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稅訛詐連番碰壁,美國急尋"歪招"
當特朗普政府在關稅問題上的反復無常被中國徹底識破后,這場政治鬧劇正演變成國際笑柄。上周特朗普還聲稱"愿意下調對華關稅"并放風"中美正在談判",中國外交部卻連續兩日強硬辟謠,明確"無接觸無議程",直接戳破美方自導自演的"和談戲碼"。眼看謊言被拆穿,特朗普轉而變臉威脅"只有中國讓步才可能減稅",中國駐美大使館隨即擲地有聲回應:"停止極限施壓,才有對話可能。"
這場不到72小時的劇情反轉,徹底暴露美國在關稅戰中的被動。據美媒披露,由于對華關稅導致美國通脹高企、零售商苦不堪言,特朗普政府正面臨國內"金融危機感",不得不通過炒作"中美談判"穩定美債市場。但中國不吃這一套——商務部早已明確表態,重啟談判的前提是"取消全部非法加征關稅",讓美方的"威脅外交"首次碰了硬釘子。
二、施壓亞開行上演"霸權鬧劇"
正面交鋒失利后,美國竟把黑手伸向多邊金融機構。4月27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曝光驚人消息:美財長貝森特秘密會晤亞洲開發銀行行長,公然要求"取消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并停止長期貸款"。這招不可謂不狠——若亞開行對中國停貸,不僅可能影響國內部分基建項目,更試圖從國際規則層面切斷中國的發展支持。
但美國顯然低估了三個關鍵事實:
其一,中國是亞開行"大金主",停貸等于"砸自己飯碗"。作為亞開行第三大股東(持股6.44%),中國累計獲得超400億美元貸款,且還款履約率高達100%,貢獻了亞開行近15%的利息收入。若貿然停貸,亞開行每年將損失數億美元穩定收益,連日本(持股7.8%)等盟友都明確表示"不會配合損害機構利益的決議"。
其二,美式霸權在多邊機構行不通。美國雖持股15.57%為最大股東,但亞開行決策需至少75%贊成票通過。包括東盟十國、印度等在內的34個成員國與中國存在緊密經貿聯系,絕不會為美國的政治私利犧牲自身利益。正如印尼財長公開表態:"亞開行不是美國的私人銀行。"
其三,中國早已構建"反制備胎"。 美國可能忘了,2015年成立的亞投行已成為全球最大多邊開發銀行,注冊資本1000億美元,覆蓋亞洲90%的國家。如今中國每年對外基建投資超200億美元,亞開行貸款占比早已不足5%,所謂"停貸威脅"不過是隔靴搔癢。
三、暴露三大戰略短板,美式霸權盡顯疲態
美國此次"病急亂投醫",實則折射出三大深層困境:
1. 關稅戰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美國消費者每年為對華關稅多掏1200億美元,零售商協會警告"再增稅將導致500萬失業",特朗普政府卻找不到臺階下,只能在國際舞臺上演"潑皮式談判"。
2. 多邊機構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從世界貿易組織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的"一票否決權"正在失效。亞開行此次雖未公開反對,但日本、韓國等盟友的沉默,已預示美國"拉幫結派"策略的破產。
3. 錯判中國發展邏輯。中國早已不是依賴外資貸款的發展中國家——2023年對外直接投資1460億美元,外匯儲備3.2萬億美元,亞開行每年30億美元的貸款規模,不過是中國對外投資的零頭。美國妄圖用20年前的手段遏制中國,純屬刻舟求劍。
結語:霸權思維該醒醒了
從關稅訛詐到金融施壓,美國的每一次"極限操作",都在暴露其黔驢技窮的本質。正如《人民日報》此前銳評:"中國不吃'威脅恫嚇'那一套,更不怕'斷供脫鉤'等訛詐。"當亞開行行長禮貌而堅定地拒絕美方要求時,當越來越多國家選擇"不選邊站"時,美國應該明白:21世紀的國際規則,不是靠霸權棍棒就能改寫的。
與其在多邊機構搞小動作,不如坐下來談取消關稅的正經事——畢竟,美國零售商貨架上的"中國制造",美國農場主等待出口的大豆,都在等著華盛頓放下傲慢,回到平等對話的軌道上來。否則,這種"自己生病卻讓別人吃藥"的霸權行徑,最終只會讓美國在國際社會愈發孤立無援。#特朗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