬼神等一些在我們今天看來是封建迷信的東西,相比于后世王朝的人更加深信不疑。因此,劉邦斬白蛇的故事是由人在特定的社會政治文化語境中,按照當時的習俗、文化觀念建構出來的。
不過,這個故事并不能肯定說全部都是虛構的,劉邦在途中遇到大蛇而斬殺,在現實生活中并非不可能發生,所以這部分內容可能是真的。只是當時人或后人在這個真實的故事基礎上進行了人為地加工和神話渲染,也就是涉及到白帝子、赤帝子的部分。
這部分虛構的內容所隱含的思想觀念,無論是用五德終始說來解釋,還是從五方色帝的角度來解讀,一般都是認為預示著劉邦將成功推翻秦朝暴政,創建大漢王朝。
劉邦后來正式起兵反秦時,還繼續利用了這個故事,他在沛縣官府下令用牲畜的血涂滿戰鼓和旌旗,旗幟都是紅色的。因為他殺的蛇是白帝的兒子,他是赤帝的兒子,所以他尊崇紅色。
斬蛇的事跡在劉邦建國歷程中的意義,也為后來漢朝人所看重,因為它被看成是上天賜予本朝的易姓受命之符,是推翻暴秦的標志性舉動,強調它有利于強化本朝政權的正統性、神圣性。東漢初年的班固在其所撰寫的《高祖泗水亭碑》中有這樣一句:“皇皇炎漢,兆自沛豐。乾降著符,精感赤龍。……建號宣基,維以沛公。揚威斬蛇,金精摧傷。”班固在《漢書·郊祀志》中評論道:“高祖始起,神母夜號,著赤帝之符,旗章遂赤,自得天統。”
而作為劉邦斬蛇的寶劍,自然也就成為了擁有神異特征的政治文物,成為了劉邦斬蛇事跡的物質載體,在漢朝建立后,成為了鎮國神器。漢代皇帝要佩戴斬蛇劍,漢宣帝在未央宮中曾為其建祠祭祀。東漢皇帝出行時,要有專人拿著斬蛇劍。東漢皇太子即皇帝位的儀式中,斬蛇劍也要在場。
當然,漢朝時的斬蛇劍還是不是秦朝末年時劉邦斬蛇的原件,已經不清楚了,很有可能就不是了。早先本身就是一把普通的劍,不是啥寶物,此后又歷經秦末戰亂、楚漢之爭,能不能留到漢朝時都不好說,也許早就丟了。到了漢朝建立時,劉邦下令又重新打造了一把作為官方指定的斬蛇劍,也未可知。
不過,對漢朝統治集團而言,斬蛇劍是不是原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身上所蘊含的政治意義與政治價值,它見證了漢朝開國之君推翻秦朝暴政、創建大漢王朝的歷程,它代表的是上天對漢朝的認可,它是漢朝政權合法性的來源。
二、傳國璽
傳國璽是和斬蛇劍地位相等的漢朝的另一件鎮國神器,它更為大眾所熟知的稱呼是傳國玉璽。
秦朝末年,劉邦率軍攻入關中,秦王子嬰奉上傳國玉璽投降,傳國玉璽就落入了劉邦手中。在這里,傳國玉璽象征國家政權,子嬰主動把它交給劉邦,意味著秦朝將統治天下的權力交接給了劉邦。
劉邦獲得傳國玉璽后沒多久,項羽也率軍進入了咸陽。不過,劉邦并沒有將傳國玉璽交給項羽,而是自己留著。經過四年的楚漢之爭后,劉邦最終擊敗項羽,稱帝,建立漢朝,劉邦佩戴著傳國玉璽,傳國玉璽正式成為了漢朝的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的名字也是漢朝給它命名的,《漢書》記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于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漢傳國璽”。
通過這條史料,大家可以看到,它最初的得名是因為漢朝皇帝代代傳受而得名“傳國”的,這里指的是在漢朝內部的傳承,此時它并沒有后世那些不同王朝之間更替時天命傳承的內涵。因此,漢朝拿到秦朝的這方玉璽并不意味著漢朝以秦朝的繼承者自居,漢朝在很長時間里都宣稱自己繼承自周朝,秦朝是直接被它略過去的。
示意圖,非傳國璽原件
西漢末年,王莽代漢稱帝,建立新朝,傳國玉璽從西漢轉移到了新朝。王莽的新朝持續了十幾年,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經過一番周折,傳國玉璽落入了更始帝劉玄的手中。劉玄是漢室宗親,他稱帝時沿用了漢朝的國號,史稱“玄漢”,這意味著傳國玉璽又重新回到了漢朝手中。
25年,赤眉軍攻入長安,更始帝投降,傳國玉璽就歸了赤眉軍,赤眉軍擁立的皇帝是另一位漢室宗親——劉盆子。
27年,漢光武帝劉秀率軍擊敗了赤眉軍,赤眉軍投降,獻出了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就到了劉秀手中。劉秀得到后,還特意在高廟舉行了祭祀典禮,正式接收傳國玉璽。
在東漢時,傳國玉璽得到了統治者的進一步重視。皇帝出行時,要有專人拿著傳國玉璽。在皇太子即位為皇帝的典禮上,也要被正式授予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上刻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在天命論盛行的漢朝,對統治者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它在漢朝是象征君權神授、正統合法的標志性憑證,而它在漢朝皇帝內部之間的傳承則意味著先帝與新帝之間最高權威的有序傳承。
不過,有一點也是大家需要注意的,傳國玉璽在漢朝所發揮的政治作用,并不如在后來的兩晉南北朝時期。傳國玉璽的政治地位是一步步提高的,并不是像有些人以為的那樣從誕生那一刻起就站在了巔峰。
三、孔子屐
孔子屐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漢朝的第三件鎮國神器,有的史料稱之為孔子履,這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穿過的鞋。關于它的來歷,就不如其他三件神器那么清楚了。
示意圖,非孔子屐原件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將其生前所居住的房屋改為了祭祀孔子的廟,這是后面遍布天下的文廟(孔廟)的前身,里面收藏有孔子生前用過的衣服、帽子、琴、車、書,直到西漢時兩百多年沒有斷絕。既然如此,那么這里面收藏有孔子生前穿過的鞋也就是有可能的了。后來的東漢明帝給他弟弟東平王劉蒼、瑯邪王劉京寫信,提到:“今魯國孔氏,尚有仲尼車輿冠履”,也能側面證明這一點。
劉邦建立漢朝后,路過魯地,以太牢之禮祭祀孔子。諸侯、官員一到任,常常先去拜謁孔子廟,然后才去處理政務。司馬遷游歷天下時,在魯地也參觀了孔子廟,見到了孔子生前使用過的車輛、服裝、禮樂器物。
曲阜孔廟大成殿
孔子屐是何時以及為什么從孔廟之中轉移到了漢朝中央朝廷手中的,史料上沒有任何相關記載。不過,我們可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此進行一個合理的推測。
漢朝自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尊崇儒術(現在一般不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是尊崇不是獨尊,現在一些中學歷史教科書也修改了原有的說法),儒家思想開始作為國家的指導思想,地位大為提升。
而在漢元帝之后,漢朝對儒家思想的尊崇又上了一個臺階,儒家思想對漢朝政治的影響進一步增強。因此,為了體現朝廷對儒家的重視,在漢武帝時期或之后,朝廷從孔子后人或其弟子后人處征得了孔子屐,作為寶物,將其放入中央朝廷的府庫之中來收藏。
由孔子生前穿過的鞋,來代表漢朝政權運行的指導思想——儒家思想,表達漢朝要對天下臣民實行禮樂教化的政治理念。
那為啥要選擇鞋,而不是孔子用過的其他物品呢?《荀子》:“禮者,人之所履也”,西漢大儒公孫弘:“禮者所履也”,東漢大儒鄭玄:“禮者,體也,履也。統之于心曰體,踐而行之曰履。”可見,儒家學者將禮與履聯系起來,二者在字義上產生了文化關聯。而孔子政治思想核心就是“仁”與“禮”,主張實行禮治。
在當時,履與冠(帽子)一樣,并不是只具有物質屬性,還有文化屬性,它們身上承載了禮樂文明。中原王朝對邊遠民眾實行禮樂教化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傳播中原的“冠履”。例如漢光武帝時,錫光被任命為交阯太守,任延被任命為九真太守,這兩個地方大概是今天的越南北部,他們到任之后教當地人民“制為冠履”。
因此,孔子屐(履)是一個能代表孔子核心思想的文化象征符號。
四、王莽頭
與斬蛇劍、傳國璽、孔子屐不同,王莽頭是一件具有懲治與警告意味的漢朝神器。
示意圖,非王莽頭原件
西漢末年,王莽一步步掌握了朝政大權,最終于公元9年代漢建新,西漢滅亡,新朝建立。此后他實行了一系列的改制措施,但是因為措施不當而搞得民怨沸騰,上至貴族官員,下至普通百姓,得罪了個干干凈凈,各地爆發了大量反對新朝統治的起義。
23年,綠林軍攻入關中,長安周圍的一些武裝勢力也起兵響應,王莽被迫退守漸臺(漢武帝時建造的建章宮太液池里的建筑物,高二十多丈),不久漸臺被攻破,商人杜吳殺死了王莽,校尉公賓就砍下了王莽的腦袋。后來,王莽的首級被送往更始帝劉玄所在的宛城(今河南南陽),懸掛在集市上示眾。
24年,更始帝進入了長安,王莽的頭此時可能已經通過一些防腐措施保存好,被帶往了長安。第二年,赤眉軍攻入長安,更始帝投降,王莽投歸了赤眉軍。27年,漢光武帝劉秀率軍擊敗了赤眉軍,赤眉軍投降,王莽投歸了劉秀。由于東漢定都洛陽,因此,王莽頭此后應是被帶往了洛陽,收藏在洛陽府庫之中。
東漢朝廷收藏王莽頭,意圖在于警告所有妄圖篡奪大漢江山的人,看見了吧,這就是下場,朝廷會對敢于覬覦皇權的人施加最嚴厲的懲罰。這種警告的對象不僅僅是普通老百姓,還有朝廷的中央官員,在西漢時王莽就是朝廷的中央官員,本應該對朝廷忠貞不二,然而他卻一步步篡奪了漢朝江山。
這讓東漢皇帝特別警惕,對東漢的皇帝來說,王莽的警示意味就很濃厚。在恢復了漢室天下的劉秀及其后世子孫看來,王莽就是不折不扣的亂臣賊子、陰謀家、野心家。他們正是要通過王莽頭,來教育世人一定要安分守己,不要生出篡逆之心、不要覬覦漢朝的江山。所以,它起到了這樣一個威懾作用。
在漢朝統治者的眼中,王莽就是一個篡逆者的典型,以至于后來身為漢室宗親的劉備在即位詔書中也提到了他:“漢有天下,歷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后,滔天泯夏,罔顧天顯。操子丕,載其兇逆,竊居神器。群臣將士以為社稷隳廢,備宜修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
這就是在說呀,當初王莽篡奪了漢室天下,漢光武帝劉秀起兵將其誅滅,恢復了漢室天下。如今曹操曹丕父子又篡奪了漢室天下,我劉備也將效仿光武皇帝誅滅曹丕,再次恢復漢室天下。曹丕就是第二個王莽,我劉備就是第二個劉秀,我必將讓大漢再次中興,讓大漢再次偉大。
五、總結
漢朝擁有的斬蛇劍、傳國璽、孔子屐、王莽頭這四大鎮國神器,各自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以器物來表達政治思想,斬蛇劍代表漢朝建立者劉邦擁有上天賦予的異能,傳國璽代表漢朝建立源于天意,孔子屐代表漢朝以孔子的儒家思想為治國的指導思想;而王莽頭則代表著一切敢于覬覦漢室江山的人都會遭到最嚴厲的懲罰。
它們起著非常重要的政治示范效應,支撐著漢朝國家的意識形態,使漢朝政權具有了合法性和合理性,是漢朝統治者希望國家長治久安的反映。
然而天下哪有不滅的王朝呢?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建立曹魏,漢朝四大鎮國神器作為政權交接的附屬品都歸了曹魏。266年,西晉取代曹魏,又轉而歸屬了西晉。原本是漢朝用來鎮國的神器,最終還是隨著王朝更替歸屬了別人。
一個王朝的穩定與延續,取決于多方面因素,器物雖然可以在其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卻無法絕對保證王朝的永世長存。
四大鎮國神器中傳國璽最受重視,被曹魏、西晉的皇帝收藏在宮中,作為權力傳承正當性的證明。至于其他三件神器則是被保存在其他地方,西晉的時候,是保存在洛陽武庫里的。
295年,洛陽武庫發生了一場大火,斬蛇劍、孔子屐、王莽頭全部被燒毀,同時燒毀的,還有歷朝歷代積累的其他寶物以及大量軍用器械,損失極其慘重。在相關史料中,斬蛇劍、孔子屐、王莽頭是單獨列出來的,其他的只用了一個等字,也可見時人及后人對這三件寶物的重視。
至此,漢朝四大鎮國神器只剩下了傳國玉璽。傳國玉璽不僅幸免于難,還在此后政權更替的過程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象征意義,具有持久的政治功能,受到了諸多統治者的爭奪和追捧。在東晉十六國時期以及此后的南北朝時期,傳國玉璽的地位得到了巨大提升,被進一步塑造為各個王朝之間流轉傳承的傳國重器,人們逐漸形成了“帝王之統不在于道而在于璽,以璽之得失為天命之絕續”的思想觀念。
雖然在這段時期里,傳國玉璽的傳承混亂、撲朔迷離、真假難辨,但是在當時人的觀念里,傳國玉璽仍然具有比較清晰的來龍去脈,其真實性、神圣性不容置疑,人們普遍認可它的政治價值。
到了隋唐時期,傳國玉璽的地位有所下降,一般認為,傳國玉璽在五代后唐滅亡時就失蹤了,此后各朝會選擇制造屬于本朝的受命寶。之后又經過宋儒對“得傳國玉璽者為正統”的觀念的批評后,傳國玉璽的政治影響與地位逐漸衰退,日益受到人們的冷落,它身上的傳國重器、正統象征的內涵最終消失。這其實也反映了通過器物來論證政權合法性的方式到了后來就不靈了。
通過我講述傳國玉璽的流傳過程和漢朝四大鎮國神器,大家可能能感受到,中國古代的傳統政治文化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先秦時期的政治文化與秦漢時期的政治文化不太一樣,從秦朝到唐朝與從宋朝到清朝,彼此之間的政治文化也不相同。
因此,不要拿某朝某代、某個特定時期的情況,去無限推廣到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去,這是思想懶惰的體現,會讓你離著真實的歷史情況越走越遠。這點是我們在學習中國古代歷史時必須要注意的,不要用片面、孤立、靜止的觀點去看問題,要看懂事物內部的發展變遷。
參考文獻:
付開鏡《傳國璽、斬蛇劍、孔子屐、王莽頭與漢朝的政治思想》
王子今《“斬蛇劍”象征與劉邦建國史的個性》
王子今《履與禮:漢晉等級秩序的立足點》
呂宗力《漢代開國之君神話的建構與語境》
陳曄《“劉邦斬蛇”與“斬蛇劍”的文化史考察》
蔣曉光《立極廟與斬白蛇:秦之正統的樹立及接受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