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民生無小事工作室】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到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參加審議。
“90后”李肖娜代表,已經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社區工作者了。自從大學畢業,她已經在基層一線工作了12年。
李肖娜所在的海連社區位于連云港市老城區,這些年,海連社區從一個硬件差、設施舊的老社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
“我擔任社區書記時只有27歲,剛開始有人不認可,說:‘一個小丫頭能干什么?’”面對習近平總書記,這名社區書記講起自己的故事,“我就暗下決心,從更換破損窗戶到修剪草坪,從加裝電梯到解決停車難……用心用情辦好社區居民關注的事情,以真心換民心。”
總書記親切地說:“你在社區里干了這么久,很踏實。社區書記是‘小巷總理’,管的事特別多,很不容易。”
“社區規模有多大?改造得怎么樣?加裝電梯普遍吧?老百姓意愿強嗎?”對社區里的事,總書記問得十分細致。
近日,《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這位“小巷總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新海街道海連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肖娜。
她對記者說:“習近平總書記對‘一老一幼’問題十分關切,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要貫徹落實好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以及2025年全國兩會精神,堅持‘民生為大’,保障好‘小社區’里的‘大民生’。”
▲李肖娜組織召開社區人員駐點各小區辦公例會。
不斷拓寬為民服務空間,著眼社區資源活化,把治理與服務做深做實
民生周刊: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江蘇代表團審議,請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景,談談你向總書記匯報的有關情況。
李肖娜:習近平總書記對社區里的事問得十分細致,“社區規模有多大?改造得怎么樣?加裝電梯普遍吧?老百姓意愿強嗎?”問的件件樁樁都是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我主要從把組織扎根在鄰里、把問題解決在小區、把服務做細在身邊這三個方面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我們社區治理的新探索、新實踐、新成效。
近年來,我們海連社區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探索“支部安家、黨員回家、治理興家、服務到家”的鄰里黨建“海連模式”,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在聽了我的匯報后,總書記進一步談及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先說“老”:“要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同時,老年居家服務要完善措施,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培育好老年醫護職業。”
再說“小”:“根據人口結構和辦園質量,現在的托幼服務,有的地區還有‘不足’或‘過剩’的現象,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完善。我們都希望孩子們安全、健康,希望托幼服務人員專業、有責任心,還要加強這方面的建設和管理。”
社區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微循環單元”,承載著將國家藍圖轉化為“萬家燈火”的重任。我們將積極回應“一老一小”的多元需求,不斷拓寬為民服務空間,著眼社區資源活化,把治理與服務做深做實。
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贏得了居民的心,夯實了群眾基礎
民生周刊:請結合具體事例,詳細介紹近年來海連社區是怎樣做好“一老一幼”工作的。
李肖娜:近年來,小區的變化越來越多,居民的笑臉也越來越多。壞了的路燈亮起來了、遺失的窨井蓋補上了、破損的窗戶換新了,同時我們盤活公共空間,收回并改造小區廢棄20多年的停車場,建成6000平方米健身休閑廣場,打造健身步道、休閑同心亭、連心電影播放區等活動區域。
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贏得了居民的心,夯實了群眾基礎。我們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置音樂室、舞蹈室、圖書室、健康療養室等開放性服務空間,每月開展養生運動、中醫保健、防詐騙等知識講座,豐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常年免費開放。
2022年開始,我們不斷升級打造社區“教樂康養”綜合體,通過引入更多社會優質資源進駐社區,建設老年友好型社區。包含智享之家、棋牌室等服務場所,并與社會組織合作提供“線上+線下”服務。
此外,社區還成立了連云港首家社區老年大學,今年春季班開設了13門課程,目前吸引了近200名老人報名。“教樂康養”綜合體讓“養”老變“享”老,也讓社區養老服務走向了更加多元化和精細化,形成了集文化教育、休閑娛樂和康養護理等多元素于一體的教樂康養社區養老服務陣地。
為了讓老人們踏實吃上一口營養、衛生、健康的“熱乎飯”,我們提檔升級社區食堂,從面積僅70平方米的小食堂,改擴建為200多平方米的社區食堂,可同時滿足50人就餐,每天接待300多人次;從社區雇傭人員自營的虧損狀態,到引入第三方餐飲品牌;從最開始只有午餐,到現在一日三餐俱全,服務越來越完善。如今社區食堂已成為“養老生活圈”的重要一環。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還有專門的志愿者提供免費的送餐服務。
海連社區是老舊小區,老年人口居多,為了延伸服務“觸角”,全面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我們依托“黨建+”鄰里中心,整合醫療資源,與市第二人民醫院攜手打造“醫社同行健康驛站”,讓居民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家診療、健康篩查等一站式醫療服務,極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
在關心關愛未成年人成長方面,我們打造了社區未成年人成長空間,服務涵蓋社區托管、研學、心理疏導、健康成長、親子教育。
今年,海連社區將盤活幼兒園閑置用房2700平方米,建設居民“鄰里匯”,輻射周邊社區,為居民提供教育、養老、就餐、文娛等一站式服務綜合體,實現幼有所育、老有所養、食有所安、居有所樂、事有所辦等服務功能,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得實惠、享幸福。
探索出一條具有海連特色的“一老一小”服務新路徑
民生周刊:做好“一老一幼”服務工作,海連社區將采取哪些有力舉措?
李肖娜:海連社區將聚焦“一老一小”民生需求,以黨建為引領、科技為支撐、共治為紐帶,探索出一條具有海連特色的“一老一小”服務新路徑。
通過構建“一刻鐘”養老服務圈、打造“教樂康養”綜合體、建設家門口的“醫療服務站”、提檔升級“百穗餐廳”助餐服務等,形成集文化教育、休閑娛樂和康養護理等多元素于一體的養老服務、社區托育陣地。我們也在持續探索可持續運營模式,形成可復制推廣經驗,確保對“一老一小”的服務可持續。
海連社區將繼續深化“一老一小”服務創新,我們堅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一定能繪就“老有頤養、幼有善育”的民生幸福畫卷。
民生周刊: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多辦實事,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作為“小巷總理”中的優秀代表,你認為,在推動“一老一幼”惠民政策舉措落實上,基層干部應怎樣堅持“民生為大”,把工作更好地做到群眾心坎上?
李肖娜:在推動“一老一幼”惠民政策舉措落地落實層面,作為社區書記,我認為關鍵在于將政策轉化為群眾觸手可及的溫暖。因此需要我們用“鐵腳板”走千家萬戶,把老人“做飯難”“就醫難”“孩子放學沒處去”這些群眾身邊的愁心事,一件件記在本上、辦在實處。
現在政策越來越好,我們得像“繡花針”一樣把這些政策穿成線——比如把社區活動室改造成“托老托小”一體空間,讓年輕人上班時孩子有地方玩、老人有人照料;用微信群、小程序把送餐、送藥、課后輔導這些服務搬到線上,點點手機就能解決。同時,要當好“傳聲筒”,把群眾的期盼及時反饋給上級,推動政策更接地氣,比如呼吁增加社區醫生上門次數、延長助餐點開放時間。
只有把“黨建引領”“智慧社區”“精細化服務”這些新理念變成幫老人裝防摔扶手、為留守兒童找“臨時家長”這些實在事,才能讓“一老一幼”真正感受到政策的溫度。
民生無小事,我們多流一滴汗,群眾的心就暖一分,社區的為民底色就更亮一分。
原文刊載于2025年第8期、4月1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雜志
原標題《深化“一老一幼”服務創新——訪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連云港市海州區海連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肖娜》
《民生周刊》記者 郭鵬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民生無小事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