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炎帝陵俯瞰寶雞市:炎帝陵位于寶雞常羊山頂,位置很好,視野開闊,氣象蒼茫,可以俯瞰寶雞市。到炎帝的陵墓區(qū),有長長的臺階,兩邊立著自堯舜到東漢最后一位皇帝的塑像,此舉意味深長,他們是在給自己共同的祖先炎帝守靈。
1
關于炎帝與黃帝,這兩位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祖先,他們的出生地和陵墓所在地,歷來爭論不斷。先說炎帝,他的出生地爭論不大,普遍認為出生于今天寶雞市姜水東岸,他的陵寢所在地卻有多種說法,現(xiàn)在全國各地也有多處炎帝陵,它們分別是湖南省株洲炎陵縣炎帝陵、陜西省寶雞炎帝陵、山西省高平市炎帝陵等。炎陵縣的支持者認為多處文獻記載炎帝“崩葬茶鄉(xiāng)之尾”的鹿原陂,此處應是炎帝陵正宗;寶雞的支持者認為“炎帝生于斯、長于斯、老于斯”,他在寶雞姜水東岸的天臺山嘗斷腸草身亡,所以此處是炎帝陵的唯一正選之地;至于高平市炎帝陵,提供的證據不如前二者充分,其市志記載的似乎只能說明炎帝曾巡游至此,因此在這場爭論中始終處于下風。
黃帝的情況剛好與炎帝相反,歷來引起爭論的是他的出生地,總結文獻記載和今人學者研究,關于黃帝故里(或發(fā)祥地)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陜西黃陵說、河北涿鹿說、湖南長沙說、甘肅天水說、河南新鄭說、山東曲阜說等。關于他陵寢所在地,絕大多數人認為是在今天的陜西黃陵縣,那里有著名的黃帝陵。
我們此次行走和介紹的是陜西寶雞市的炎帝陵和陜西黃陵縣的黃帝陵,這很容易讓讀者誤認為我們是在支持炎黃二帝陜西說,實際情況很大程度上是緣于我們身處陜西,近水樓臺先得月,方便而已。關于炎黃二帝到底是哪里人、何處才是他們的真正故里以及他們到底埋葬在哪里,我們采取的辦法是擱置爭議。既然他們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那么神州各地處處就都是他們的故鄉(xiāng),他們英雄的血液流淌在我們每個人的血管里,他們英雄的故事橫貫在民族蒼茫的記憶里,他們偉大的創(chuàng)造既在過去,又在將來,他們活在我們永恒的母語里。
2
但,還有爭議。
這次爭議的是炎黃二帝到底是人,還是神話中的人物?他們的事跡,是傳說中的故事,還是實實在在的歷史?甚至有人發(fā)問:到底有沒有炎黃二帝?我們認為,這樣的爭論和疑問也都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在我們看來,首先他們都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因為無論是從考古發(fā)現(xiàn),還是過去的典籍記載,那段創(chuàng)造性的歷史是真實的,只不過炎黃二帝可能不是單個的人物,而是在那段歷史中杰出人物的集合,由于那時沒有文字記載,人們在口口相傳之中,把眾多人物的歷史功績歸集到了一兩個人的身上,這兩個人名叫炎帝和黃帝。在黃帝的一個傳說中,就說他曾經在荊山鑄鼎,把所有有功績的人物名字刻在一個大鼎之上,實際上說的就是這一回事。也有學者認為炎帝和黃帝是當時部族的稱呼,而他們的首領也叫炎帝和黃帝,因此炎帝和黃帝不止兩位,而是代代相傳,有若干位。這兩種說法,實際上有內在的一致性,也是我們所認可的最合理的說法。
關于炎帝和黃帝的關系,有多種說法,有的說他們是兄弟倆,一名神龍(后又稱神農),一名軒轅。兩人后來各自成為自己部族的首領,還發(fā)生過戰(zhàn)爭,這就是后來典籍中記載的“阪泉之戰(zhàn)”,黃帝打敗了炎帝,組成了華夏集團。再后來,炎帝部族在遷徙擴張的過程當中,又和南方的蚩尤部落發(fā)生沖突,炎帝打不過,求助于黃帝,黃帝與蚩尤部族經過若干次戰(zhàn)爭,在“涿鹿之戰(zhàn)”中打敗了蚩尤部族,各部族進一步融合,奠定了中國的基本格局。但我們如果認同炎黃二帝并非是單個的個人,而是部族的名稱抑或一群人的集合,那么以上關于炎帝和黃帝是兄弟倆的說法就站不住腳。
總之,他們都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至于關于他們的那種種超乎于人類之上而接近于神的傳說,實際上是后人出于對他們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崇敬,在口口相傳之中賦予了各種神秘色彩而已。
其次,退一萬步講,既然炎帝和黃帝在我們的歷史中已經存在了這么多年,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那么就算沒有名叫炎帝和黃帝的這兩位人物還重要嗎?!我們把他們當作我們力量和信心的原動力不可以嗎?!我們要做的不是討論或否定他們的存在,相反,我們應該把他們當作宗教一樣來信仰!
3
小結一下:
其一,炎帝與黃帝都是歷史中的真實人物,只不過是整個史前時期那些優(yōu)秀人物共同的稱謂。他們共同開創(chuàng)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和文化!下文為了敘述的方便,還是以炎帝和黃帝來指代。
其二,關于炎帝和黃帝之間那些無謂的爭論,可以休矣!
4
孫中山在一首頌揚黃帝的詞中,有兩句總結性的句子:“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實際上這樣的贊譽是炎黃二帝所應該共同擁有的。
在一些典籍之中,記載了炎帝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具體為:
1、發(fā)現(xiàn)火。炎帝被后人稱為“火神”。《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火發(fā)明后,人類就可以蒸煮食物,防治疾病,抗寒保暖。同時還可以用火燒荒,開墾土地,“刀耕火種”,對當時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有重大意義。
2、始作耒,教民耕種。說的是炎帝發(fā)明了犁、鋤等農具,從此他教民耕農,故又名“神農氏”。
3、織麻為布,制作衣裳。炎帝神農教人用麻織成布,然后做成衣服。
4、遍嘗百草,發(fā)明醫(yī)藥。相傳炎帝神農氏冒著生命的危險,嘗遍百草,有時一天之內身中七十毒,所得藥物三百六十種,最后他在嘗斷腸草時,中毒身亡。不過后世將其發(fā)現(xiàn)編成了《神農本草》一書。因此,炎帝又被稱為“醫(yī)藥之神”。
5、首辟市場,互通有無。炎帝首辟交換市場,“日中為市”,即在太陽正中午的時分,大家把各自的東西,拿到市場上去,以物易物。
6、臺榭而居,燒陶為器。說的是在炎帝時代,人們開始建造房屋居住,以陶器做炊具。在寶雞北首嶺炎帝遺址的發(fā)掘,的確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陶器和陶片。
7、發(fā)明弓箭。
8、削桐為琴,練絲為弦。說是在炎帝時代,發(fā)明了樂器。
綜觀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炎帝時代,是中國農業(yè)一個非常重要的發(fā)展時期,已經開始各種農作物的種植和運用各種農具。
關于黃帝,他的功績除了奠定了中國的基本格局之外,還有以下這些:
1、 創(chuàng)立姓氏。相傳黃帝時代,已有12家姓,后來的百姓就是從此演化而來。
2、 創(chuàng)造文字。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倉頡造字,就是發(fā)生在黃帝時期。這是文明的一大飛躍。
3、 制定歷法,四時八節(jié),就是在這一時期確立了下來。
4、 發(fā)明數字,創(chuàng)立進位。
5、 開始養(yǎng)蠶,相傳黃帝的正妃嫘祖發(fā)明了養(yǎng)蠶業(yè)。現(xiàn)在有人提議,養(yǎng)蠶應當是中國四大發(fā)明之外的第五大發(fā)明。
6、 制定音律。
7、 建造舟車。
8、 發(fā)明鼓。
9、 馴養(yǎng)了馬等動物。
10、制造錢幣、度量衡、發(fā)明筷子等等。
總之,從以上羅列可以看出,黃帝時代,是中華民族文明開始全面發(fā)展的時期,所以后人才把黃帝稱之為“人文初祖”。
除以上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之外,炎黃二帝還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這中間最重要的是“敢為天下先”的奉獻精神。敢為天下先,是說我們的先祖,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我們民族幾千年來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提示我們,今天我們只有對世界懷有責任和義務,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繼續(xù)奉獻出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尊重,才能無愧于炎黃子孫這樣的稱號,才有資格談中華民族的復興。我們相信我們能夠做到,因為我們既然曾經創(chuàng)造過偉大,也一定能再創(chuàng)造另一次偉大。
寶雞市炎帝陵陵墓:此為炎帝陵墓,周圍松柏圍繞,莊嚴肅穆!
寶雞市炎帝陵祭祀廣場及炎帝塑像:此為炎帝陵祭祀區(qū),有祭祀廣場,有炎帝塑像,還有一個室內祭祀區(qū),里面也有一尊炎帝塑像。不過,除此之外空空蕩蕩,不斷有人勸游客燒香跪拜。來炎帝陵之前,我們看相關資料,說炎帝陵祭祀區(qū)內還建有中國農業(yè)展覽館之類的展館,但來了之后發(fā)現(xiàn)沒有,只有兩個展館,一個陳列了一些新舊石器時代的出土文物,但數量少得可憐,另一個是中華姓氏展覽館,也小得可憐。我們認為,在此建一個中國農業(yè)展覽館是很好的,前提在于展覽內容一定要做好。
5
在陜西寶雞,炎帝的紀念地主要有兩處,分別是炎帝陵和炎帝園。炎帝陵位于寶雞常羊山上,常羊山為天臺山的一部分,相傳炎帝就是在這里嘗斷腸草身亡。這里原有祭祀祠,但年久失修,政府遂決定重修炎帝陵。關于重修炎帝陵,有一個故事。現(xiàn)炎帝陵所在地常羊山下有一個寶雞橋梁廠,后來政府與寶雞橋梁廠協(xié)商,重修炎帝陵,方便人們尋根祭祖。所以,今天到炎帝陵,還要穿越寶橋家屬區(qū)上山。炎帝在歷史中,是為民舍身奉獻的典范,如今與民同在一起,也可作為他的精神的一個注腳。
炎帝陵分為陵前區(qū)、祭祀區(qū)和陵墓區(qū)。陵前區(qū)從姜城堡地區(qū)至天臺山入口的濛峪溝口建有多處古式牌坊,上書“炎帝故里”、“神農之鄉(xiāng)”、“神農門”、“人杰地靈”等。進入山口,即為祭祀區(qū),有百米臺階可登陵臺,有巨大的祭祀廣場和一些展覽館。陵墓區(qū)是炎帝陵寢所在地,位于常羊山峰頂,古柏蒼翠。相傳炎帝是在農歷的七月初七去世的,所以每年的清明節(jié)和七月初七,在炎帝陵都會有規(guī)模盛大的祭祖活動。
炎帝園位于寶雞市經二路西段,原為寶雞市河濱公園,1991年在此建起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炎帝祖祠,遂改名為炎帝園,園內有炎帝祠院和炎帝塑像等。炎帝園如今是寶雞市民休閑的一處場所,但炎帝祠院不能拍照,筆者挎相機進去,有管理人員立刻過來嚴肅勸阻。
6
黃帝陵位于陜西黃陵縣縣城附近的橋山之下,1962年國務院把黃帝陵列為古墓葬第一號,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黃帝陵也被稱為“天下第一陵”。
中華民族祭祀黃帝的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22年,秦靈公開始紀念黃帝和炎帝。漢初創(chuàng)建了軒轅廟之后,從漢宣帝開始,祭祖就有了嚴格的等級區(qū)別,規(guī)定只有皇帝才有資格去祭祀軒轅黃帝。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祭祖的皇帝應該是漢武帝,他在公元前110年,率18萬大軍,巡視朔方,威震匈奴,返回長安時,路經橋山,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此舉行了大規(guī)模的祭祖活動。王莽建立新朝之后,把祭祀黃帝的活動普及到了民間,從此以后,歷代就選定了農歷九月九日,為民間祭祀黃帝的重大節(jié)日,據說這天是黃帝去世升天的日子。唐代宗大歷五年,祭祀黃帝被列為國祭。宋開寶二年,由于黃帝陵所在地橋山西麓經常發(fā)生崖塌水崩,威脅廟院安全,宋太祖趙匡胤下令把軒轅廟移到橋山東麓,這就是今天軒轅廟所在之地。明太祖朱元璋除了把祭祀黃帝列為國祭之外,還規(guī)定祭祀黃帝必須由皇帝親自祭奠,或派身邊要臣前往祭祀,祭文必須由皇帝本人親自撰寫或者口授,洪武四年他親自帶頭寫了一篇祭文,這是當今保存在軒轅廟最早的一篇皇帝祭文。清朝祭祀活動規(guī)模宏大,次數較多,康熙年間以及之后,形成了給前往祭祀黃帝的官員加級的慣例,就是說派去祭祀黃帝的官員,都要官加一級、二級或三級、甚至四級,以取得代表皇帝去祭祀的身份。從歷史上從未間斷的祭祖活動可以看出,無論是漢民族建立的王朝,還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都沒有忘記祭祀自己偉大的祖先,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偉大象征。
近現(xiàn)代比較有影響的祭祀黃帝的活動有兩次。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后,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第二年(1912年)的清明節(jié)就組織代表團前來黃帝陵祭祖,代表團臨行前,孫中山寫下了一首祭陵詞:“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chuàng)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孫中山先生第一次站在世界的高度,贊揚了軒轅黃帝開創(chuàng)的中華文明對人類的巨大貢獻,實際上,也就是從孫中山這位先行者開始,中華文明又開啟了新的里程。
1937年,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分別委派官員,于4月5日前往黃帝陵共同祭祖。毛澤東在他親筆寫的祭文中如此寫道:“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國民,不分貧富,民族戰(zhàn)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蔣介石亦親筆題寫了“黃帝陵”,至今仍存放在軒轅廟碑亭里。在這里,軒轅黃帝,是團結全國同胞、共御外辱的精神力量。最終,中華民族贏得了抗戰(zhàn)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臺灣同袍、海外僑胞不斷前來黃帝陵尋根祭祖。現(xiàn)在,在黃帝陵,每年清明節(jié)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祖活動。
黃帝陵里,有著中國最大最古老的古柏群,面積共有5800畝,生長著82000棵古柏,其中千歲以上的古柏占五分之一,歷經幾千年的滄桑,如今根深葉茂,郁郁蔥蔥。其中,最有名的有兩棵,一棵是“黃帝手植柏”,據說是當年黃帝親手所植,另一棵是“掛甲柏”,是上文所提及的漢武帝那次祭祖時掛自己盔甲的柏樹。黃帝陵大規(guī)模種植柏樹,始于唐朝,到宋朝時,朝廷專門派人看護柏樹。元代,1325年,朝廷頒布了第一道森嚴的保護黃帝陵的法令,現(xiàn)存放于軒轅廟碑廊里。此后歷代至今,黃帝陵古柏一直受到嚴格的保護。
陜西黃帝陵前
陜西黃帝陵內古柏
7
黃帝陵,今天已被辟為風景名勝區(qū)對外開放。這里,也是筆者愛去、常去的地方,每當自己心情不好或者意志低沉的時候,總想到那里去走走,而到了那里之后,立馬就會覺得自己的那點小情緒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心中愧意頓生。古柏蒼翠,那巨大而又濃厚的蔭涼,將人融化,一如先祖開創(chuàng)文明時的遼闊!
李尋、楚喬合著的“白酒三部曲”——《酒的中國地理》《中國白酒通解》《中國白酒配餐學》已經全部出齊,可登錄“李尋的酒吧”公眾號商城選擇購買(,或者掃下面李尋老師助理朱劍、童康育的二維碼聯(lián)系進行購買,三本合一同時購買有優(yōu)惠!
點擊進入李尋的酒吧商城購買
圖書簡介
《中國白酒配餐學》圍繞“中國白酒配餐基本原理”“為酒選菜”“為菜選酒”三大主題的四十二個知識點,同步于國際餐酒搭配理論,以先進的食品科學為基礎,通俗生動地講解全國23個菜系餐酒搭配的實用案例;填補了中國白酒與美食搭配領域研究的空白,可作為廣大白酒營銷人員、餐廳主理人員拓展業(yè)務范圍、提高業(yè)務水平的“教科書”,以及廣大白酒與美食愛好者提升生活品質的餐飲美學讀物。
《酒的中國地理——尋訪佳釀生成的時空奧秘》于2019年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深受廣大讀者及白酒愛好者的關注,至今已重印四次。全書以文化地理為引導,一方面,沿大運河和諸多古道做空間分布的大線索梳理;另一方面,從文化認知的角度切入解讀,全面探尋酒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與歷史文化。全書內容豐富,具趣味性、知識性,又不乏日常生活的真實感受。
《中國白酒通解》對中國白酒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專業(yè)、細致的解讀,涵蓋了以下七個方面的內容:中國白酒是什么;中國傳統(tǒng)白酒工藝詳解;簡說酒精;新技術、新工藝、新型白酒;中國白酒的香型——自然地理條件、工藝、風味、品鑒;白酒市場解剖;李尋白酒品評法——供選酒師和消費者使用的白酒品評法。作者親自走訪了數百個白酒廠,通過艱辛的田野調查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全書資料豐富,見解獨特,思想深刻,總結性和開創(chuàng)性兼具。同時,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適合各領域人士閱讀,尤其是白酒釀造、經銷、收藏品鑒人士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掃描李尋老師助理二維碼
加入李尋品酒學院酒友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