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民生無小事工作室】
“江西九十九條河,只有一條通博羅。”這條河就是珠江三大支流之一的東江。作為深圳和香港的主要飲用水源,東江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尤其是水質保護,面臨高標準、嚴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特別問起東江的水質怎么樣。
自1965年東江水供應深港兩地以來,位于源頭的江西省安遠縣始終牢記周恩來總理“一定要保護好東江源頭水”的囑托,嚴格實施生態保護,全力守護一泓清水,同時積極探索綠色發展之路,在生態與經濟的協同發展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江西省安遠縣東風水庫庫區青山疊翠、碧水長流。(圖/鄭敏)
悉心呵護東江源頭活水
山上有密林,林間有溪流,溪流入平湖。郁郁蔥蔥的三百山,碧波蕩漾的東風湖,以及全縣82.72%的森林覆蓋率,是40萬安遠人民數十年加強生態保護的答卷。
“只要走在河邊,我總會下意識地觀察河道兩岸,發現塑料瓶、塑料袋就隨手撿起丟進垃圾桶。”三百山鎮咀下村黨支部書記兼該村村級河長黃松向《民生周刊》記者介紹起新田水的變化。
作為東江支流,新田水承載著黃松兒時戲水的記憶,如今依然清澈:“以前河道里或兩岸垃圾很多,要組織保潔人員甚至動員全體村干部集體清理,現在村民環保意識提升,水質始終保持著我童年時的清澈狀態。”
安遠縣構建起“縣—鄉—村”三級河長制管理網絡,縣委書記、縣長擔任總河長,各級河長每日巡河已成為常態。
“通過無人機季度巡查與‘零容忍’執法,有效遏制了河道采砂等破壞行為。”安遠縣水利局副局長孫學文介紹,三百山地區稀土資源豐富,但東江源保護區自設立以來嚴守開采禁令,“即便面臨經濟誘惑,源頭水質一直保持國家Ⅰ類標準,出境斷面Ⅱ類以上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
另外,除了確保下游水質,還要盡可能增加供水量,安遠縣在生產中采用滴灌等節水技術,提升水資源利用率達40%。
在安遠縣,養豬曾經是許多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因保護水源要求縣內九龍山以南地區必須全部退養。這場水源保衛戰曾讓許多基層干部記憶猶新。
“因為關系到村民們的生計,所以工作很難做。”孫學文向記者回憶自己任三百山鎮人大主席期間勸說村民們關停小型養豬場時的情景。
“當時挨家挨戶做工作,白天說不通,晚上就接著談。”三百山鎮副鎮長謝文峰回憶,最終通過合理補償安置,關停了鎮上所有小型養豬場。
“守護香港同胞的‘生命水’,再難也要堅持。”孫學文表示,當前正探索東江源生態補償機制與“水權交易”創新模式。從河長巡護到科技治水,從產業轉型到制度創新,安遠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水生態保護,并依托良好生態發展特色產業,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檢察機關會同水利部門開展東江源區生態保護監督檢查。(圖/鄭敏)
發展生態旅游,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森林覆蓋率達98%,負氧離子含量瞬時高達10萬/立方厘米,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提及三百山的生態資源,安遠縣林業局局長唐石發充滿自豪。
如何把三百山這座綠水青山轉化為安遠縣的金山銀山,發展生態旅游,成為安遠縣歷屆黨委、政府持續努力的方向。安遠縣旅游發展集團副總經理歐陽珍華介紹:“從2014年起,我們持續投入20億元打造三百山風景區,在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開發中尋找平衡點,經過多年努力,不僅把三百山建成了贛州市唯一一個集生態康養、旅游休閑于一體的國家5A級景區,而且更好地保護了東江源頭的水質。”
當融入自然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前往三百山的游客持續增加,“2024年景區接待游客超532萬人次,收入超1.9億元,均創歷史新高。”三百山景區管理委員會宣傳營銷室負責人朱珍珍說。
“這里以前是一個豬欄,禁養后閑置,看到來三百山玩的人多起來了,村里就把它改造成酒館,承包給一位回鄉創業的年輕人,村集體和豬欄的主人收租金。”鳳山鄉井坵村黨支部書記葉年清說,村莊緊鄰三百山景區,離縣城也不遠,周末和節假日生意很好。
唐春祥的源頭山水民宿坐落在三百山腳下,主要為游客提供住宿、客家特色美食和民俗體驗。“節假日基本住滿,車都沒地方停。”他指著停車場說,“不少香港游客專程來看東江水源地。”唐春祥還義務當起導游,講述三百山水源地的傳說。
近年來,政府加大旅游基礎設施投入,完善交通、停車場等配套,為民宿產業發展創造條件。唐春祥等民宿經營者還拓展了土特產銷售渠道。
“游客嘗過紅薯、臍橙后,常回頭找村民郵購。”孫學文說,民宿帶動了周邊村民的就業,農副產品通過民宿打開了銷售路徑,提升了附加值。
“這盤15元。”在車頭鎮官溪村經營農家樂的易元萍指著剛出鍋的一大盤米果說,“這是我們江西客家人的特產,我們將傳統米果做成招牌美食。”
易元萍說:“2008年前,我家種的臍橙得了黃龍病后,就轉型開民宿了,我和老公兩個人經營,年收入10萬元左右。”2024年,大灣區等地游客陸續到來,村里的客流量增長了三成。
今年一季度,三百山游客總量達135萬人次,景區綜合收入達5602.5萬元。
▲安遠縣欣山鎮古田村節官廳山場上空候鳥飛翔。
發展林下經濟,兼顧“護清水”與“富百姓”
在安遠縣,從高云山鄉延伸至葛坳林場、車頭鎮的百里產業示范帶,通過種植草珊瑚、靈芝等林下中藥材構建起立體經營模式。
3年前雜草叢生的林下空間,現已形成“山頂種珍貴樹種、林中樹上捆綁種鐵皮石斛、底層種靈芝和草珊瑚、林緣養殖蜜蜂和家禽”的“四維”生態經濟體系,30余畝靈芝示范基地畝均產值達9萬元。龍布林場場長賴章強向記者展示標價560到680元的近自然椴木靈芝:“經江西省檢測268項指標全合格,單個菌包可采收4次,價格比大棚靈芝翻倍。”
在這片被翠綠覆蓋的紅土地上,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正趨于平衡,唐石發指著成片的靈芝解釋:“杉樹、樟樹有樹體香味會影響靈芝生長,我們專選闊葉林,既提升藥材品質,又避免破壞生態。”通過“場村共建”模式,林場不僅提供技術,還發揮聯營帶動作用,企業投入資金、村民參股并在林場務工,去年單靈芝產業就實現凈收入360萬元,帶動8000余戶村民就業增收。
官溪村村民老陳說:“以前只能外出打零工,現在每月在林場干25天能掙3000塊,山還是那座山,不用離家就有活干、有收入了。”
“在民宿不忙的時候,我還會去村集體經營的林地種靈芝和草珊瑚。”易元萍除了開民宿,還到場村共建的林場打零工,每天能增加110元的收入,一個月就能多掙兩三千元。
走進鐘祥榮在三百山腳下承包的臍橙園,濃濃花香撲面而來,一群雞正在果樹下覓食散步。“‘臍橙+林下雞’生態循環模式,減少農藥使用的同時提升臍橙和肉雞的品質。”鐘祥榮說,用這種方法種臍橙、養果園雞,不僅提高了臍橙產量,還可通過來果園采摘的游客銷售果園雞,雖然辛苦點,但收入很可觀。
官溪村后備干部鄭冬梅說:“村集體有8000多畝山林,部分山林發展林下經濟后,每年在原有收入基礎上增收100多萬元。”村“兩委”已啟動碳交易可行性研究,計劃將1萬畝生態林納入碳匯體系,林下經濟模式每年減少化肥使用270噸,環境得到優化,為碳匯開發奠定了基礎。
在安遠,林下經濟讓村民在家門口端穩“生態飯碗”,生態種養既保障東江水質安全,又讓農產品溢價增值。村民增收后,醫療、教育投入顯著提升,而青山碧水更降低了環境致病風險,形成民生福祉的“雙保險”。
安遠縣委書記楊有谷表示:“從長遠看,保護生態不是對發展的限制,而是為子孫留一江活水、攢一片青山,是為了實現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唐石發說,龍莊村、官溪村的轉型發展證明,通過推行林下種植、林緣養蜂等種養模式增加農民收入來激勵村民參與生態保護,可以兼顧“護清水”與“富百姓”,實現經濟社會綜合效益最大化。
當前,安遠縣正推進“企業+林場+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力爭3年內林下經濟規模突破50萬畝,讓生態保護紅利惠及千家萬戶,書寫“綠水青山就是幸福靠山”的安遠答卷。
原文刊載于2025年第8期、4月1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雜志
原標題:《(引題)江西省安遠縣變環保壓力為發展動力(主題)護好東江源頭水 走好綠色發展路》
《民生周刊》記者 徐英子 通訊員 劉錦明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民生無小事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